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找我做课了,我要割韭菜了,握拳。”这是一位资深科技投资人在某社交平台上发布的一条消息,他做过的AI领域报告曾被多家媒体引用报道,妥妥地AI领域大KOL,没想到也入了“AI的尽头是卖课”这个大坑。
从OpenAI的ChatGPT到后来的Kimi,再到DeepSeek,再到腾讯元宝、豆包、文小言、通义,AI大模型领域的热点一直持续了2年多的时间,科技互联网行业似乎又一次因为AI而回到“小阳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共有346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
一面是各种各样的AI大模型产品不断向市场涌现,几乎每段时间都能看到有新的产品/新功能推出;另一方面,是短视频、直播和社交网络向用户端的强化,再加上媒体和自媒体的推波助澜,AI大模型已经到了“人人皆知”的地步。
作为自媒体人,被AI给Push的机会更多,当你打你某内容平台的后台,刚输入标题,平台就会告诉你可以使用“AI帮你写”功能,其实只要你想,不只是DeepSeek,腾讯元宝、豆包、文小言、通义等任何一款大公司的AI产品都能帮你写作。
但问题恰恰就在于:当铺天盖地的AI大模型满天飞的时候,我恰恰对于用AI来写文章保持警惕,不敢轻易用,所以,到现在我都还没用过AI写文章,有跟我一样的微信公众号作者吗?想必会有一些。
不能代替思考和观察
一般初次使用AI大模型产品的人会有两种状态:
一种是极度狂热,认为AI无所不能,或者说是内心深处的好奇心被彻底激发,各种各样的内容都想用AI去试一试,轻轻松松就能生成一两千字,甚至更多字数的内容,并且看起来文章还“挺好”。
另一种是,认为AI没用,看着AI生成的内容很好,但若你仔细斟酌,精推细敲的话,就认为AI在胡说八道,或者说,当你想要AI给你做一个立刻、马上就能用的方案的时候,AI的东西很有可能没法儿看,而这种对AI的“实验”只要有四五次,就会对AI大模型彻底祛魅,并且再也不理所谓的AI。
作为微信公众号作者,很容易沉迷于前一种状态,因为操作简单方便,无需经过大脑思考,你辛辛苦苦花好几天时间写的稿子,可能还没有AI五分钟自动生成的内容看起来好,再加上人总有“偷懒”的想法,有时候就想着“用AI搞一篇算了”的想法。
然而,真当你想用“AI水一篇”的时候,某种程度上也是“水”自己。理论上说,任何人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文章,都是“零门槛”,特别是个人类微信公众号,你想发什么就随便发。
可是,你要想想两个问题:
1.你“水”公众号粉丝的时候,粉丝们如何看?
2.你完全无所谓公众号的订阅者,纯粹就是搞着玩儿。
如果你真正想把微信公众号给做好,显然不会“水”粉丝的。公众号作者与粉丝的关系是:订阅者受文章的吸引而关注某个账号,当订阅者发现账号没有价值或者不感兴趣的时候,就会随时取关。
用AI发“水文”会导致两个问题:
1.没流量(并不绝对)。
2.粉丝取关。
就像我运营“郭静的互联网圈”这个账号一样,我的初心是自己的思考和观察,AI大模型能够帮人写文章,但它并不能代替你思考,同样一件事情,每个人的看法和思考不会完全相同,而这种差异化,正是我自己想做且也不想被任何人/工具取代的。我写文章的目的,首先就是自己的思考。
其次,就是对行业的观察。大家都知道现在几乎没人会去写新闻,大部分在做的就是复制、粘贴,用他人的新闻,或者炒热点,没几个人会真真正正去观察行业,像十几年前一样写新闻,但越是这种稀缺性的时候,恰恰越是证明自己的机会。
你让AI帮你写文章可以,但是你让AI教你怎么做行业观察就有点儿没谱,可能它可以为你提供一些思路,然而,真正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点,还是得靠个人自己去挖掘。当然,这里显然不只是局限于我自己写的科技互联网行业,汽车、财经、体育、科学等,各个领域的创作者都应该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找内容,这是AI没办法做到的。
在任何一个行业,你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你自己的躬身入局,这些都是AI没办法替代的,所以,没必要总是被一些“颠覆”、“淘汰”、“赢了”、“逆天”等夸张的词汇给吓坏,坚守本心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堂人生必修课。
对于微信公众号作者而言,我常常想的一个场景就是:自己就是一家商店的老板,自己写的文章就是店里摆着的商品,粉丝们就是顾客,那么,作为顾客,显然不想看到商店里都是看着破破烂烂的东西,要么好看、要么有用,而不是千篇一律的“XXX造”内容。
不要局限于写文章
面对发达的AI,如果完全对它不理不睬,那也挺吃亏,新科技、新的工具,必然会带来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效果。
某次我和朋友一起去外地旅行,面对完全不知道的建筑物和景区的人物,以及相关历史背景,我自己是一筹莫展,眼瞅着朋友不断地与AI进行对话,不断地追问,从而得到一些我们完全不知道的信息,AI的作用在这里显然就具象化了。对待AI大模型的态度,我认为不要局限于写文章上,那么,AI大模型对于普通人来说,到底能干什么呢?
