12%头部抢食97%蛋糕!4万亿元ETF市场“强者恒强”

微博财经-财道工作室
30 Apr

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制表(下同)

华夏时报记者 耿倩 上海报道

2023年8月,我国ETF市场总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随后便坐上“过山车”式增长。Wind数据显示,ETF规模在2024年9月达到3.50万亿元,又在2025年4月达到4.05万亿元。半年时间,我国ETF市场规模增长了1万亿元。自2023年4月份以来,两年时间内,我国ETF市场总规模由1.71万亿元增至4.05万亿元,增幅达到137.40%。

规模的显著增加,离不开“国家队”的大力支持。据基金一季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央汇金投资”)、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央汇金资管”)持有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份额的41.92%、31.72%,易方达沪深300ETF份额的44.53%、32.73%,华夏沪深300ETF基金份额的52.82%、29.77%。另外,今年第一季度,中央汇金资管还增持了上述三只基金3.63亿份、5.02亿份、1.57亿份。

值得注意的是,ETF市场头部效应进一步加剧。《华夏时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4月29日,ETF前12%的头部基金“吞掉”了超97%的市场份额,而有近一半的ETF基金规模依然在4亿元以下徘徊。

在博时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兼投资总监赵云阳看来,指数化投资在过去几年中取得显著发展,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我国指数投资生态体系已初步形成,政策支持、市场需求、产品创新和市场生态建设是主要推动力。

ETF规模突破4万亿元

我国ETF市场取得里程碑式进展,规模突破4万亿元大关。

发展至今,我国ETF市场规模与机构化程度显著提升。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9日,中国境内市场ETF共1150只,份额合计2.80万亿份,资产净值合计4.05万亿元,正式突破4万亿元大关。

分基金类型梳理,股票型ETF是“主力军”。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9日,股票型ETF共有922只,占据全市场ETF的八成,规模高达2.94万亿元,占比72.73%;跨境ETF数量有145只,规模为5209.22亿元,占比12.87%;债券型ETF共有29只,规模为2416.62亿元,占比5.97%;货币型ETF有27只,规模为1714.68亿元,占比4.24%;商品型ETF有17只,规模为1635.17亿元,占比4.04%。

值得注意的是,ETF市场头部效应进一步加剧,共有6只ETF最新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其中,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规模为全市场最高,已达到3387.22亿元;易方达沪深300ETF排名第二,最新规模为2350.20亿元;华夏沪深300ETF位列第三,规模为1588.63亿元。此外,华安日日鑫H、嘉实沪深300ETF、华夏上证50ETF规模也在1000亿元以上。

“强者恒强”的同时,ETF市场也出现残酷的“弱者更弱”现象。《华夏时报》记者统计发现,截至4月29日,有近一半的ETF基金规模在4亿元以下。其中,规模少于1亿元的ETF有263只,徘徊在5000万元预警线以下的ETF基金共有109只。

而“吞掉”ETF市场超97%份额的是那前12%的基金。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9日,规模超50亿元的ETF有141只,数量占比为12.3%;合计规模为3.93万亿元,占据全市场ETF总规模的97.16%。

在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看来,ETF市场“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现象是市场竞争和资源集中的体现。他对《华夏时报》记者介绍,头部基金凭借先发优势、品牌知名度与强大的市场推广能力吸引大量资金涌入,规模越大越受青睐,形成正向循环,不断巩固优势地位,规模持续攀升。而众多中小ETF基金因缺乏知名度、流动性欠佳,难以获得投资者关注,资金流入受限,规模增长困难,甚至面临清盘风险,逐渐被边缘化。

从投资者角度看,头部ETF因其规模大、流动性强,能满足投资者大额交易需求且冲击成本低,对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大户尤其有吸引力。陈兴文进一步指出,头部基金通常跟踪主流指数,业绩表现相对稳定,风险分散效果好,是投资者资产配置的优先选择。此外,其管理经验丰富,运营高效,能提供更优质服务与更低费率,进一步增强竞争力,使得资金不断向头部集中。而小规模ETF在各方面表现不佳,其跟踪的指数往往缺乏吸引力,难以获得投资者青睐,导致规模难以增长甚至萎缩。

长期资金入市加速

拉长时间线可以看到,我国ETF市场规模在2023年以来得到迅速增长。Wind数据显示,全市场ETF基金总规模由2023年8月份的2.02万亿元,提升至2024年9月的3.50万亿元,随后又在2025年4月达到4.05万亿元。

