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微软陷入决裂危机:算力供应、新模型发布节奏、技术路线成三大分歧点

智东西
Yesterday

编译 | 金碧辉

编辑 | 程茜

智东西4月30日消息,据外媒《华尔街日报》昨日上午报道,OpenAI联合创始人兼CEO萨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与微软董事长兼CEO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曾称赞彼此拥有“科技界最佳合作关系”,如今却渐行渐远。

▲OpenAI联合创始人兼CEO阿尔特曼(左)与微软董事长兼CEO纳德拉(右)

过去六年,微软凭借数十亿美元的投资推动了OpenAI这家AI初创公司的发展,助力OpenAI的ChatGPT拥有超过5亿周活跃用户,而OpenAI为微软打造的前沿生成式AI工具,也让微软股价飙升至原来的三倍。

如今,二者的关系却日趋紧张。据外媒《华尔街日报》报道,两位CEO在微软为OpenAI提供的计算能力、OpenAI给予微软对其模型的访问权限,以及阿尔特曼领导的公司的AI系统是否即将实现类人智能等问题上,分歧日益加深。

在计算资源供应层面,双方存在分歧。OpenAI期望从微软获取更多计算能力与顶尖芯片,以满足其模型训练与迭代需求;而微软表示已尽力供应,并放宽了合作中的部分独家限制条款。

在模型访问权限方面,双方矛盾凸显。OpenAI在新技术与模型代码交付上有所延迟,例如去年夏天新推理模型“Strawberry”交付进度缓慢,引发微软不满;OpenAI则认为需要时间深入了解模型能力,这让微软对获取前沿技术的进程充满担忧。

在AI技术发展方向上,双方争议显著。OpenAI致力于研发一种模拟人类智能的AI模型( humanlike intelligence),阿尔特曼对团队短期内实现这一目标充满信心;根据双方协议,若OpenAI成功构建类人智能模型,董事会有权调整与微软的合作关系。然而,微软认为当前技术距离这一目标仍有较大差距,纳德拉透露相关设定“毫无意义”,双方在AI技术路线与发展节奏上的分歧逐渐扩大。

一、纳德拉聚焦Copilot,OpenAI微软达成降价协议

OpenAI自2015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AI技术的前沿研究与开发。但随着AI领域竞争日益激烈,研发成本不断攀升,原有的非营利性模式对资本流入限制愈发明显,在吸引投资方面面临阻碍,严重制约了其技术迭代与业务拓展的步伐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微软CEO纳德拉将提升Copilot的销量与使用率列为重点工作事项,为获取更多资金支持,满足持续增长的研发投入需求,OpenAI计划重组为一家独立的营利性公司,期望通过更灵活的股权结构与商业模式,吸引投资者,进一步提升其在AI领域的竞争力。

微软实际上有能力阻止OpenAI重组为一家独立的营利性公司。若今年年底前无法完成转型,OpenAI可能损失数百亿美元。不过,微软迄今尚未宣布要采取此类行动。

OpenAI董事会可以触发合同中的一项条款,阻止微软访问其最前沿的技术。过去一年,OpenAI管理层已提出过这种可能性。2024年12月底,两家公司修改了协议,删除了与云相关的排他性条款,这意味着OpenAI可以自由寻求其他云服务提供商。2025年1月,双方还就未来合同中微软向OpenAI收取的算力费用达成了降价协议。

在二者合作关系调整后,外界猜测两家公司关系已经不复往常,于是阿尔特曼在X上发布与纳德拉的合照作为回应。

▲今年1月份阿尔特曼在社交平台X的发帖

二、微软多年投资超130亿美元促合作,ChatGPT成市值增长关键引擎

纳德拉与阿尔特曼的合作源于2018年7月的一次偶然相遇。在美国爱达荷州太阳谷举行的投资银行艾伦公司年度会议上,两人在楼梯间偶遇。

2015年,阿尔特曼与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伊利亚・苏茨克弗(Ilya Sutskever)、约翰・舒尔曼(John Schulman)等11人共同创立了OpenAI实验室。当时,阿尔特曼和马斯克担任联合主席,他们创立实验室的目标是创造通用人工智能(AGI),即具备与人类相当或更优的广泛认知能力,能自主适应并解决多领域复杂问题的AI系统。

2023年10月,在《华尔街日报》年度科技盛会Tech Live上,阿尔特曼接受该报资深个人技术专栏作家乔安娜・斯特恩(Joanna Stern)采访时透露,在一次五分钟的交谈中,他告诉纳德拉,当时仍为非营利组织的OpenAI“将筹集大量资金”。

