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户外运动到冲锋衣,近几年运动鞋服品牌卖得火热。4月28日,国产户外品牌伯希和(PELLIOT)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若能成功上市,伯希和将成为疫情以来第一个港股上市的国产鞋服品牌。
伯希和诞生于2012年,以“淘品牌”身份起家,最开始只走线上渠道销售。随着规模越来越大,品牌在线下铺开门店。截至2024年底,伯希和在全国开设146家门店,包括14家直营店和132家联营店,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2024年,关于冲锋衣是“体制内穿搭”的讨论引发网友热议——西装夹克太正式、运动外套太休闲,冲锋衣处在二者之间,挺括的版型刚好适配。走到室外,冲锋衣防风防水的特性几乎也成了旅行标配,“十一”小长假期间,各大旅游景点几乎成了各家冲锋衣品牌“争奇斗艳”的舞台。
伯希和吃到了冲锋衣红利,尤其是在线上领域。根据久谦中台数据,仅在天猫平台,2024年伯希和的市场份额排在第三,与北面(The North Face)相当,骆驼排在第一位。抖音平台的数据类似: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冲锋衣销售额TOP20品牌格局中,伯希和与北面销售额相当,排在骆驼之后。
在众多国产冲锋衣品牌中,伯希和成立时间并不算早,但是它抓住了电商和直播的机遇,早期没有盲目扩张。户外热潮来临时,伯希和聚焦主业,产品价格定位在千元以下大众线,强调性价比,在淘品牌大浪淘沙一般的竞争中很好地生存下来,受到资本青睐。
从招股书可以看到,伯希和的投资方包括腾讯、启明创投、创新工场、金沙江创投、国元证券等机构以及安徽、青岛两地国资。腾讯于2025年3月完成了对伯希和3亿元的投资,持有10.7%的股份,是最大的机构投资方。启明创投为另一持股超5%的主要机构投资方,启明创投合伙人王世雨担任伯希和非执行董事。
IPO(首次公开募股)之前,伯希和估值为28亿元人民币。
营收两年翻三倍,毛利率近六成
得益于近几年冲锋衣的“东风”,外加资本方进入,伯希和近两年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从营收变化可以看出,融资后的伯希和加快了扩张的步伐。根据天眼查,伯希和第一轮融资发生在2023年6月,当年销售成本翻倍,收入则从3.78亿元增长至9.08亿元,增长率140.21%。第二轮融资发生在2024年8月,销售成本几乎再次翻倍,公司年收入增长94.49%至17.66亿元。
净利润方面,伯希和从2022年的0.24亿元上涨至2024年的2.83亿元,近两年增长率达到529.17%和87.42%,三年净利率分别是6.4%、16.7%和16%。
从财务数据来看,伯希和的一大优势在于整体毛利率偏高,三年毛利率分别是54.2%、58.5%、59.8%。这样的毛利率几乎全部由服装贡献。
将营收拆分来看,服装在三年间的营收份额分别是80.7%、87.8%和91.1%。通常情况下,鞋类的毛利率比服装要高,不过伯希和的主卖点是带有科技面料的机能性服饰,可以比普通休闲运动装卖出更高的价格。
由于体量相似的国产户外运动品牌并未上市,上市品牌中,产品价格又跟千元以下的伯希和相距较远(例如始祖鸟客单价约三四千元以上),因此这里先将伯希和的毛利率与国产运动行业头部企业做个对比。
安踏主品牌和李宁同样走大众路线,尽管这两年客单价有所上涨,近几年两个品牌也在进军户外行业。2024年伯希和的毛利率比安踏主品牌(2024年为54.5%)略高,比李宁高了10个百分点(2024年49.4%)。
不过伯希和的体量与上述两家品牌还没法相提并论,相对于安踏主品牌和李宁几百亿的规模,营收不到20亿元的伯希和还处在“小而美”阶段,即便在非上市鞋服品牌中也算是中小体量。
毛利率偏高的另一个因素或许来自渠道。以安踏集团为例,全DTC运营的FILA在2024年的毛利率达到69%,几乎高于同体量所有运动品牌。伯希和采取以DTC(直销)为主、分销模式为辅的销售模式,DTC销售占比大约90%。
网店起家的伯希和,线上直营渠道仍是营收主力,占总营收份额的七八成。线上运营团队约300多人。不过随着线下门店逐步铺开,线上营收份额逐年降低,让步给线下。线下直营渠道的营收份额从2022年的1.9%上涨至2024年的9.6%。
为什么是伯希和?
