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本报记者 曲忠芳 北京报道
曾经IPO折戟的AI语音厂商,在大模型浪潮中找到了新故事,重新向IPO发起冲击。继云知声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4月14日已获证监会批准备案后,思必驰也于4月25日向江苏证监局提交了上市辅导备案申请,按照辅导机构的计划,思必驰或最快在今年年底提交科创板IPO申请。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思必驰创立于2007年,云知声则于2012年成立。思必驰曾在2022年7月提交过科创板IPO申请,但次年5月上会被否。而云知声曾于2020年11月向科创板“AI语音第一股”发起冲击,仅3个月后却又主动撤回;之后,云知声转战港股,分别于2023年6月、2024年3月两次提交招股书,均因市场环境或审核问题未能通过。
大模型给语音行业带来了什么变化?AI语音厂商再战IPO做好准备了吗?
再战IPO 亏损仍是常态
证监会官网公告,思必驰由中信证券担任上市辅导机构。中信证券公布的辅导计划,将在今年11月对思必驰进行辅导总结、辅导验收。需要说明的是,辅导备案是企业IPO筹备过程中的前置重要环节。辅导完成后,还要经历申报提交招股书等文件材料、审核、路演与定价、股票公开发行与挂牌交易等步骤。
对于思必驰的上一次IPO申请,科创板上市审核委员会在2023年5月审议认为,其不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或信息披露要求。据彼时公开的IPO招股书,思必驰在2019年至2021年三年里累计净亏损8.33亿元,营收分别为1.15亿元、2.37亿元、3.07亿元。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三年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AI浪潮席卷全球,思必驰的商业模式及财务数据还有待后续提交更新的招股书披露。
天眼查数据显示,今年1月中旬,思必驰刚完成了新一轮5亿元的股权融资,投资方涉及产业基金、国资、私募基金等。思必驰方面表示,本轮融资后将持续加速垂域大模型DFM-2与全链路对话技术在汽车、IoT等智能终端及会议办会、金融等行业场景的规模化落地。
不同于思必驰选择A股科创板,云知声则将在港股主板上市作为冲刺目标,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云知声向港交所的第三次递表。最新版本的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云知声的营收分别为6.01亿元、7.27亿元、9.39亿元,净亏损分别为3.75亿元、3.76亿元、4.54亿元,亏损呈现扩大趋势,三年累计净亏损12.05亿元。
从营收结构来看,云知声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生活及医疗领域的AI产品和解决方案。招股书显示,2024年,该公司生活(指住宅、商场、酒店及交通等)AI解决方案实现收入7.40亿元,医疗AI解决方案收入为1.99亿元,在总营收中的贡献占比分别为78.8%、21.2%。
截至2024年年底,云知声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56亿元,而2023年年底这一数字为3.8亿元,这表明该公司的现金流在收紧。招股书披露,云知声在2022年至2024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1.66亿元、-2.84亿元和-3.19亿元,这主要是受应收账款持续攀升的影响。报告期内,贸易应收款项的周转天数分别为254天、283天和277天。
记者注意到,亏损已成为AI语音厂商乃至所有AI独角兽的常态,高昂的研发成本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导致亏损的主要原因。即使是已经港股IPO“上岸”的另一家以语音交互技术起家的出门问问(02438.HK),自2021年以来同样持续处于亏损状态。财报显示,出门问问2021年至2024年的净亏损分别为2.76亿元、6.70亿元、8.02亿元、7.21亿元,四年累计亏损为24.69亿元。需要指出的是,出门问问的主营业务已转型为AIGC解决方案,包括AI配音工具“魔音工坊”、数字人平台“奇妙元”、企业数字员工生成平台“奇妙问”等,通过订阅付费或API调用收费。2024年,出门问问AIGC业务收入贡献56.7%,为2.22亿元,智能设备及其他配件收入为1.52亿元,而其他语音技术企业重点发力的AI企业解决方案业务已逐步收缩,收入仅0.16亿元。
大模型时代的语音“新故事”
在大模型时代之前,语音技术的各个细分方向相对独立,包括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音增强、语音分离、声音事件监测、防伪安全等。进入大模型时代,语音技术的各个细分方向开始融合,语音技术融入语音大模型。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尤其是2024年GPT-4o的普及,催生了新一代端到端的高级语音模式。无论是科技大厂还是大模型企业,都发布了各自最新的语音大模型。今年1月,科大讯飞推出了星火语音大模型,支持端到端语音到语音同传,凭借延迟仅5秒的水平堪比人类专家译员的水平。同一月,字节跳动旗下豆包实时语音大模型上线,目前已在豆包App全量开放。
在这种背景下,思必驰、云知声也积极押注大模型领域。2023年7月,思必驰发布了垂域大模型DFM-2,聚焦智能汽车、办公会议、物联网等领域。思必驰在今年1月时披露,该公司自2019年进入汽车前装市场以来,近五年的复合增长率接近80%,累计“上车”超过1500万辆。在会议办公场景,思必驰旗下已有吸顶麦、AI办公本等消费产品。
云知声也在2023年推出了600亿参数的自有大模型“山海”,业务发力重点在生活、医疗两大方向。云知声招股书中援引沙利文研究报告称,按收入计,云知声是2024年中国第四大AI解决方案提供商,市场份额为0.6%,但在年收入超过500万元的企业中增长速度排名第二。2024年,按收入计,云知声在国内生活AI解决方案排名第三,在医疗AI服务及解决方案排名第四。
思必驰董秘龙梦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大模型火热的这几年里,有越来越多的客户认为语音交互的成熟度已足够,希望尽快接入大模型,使体验更好,什么场景都能适用,但是在实际场景、具体应用中又发现没那么好用,因此客户需求又会出现回落、回归理性。一方面,大多数客户希望保持之前执行职能的稳定性,又希望在一些通用的问答交互上能够结合大模型实现更有意思的交互,另一方面,客户对于整体人机交互的诉求,尤其是基于硬件的人机交互诉求变多了。
关于业界关注度较高的商业模式变革,龙梦竹坦言,大模型目前并没有给思必驰的商业模式带来任何明显变化,公司一直提供的是标准化的产品方案,包括技术服务、软件产品,以及AI芯片、AI模组、整机等硬件产品。不过,通过对全链路智能对话系统架构的升级,应用分布式架构可以把大模型做到端侧,在多个大模型调用、大小模型协同能力落地方面有明确的提升,带来了新的客户增长。与此同时,公司还把一些新的第三方内容服务智能体(Agent)化,未来希望在这个方面有一些新的服务模式发展。除此之外,利用大模型,思必驰还加速了对多语种语言交互能力的研发,包括翻译、理解等,由此企业出海的速度加快,近两年,在智能座舱和AIoT领域都拿下多个海外客户。
互联网行业分析师张书乐认为,云知声、思必驰等AI语音厂商自成立以来在赛道及定位几经探索与调整变换,AI到现在的落地场景还不清晰,这些独角兽的商业模式仍需自证。有目共睹的是,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像云知声、思必驰各自在医疗AI、办公协作软硬件等很多领域都跟科大讯飞这些大厂形成直接竞争关系,行业新涌入的语音大模型也在明显增加。AI产业虽然是风口,但是能否打开应用场景、是否具有落地价值,才是AI公司能否上市成功的关键。如果光有算法和故事,自然不足以支撑IPO之路,资本市场更期待能够有实际价值存在的人工智能。
云知声、思必驰再战IPO能否成功,本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编辑:吴清 审核:李正豪 校对:颜京宁)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