随后,阿尔特曼和纳德拉决定保持联系。此次会面一年后,微软向OpenAI投资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014亿元),这笔投资使微软获得了OpenAI技术的独家使用权,同时微软成为OpenAI的独家云服务提供商。

在2022年11月,OpenAI凭借ChatGPT掀起了生成式AI热潮。ChatGPT强大的语句生成和问题回答能力,迫使Alphabet和Meta等硅谷巨头彻底调整产品计划。与OpenAI的合作,让微软从一家老牌科技公司,一跃成为现代AI热潮的领军者之一。

据科技媒体The Verge报道,2024年1月12日,微软超越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微软的市值超过了2.86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59万亿),而苹果的市值为2.85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53万亿)。

在双方关系最为紧密的时期,纳德拉连续给阿尔特曼发送五六条信息,而阿尔特曼也会及时回复,这并不罕见。当双方员工陷入僵局时,阿尔特曼常常会直接将他与纳德拉的对话截图,发布到OpenAI的Slack工作区(一个功能性的线上办公室交流平台)推动事情进展。

2023年1月,微软又投资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0.14亿元),这笔交易让OpenAI有资金从微软租用数据中心,用于训练新模型。同年11月份,阿尔特曼被OpenAI董事会短暂解职时,纳德拉甚至提出聘请他。

在OpenAI内部,这段阿尔特曼和纳德拉关系从密切到疏远的变动被称为“小插曲”。对纳德拉来说,这可能透露出微软公司需要对阿尔特曼和OpenAI有所防备。

三、OpenAI模型交付迟缓引微软不满,微软拉拢苏莱曼

在阿尔特曼不知情的情况下,纳德拉将目光投向了苏莱曼。微软CEO通过和苏莱曼的一系列会面,成功拉拢了他。其中包括2024年初在瑞士达沃斯的会面,当时纳德拉还与阿尔特曼共同参加了一个小组讨论。

谷歌DeepMind联合创始人之一苏莱曼

微软斥资6.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6.89亿元)聘请了苏莱曼和他在初创公司Inflection的同事。2024年3月,苏莱曼开始着手构建一个语言模型,旨在与当时OpenAI最先进的大模型GPT-4竞争。

但这个项目开局不利。早期的一次训练结果可能透露出,构建一个与OpenAI相媲美的模型比预期更困难,这使得微软不得不继续依赖OpenAI。在一次关于知识产权共享的会议上,苏莱曼在包括时任OpenAI的前首席技术官米拉・穆拉蒂(Mira Murati)在内的OpenAI高级管理人员面前,对OpenAI的律师大声呵斥。

▲OpenAI前CEO穆拉蒂

苏莱曼没有回应置评请求。双方关系紧张的一个关键领域是:OpenAI开发一种能够模拟人类智能的AI模型。根据两家公司的协议,一旦OpenAI成功构建出能够模拟人类智能的AI模型,其董事会有权改变与微软的关系。

与此同时,OpenAI希望从微软获得更多计算能力,并使用最先进的芯片。微软则告诉OpenAI,已尽其所能,并放宽了独家限制条款。去年6月21日至9月22日期间,OpenAI在交付其强大的新推理模型“Strawberry”时异常缓慢,这让微软感到不满。

而据行业分析师称,OpenAI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来了解该模型的能力。

如今,阿尔特曼和纳德拉之间的信息交流减少,主要通过每周的预定电话进行沟通。知情人士称,微软和OpenAI曾就一个雄心勃勃的数据中心项目进行谈判,但在阿尔特曼被短暂解职后,微软搁置了该项目。

今年1月,当阿尔特曼与美国总统特朗普,软银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孙正义和甲骨文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一同站在美国白宫讲台上,宣布软银和甲骨文将牵头对“星际之门”项目投资5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007亿元)时,纳德拉正在数千英里外的瑞士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值得注意的是,“星际之门”项目与阿尔特曼曾期望与纳德拉合作实现的目标极为相似。

▲数据库软件公司甲骨文(Oracle)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埃里森

结语:OpenAI、微软关系转冷,AI行业格局或待重塑​

曾经紧密合作,共同推动AI发展的OpenAI与微软,如今关系逐渐疏远。双方在计算能力、模型访问权、技术发展方向等多方面产生分歧,且各自采取行动为独立发展布局。

在全球AI竞赛的关键时期,随着二者关系的变化,AI领域的竞争格局或面临重塑。其他科技公司可能会借此机会调整战略,加大在AI领域的投入与布局。

对于依赖OpenAI与微软技术的企业和开发者而言,也需重新审视技术合作与应用的方向。未来,OpenAI与微软是彻底分道扬镳,还是在竞争中寻求新的合作契机,仍有待观察。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