自2023年4月份以来,两年时间内,我国ETF市场总规模由1.71万亿元增至4.05万亿元,增幅达到137.40%。

规模的显著增加,离不开“国家队”的支持。据基金一季报,中央汇金等机构重仓持有沪深300ETF等产品,且在今年第一季度继续增持。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央汇金投资、中央汇金资管持有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份额分别为356.55亿份、269.84亿份,占据该ETF基金总份额的41.92%、31.72%。此外,中央汇金投资和中央汇金资管还分别持有易方达沪深300ETF份额的44.53%、32.73%;持有华夏沪深300ETF基金份额的52.82%、29.77%;嘉实沪深300ETF份额的53.00%、28.24%。

另外,今年第一季度,中央汇金资管还增持了3.63亿份华泰柏瑞沪深300ETF、5.02亿份易方达沪深300ETF、1.57亿份华夏沪深300ETF、1.17亿份嘉实沪深300ETF。

图片来源: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

至此,可以说我国指数投资生态体系已初步形成,产品矩阵迎来多元化发展。产品类型上,我国ETF已覆盖A股、跨境、债券、商品、货币等大类资产。衍生品工具上,ETF期权已覆盖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科创50、创业板等核心指数。

同时,指数投资实现了宽基与行业主题指数全面覆盖。赵云阳介绍,随着近期中证A500、科创综指等宽基指数ETF的集中发行,主流指数的布局趋于完善。同时,行业主题指数加速发展,当前行业主题指数已覆盖科技、消费、金融、周期等板块,特别是芯片半导体、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科技主题ETF发展迅速。另外,Smart beta指数方面,尽管当前Smart beta产品仍以红利类资产为主,但产品谱图初步形成。

另一大趋势是,我国ETF市场整体规模进一步向宽基集中。以占比最多的股票型ETF为例,当前主要聚焦于大市值龙头公司。根据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统计数据,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宽基ETF规模为20623亿元,占全部股票型ETF规模比例达到72.8%。其中,沪深300 ETF、中证A500 ETF、上证50ETF规模分别为9313亿元、2411亿元、1537亿元。此外,跟踪科创板和创业板相关指数的ETF产品规模分别为2013亿元和1515亿元。

这意味着我国宽基ETF拥有广阔发展前景。“美国的标普500ETF、全美ETF等宽基ETF规模在万亿美元级别,国内的宽基ETF从2023年开始增速显著加快,但体量目前还较小,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赵云阳称。

我国指数投资生态体系已初步形成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ETF市场近年来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策支持是内在推动力。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指数化投资的发展方向和支持措施。另外,证监会推动了ETF注册发行的简化流程,降低了市场进入门槛。“监管部门通过持续完善制度框架、优化产品审批机制等系列举措,为ETF市场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效提振了各类市场参与主体的信心。”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运营曾方芳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

强大的市场需求是发展“向心力”。随着投资者对被动投资工具的认可度提高,ETF等指数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养老金、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对指数化投资的配置比例逐渐增加,推动了市场规模的扩大。曾方芳指出,随着机构投资者队伍不断壮大以及个人投资者专业素养的持续提升,市场对ETF这类高效、透明、低成本投资工具的需求呈现出稳步攀升的态势。

在交易所、指数编制机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多方协作下,投资者对指数化投资的认识和接受度得到提高,推动了指数化投资生态的完善。赵云阳分析,上层的监管机构主要负责政策制定和市场监管,交易所负责为ETF提供上市平台并举办各类活动和培训,指数编制机构负责各类指数的编制和维护。基金公司主要负责产品开发和投资管理,确保产品紧密跟踪基准指数。对ETF而言,做市商的功能非常重要,他们为ETF提供流动性支持,提高了投资者对ETF市场的信心,维护了ETF价格的稳定性,这对于吸引长期投资者非常重要,稳定的市场价格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和心理负担。

“当前,我国指数投资生态已具备产品多样性、机构主导性、技术支撑性及政策引导性四大特征,但仍面临A股高波动性、主动基金局部优势等挑战。”赵云阳强调,未来需进一步推动ESG、REITs等创新产品,优化智能投顾服务,并加强投资者教育以巩固生态成熟度。被动投资的深化将重构市场定价逻辑,形成更高效、稳定的资本配置体系。

在产品创新上,我国ETF发展空间巨大。赵云阳举例,可以发展如运用期权的下跌保护、备兑增强等策略ETF,透明模式的主动ETF等。此外,近年来海外发展迅速,是新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生物科技等技术的突破,细分科技方向的ETF也将有巨大需求。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