首先,提供搜索帮助。搜索引擎曾经是PC端的入口级产品,但到了移动端,各个App都是信息孤岛,搜索引擎的价值大大降低,搜索引擎还有一个Bug就是铺天盖地的广告,你随便输入一个关键词,头部三条广告、尾部三条广告,中间Feed流里还有一两条广告,在一整个十条搜索结果中,你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去过滤广告,才有可能找到想要的内容。
而AI则没那么麻烦,你输入相对精确的内容,它都会给出你想要的答案,并且,没有广告。所以,你别看现在搜索引擎的AI搜索喊得天花乱坠,但只要它的盈利模式没办法脱离搜索广告,那么,最终还是一个不伦不类的产品。
在用户体验方面,AI大模型“吊打”传统搜索引擎,一旦你习惯了AI大模型的用户体验后,传统搜索引擎真是用不了一点。
其次,整理思路。对于某些用惯了AI大模型的用户来说,现在没有AI可能都不知道怎么工作了。AI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工作中理顺思路,比如,“帮我做一个XXX的申报材料”、“我想写一个XXX的PPT,帮我整理下模板”。
在绝对精确的结果面前,AI大模型目前还有改善空间,但在相对模糊或者说不需要那么精确的内容面前,AI简直就是“神器”,它可以帮你整理思路,而在工作中,只要有这个“思路”,接下来的内容其实就比较容易,AI充当了“助理”的角色。
最后,“用魔法打败魔法”。腾讯、阿里巴巴、抖音、百度等巨头都有AI产品,那么,作为用户,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机会来“实验”巨头们的产品究竟靠不靠谱,比如,前几天,我试了某巨头旗下的AI产品,让它帮我写一个有严格参考资料的百科,再按照AI的提示去做百科词条,虽然最后并未成功,但这里的借鉴意义就在于,“用魔法打败魔法”。
比如,你想做微信公众号,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方向,甚至不知道该用哪些选题,这种时候,就可以用腾讯元宝试试,并让它为你提供相对靠谱的操作方案。当你想做抖音的时候,就可以用豆包来告诉你该怎么操作,用什么样的人设,什么样的服化道,什么样的背景,以及一步一步该怎么拍摄、怎么剪辑等等。
一方面,可以检验出各个巨头AI大模型产品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能为自己打开新的通路,当然,整个过程中,AI都是“助理”的角色,最终的操作还是要你自己来进行。
我的微信公众号从2013年做到现在,有时候在后台能看到关注10年的老粉丝留言、点赞、在看,都会感到对方在背后默默支持,这种情况下,肯定不希望用一些AI写的“水文”来糊弄他们,AI可以帮我做很多事情,但写文章这件事不行,不能让AI干扰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和判断,有时候信息过多也是一种负担。
前天有位好友在群里转发了一条AI相关的短视频,说我们也可以作为参照,选一个赛道做深,我把视频看到最后发现:博主啰里吧嗦说了一大堆,最后来了一句,“那我现在也准备给我的粉丝开一门这样的课程,让大家从零基础都能够建造自己的智能体”。
也就是说,你把AI说得天花乱坠,最后还是“卖课”啊,真不知道这些花钱买AI课的人是怎么想的。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