在户外热潮和冲锋衣热度兴起的这几年,不少国产户外品牌受到热捧,但走到上市这一步的并不多(蕉下曾两度递表均未成功)。这其中有资本急于退出的原因,但伯希和自身的优势不容忽略。这家品牌在创立早期运营颇为稳健,没有盲目扩张。品牌自身有着相对独特的定位和更有竞争力的价格体系,更容易被消费者和资本方“看见”。
2012年,DTC还是一个颇为新潮的概念,这一概念源自北美,原指诞生于线上的独立零售商,如今已经成为一种销售渠道的代称。
伯希和是一个非常标准的DTC品牌——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毛利率居高、与一线消费者零距离接触、对市场需求快速反应……早年间伯希和吃到了电商平台的红利。
但是这个红利没吃多久。2015年开始,天猫“双11”各领域霸榜的品牌开始往传统品牌转移,淘品牌逐渐被赶出前十。由于没有门店这类常规曝光渠道,淘品牌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做品牌营销,品牌经营利润也被不断压缩。
2016年之后国产运动品牌兴起,借着东风,不少淘品牌得到资本加持,开始向线下扩张。此后很多品牌陷入亏损的漩涡,能被大公司收购算是幸运的,更多的是闭店、缩圈、不了了之。
伯希和在前期运营相对稳健,没有盲目扩张,后续也非常快地跟上了电商直播的步伐。品牌在北京芳园里的旗舰店,专门设置了直播带货的空间。
公司三年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分别是1.4、2.0和2.6,显示其短期偿债能力增强,财务状况相对健康。运动户外行业的流动比率理想值在1.5-2.0。2024年数值偏高,主要是存货、应收账款、现金及等价物的提升导致流动资产快速提升。
即便是现在,伯希和都在采用轻资产运营模式,公司不设自营工厂,供应商超过250家。
从招股书可以看到,伯希和的资产回报率(ROA)在30%上下,在行业内偏高。2024年从32.1%下降至27.3%,也是由于流动资产快速提升,非流动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比并不高。
公司的品牌定位主要面向女性用户,这在冲锋衣品牌中并不多见。一些追求科技性能的大牌鲜少在服饰外观上做文章。伯希和的主要消费群体集中在都市白领、宝妈,结合轻户外元素,聚焦该群体的通勤和日常穿着。
而这部分群体往往是家庭消费的决策者,除了冲锋衣,伯希和也销售户外、露营产品,通常都是从这类群体的需求出发。
2024年伯希和签约了颇具流量的男演员成毅,更是加深了与年轻女性群体的绑定。2024年10月中旬,伯希和“占领”了北京朝阳门和国贸地铁站,上班族从地铁上挤下来,发现站内一夜之间贴满了演员成毅穿着伯希和的广告图。类似的地推也出现在成都、杭州等城市的核心商圈。当晚,“成毅同款”成了伯希和直播间的关键词。
随着成毅出演的电视剧集在2025年轮番播出,伯希和又将带来新一轮曝光。
伯希和的价格定位也有策略。始祖鸟把“运动奢侈”的概念带到国内,占据了价格带的顶端;主打性价比的国产户外品牌开始纷纷争抢千元以下市场。骆驼几乎完全掌握了400元左右的冲锋衣市场份额,伯希和也无意与白牌争夺更下沉的市场,将价格定在700元左右,这个定价在国产品牌中并不多见,有竞争力,而且无论是向上发展还是向下渗透都有空间。
但伯希和也在面临自己的问题,尤其是设计层面。根据天眼查,伯希和及旗下子公司有多条关于外观设计的纠纷,也有网友议论其外观设计和思路与北面类似。
此外,冲锋衣赛道已经进入了内卷时代,即便是非户外品牌也能推出几件户外产品。物流、仓储、广告成本都在增加,考验着品牌的运营能力。
国内冲锋衣仍是“制造思维”,材料和制作工艺都不是问题,难点或许出在裁剪和版型的设计。为了适应高速的生产节奏,工厂大多将国际品牌的参数拿来直接用。伯希和面对的冲锋衣未来之战或许就是“细节之战”。
鞋服企业重登港交所
伯希和的港股IPO成为鞋服行业颇为重要的新闻。近几年鞋服行业寻求港股上市的品牌并不多,且无一例外均未能登上主板。
蕉下2022年4月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半年之后招股书失效,蕉下二度递表,之后也以招股书失效告终。此后蕉下被传出品牌部门完全裁撤、公关部门员工离职、市场部并入销售部等传闻。蕉下回应部门裁撤属于组织架构调整,“目前公司的公关都还在,新成立的部门叫作‘公共事务部’。”
2024年3月,百丽向港交所递表,这是其在2022年3月提出申请后第二次递表。但最终未能成行,百丽内部人员告诉《财经》,公司主动暂停了上市计划,主要因为2024年港股行情并不好,彼时上市或许并非好时机。
但是,2025年情况发生了变化。自年初以来,恒生指数累计涨幅约14.37%,今年上市的新消费企业,如泡泡玛特、蜜雪冰城、古茗等均有不错的股价表现,市场对新消费品牌的认可度不断提升。
除了伯希和,近期三只松鼠、鸣鸣很忙、遇见小面均向港股递交了招股书,绿茶集团和沪上阿姨通过港交所聆讯。
港股分析师刘倩茹告诉《财经》,今年消费品牌扎堆港股IPO,也是消费品牌前两年港股上市未能成行的余温。其一,背后有资本机构的推动,投资人需要回血;其二,当前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摆在政府工作任务首位,市场需要对消费企业注入更多信心。预计接下来会有更多新消费企业向港交所递表。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