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发布2025第二财季财报 三大关键指标均同比增长

证券日报
30 Apr

  本报记者李春莲见习记者梁傲男

  4月30日,星巴克中国发布2025财年第二财季(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3月30日)业绩报告。第二财季,星巴克中国聚焦核心业务,营业收入达7.397亿美元(约为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净收入、门店交易量、利润率三大关键指标同比持续增长。

  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刘文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25财年第二季度,依托本土创新,更懂顾客的产品,我们在不同的圈层中触发了情感共鸣。我们将立足中国市场的长远发展,持续推动关键业务数据的健康增长。我们对在中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梳理财报可见,星巴克中国本财季在各商圈、不同城市层级、各个营业时段的同店交易量均有所攀升,同店交易量同比增长4%,且同店销售额继续改善。同时,门店经营利润率始终保持两位数,公司利润率取得同比增长。

  在门店方面,第二财季,星巴克中国门店数同比增长9%。截至第二财季末,星巴克中国门店总数达到7758家,覆盖超过1000个县级市场。

  深拓下沉市场的同时,星巴克在第三空间中融入在地的社区文化,创造独特的星巴克体验,开出一系列特色门店,例如,“星巴克臻选”南京颐和路非遗概念店、目前在中国海拔最高的星巴克云南玉龙雪山店等。此外,核心门店类型中的手语门店、宠物友好门店、绿色门店等深受顾客喜爱。

  第二财季,星巴克中国继续加码,深入挖掘本土消费者需求,不断突破咖啡饮品的创新边界。例如,专为中国市场定制、并由中国本土团队全程主导开发的星巴克®新春序曲综合咖啡豆,是星巴克50余年来首次推出以中国春节为主题的咖啡豆。

  晶捷互动创始人、品牌战略专家陈晶晶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中国咖啡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深耕”的阶段。星巴克在中国已深耕二十余年,积累起庞大的中高端消费群体。在本土咖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星巴克并未陷入“价格战”,而是坚持品质导向,顺应健康消费趋势,推出无糖饮品等新品,强化其注重品质生活的品牌形象。星巴克在产品与文化表达上不断本地化,不仅推出更贴近中国消费者口味的创新饮品,也开始涉足IP联名,通过强强联合拓展横向销售机会,增强品牌活力。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在中国发展的25年里,星巴克中国用咖啡不断打造、强化中国咖啡的产业链与供应链。除了提高咖农收入,助力云南咖啡产业升级之外,星巴克在云南的深耕还延展到了连续发起五期创新公益项目,造福当地社区。自2018年至今,星巴克累计承诺投入资金近4500万元,覆盖云南省三十余个咖啡种植村庄,直接受益咖农超过10000名。

  在陈晶晶看来,今年以来,星巴克通过打造融合咖啡与地域文化的特色门店,进一步丰富品牌内涵与文化厚度,精准契合体验式旅游的消费趋势。部分门店已成为游客眼中的“城市打卡点”,频繁出现在各类旅游攻略与社交媒体分享中,形成UGC(用户生成内容)传播闭环,进一步带动人气与品牌热度。

  星巴克公司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倪睿安(Brian Niccol)表示:在中国,星巴克近期产品线的调整已初见成效,业务呈现出积极增长的态势,推出了多项贴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并辅以具有强烈文化共鸣的市场推广活动。

  “我们的业务发展依托于近乎完全本地化的供应链及烘焙运营体系。相信我们能继续巩固在中国市场的增长势头。伴随这一良好发展态势,我想明确重申,中国市场拥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我们将继续长期致力于中国市场的深耕和发展。”倪睿安如此表示。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