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乳暴跌12%! 伊利遇“双降”危机,董事长年薪仍达近2000万 | BUG

新浪财经
08 May

  文 | 《BUG》栏目 张奥

  一年前,伊利管理层曾提出“1300亿营收”目标,但“交卷成绩”却相差甚远。

  近日,伊利公布了2024年年报,其营收和净利润上市29年来首次双降。——全年实现营收1153.9亿,同比下降8.24%,归母净利润84.5亿,同比下降18.9%。

  值得注意的是,在伊利的业务体系中,液体乳是营收的核心支柱。伴随销量减少、降价促销,液体乳收入减少105亿,降幅达12%,其品牌领先优势正在“消失”。

  面对业绩下滑与核心业务不稳的双重风波,伊利股份董事长兼总裁潘刚的薪资微降:由2179.32万调至1974.22万。

  核心支柱液体乳表现不佳

  财报显示,2024年全年,伊利股份实现营收1153.9亿,同比下降8.24%,归母净利润84.5亿,同比下降18.9%,扣非净利润60.11亿元,同比下降40.04%。

  其中,液体乳的表现不佳,营收为750亿同比降幅超12%。除了液体乳,伊利冷饮产品同样出现大幅下滑,该业务营收为87.21亿,同比下降18.41%。

  要知道,液体乳是伊利最核心的营收支柱,拥有伊利纯牛奶、金典纯牛奶、安慕希常温酸奶等百亿级产品,是其业绩增长的根本驱动。

  在过去20多年,伊利液体乳实现了持续增长,2023年其营收达855亿,而到了2024年就下滑至750亿,并且库存量同比增长了48.03%。对此,伊利归因于销量下降、产品结构调整以及销售价格变动

  如果将时间线拉长看,这样“萎靡”的现象在伊利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在2021—2023年,伊利液体乳收入分别为849.11亿、849.26亿、855.4亿,在营收中的占比逐渐由超75%降至70%以下,2024年这一数字再次新低,占比也降到了约65%。

  针对这一情况,伊利股份董事长兼总裁潘刚在最近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从年初到现在,虽然部分宏观数据出现向好信号,但消费力恢复节奏偏弱。“无论企业经营策略如何有效,它最终还是会受到整体消费环境的影响”。

  澳优成为“拖油瓶”?

  相比持续萎缩的液体乳基本盘,伊利也在极力寻找增长的“第二曲线”,而奶粉正是其选中的新方向。早在2021年年底,伊利便开始了在奶粉领域的先发布局,直接豪掷约63亿入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头部企业澳优乳业。

  关于这次战略合作,外界认为伊利主要看重澳优两方面优势:一是海外供应链资源优势,比如当时的澳优在全球拥有约十个工厂,在荷兰、澳大利亚等全球“黄金奶源地”有着完善的乳业资源和供应链布局二是澳优在国内外奶粉市场的战略地位。

  本以为是两个乳业领域佼佼者的强强联合,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从营收规模看,澳优2021年至2023年分别为85.75亿、77.96亿、73.82亿期间经历了两年的负增长。而净利润端则更加“惨烈”,同期数据分别为7.64亿、2.17亿、1.74亿对比收购前降幅高达77%。

  此外,占澳优乳业营收近八成的中国区市场2024年的收入表现更差,实现乳制品及营养品收入共计56.11亿元,同比减少了8.25亿元。在资本市场端,澳优同样渐渐失去了认可,股价已从最高16.17港元降至最低1.79港元。

  考虑到未来市场环境复杂以及澳优整体的经营状况,伊利去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52.3亿元,其中,澳优乳业计提商誉减值30.4亿元,在外界看来,这可以被理解为战略上的投资失误。

  虽然“老本行”进展不顺,但伊利也在不同领域做着跨界尝试。例如去年的无糖茶“大战”,伊利也跟着推出了活泉现泡茶,渴望将其打造为水饮料领域的大单品。

  伊利方面强调,“水饮业务是公司持续培育和探索的业务,在水饮业务中现泡茶增长很快,但因为产能限制,仅在部分地区的便利、电商等渠道上市,未来随着产能的提升,会逐步加大渠道铺货和宣传”。

  进入2025年,伊利还接连注册了多个商标,涉及方便食品、咖啡、零食、调味品等多方面押宝。不过就眼下来说,伊利除乳制品和冷饮外的所有其他产品合计营收仅7.22亿,对整体业绩的贡献微乎其微。

  董事长年薪近2000万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近三年伊利业绩增速放缓,但高管团队的薪资仍然位居行业前列。2022年、2023年和2024年,高管团队薪资分别为6439.24万元、4565.86万元、3652.17万元。其中,潘刚占据绝大部分,近三年薪酬分别为2572.70万元、2179.32万元、1974.22万元。

  对于2025年,潘刚在业绩会上重点强调了信心。他表示,目前行业最艰难阶段已过,从春节及节后市场表现来看,预计2025年国内消费品行业仍将处于渐进复苏过程。因此伊利今年将保持理性增长节奏,优先保障渠道和产业链健康。后续随着国家促消费政策落地和居民消费信心回升,公司已做好迎接市场回暖准备。

  另外,在潘刚看来,国内乳制品消费远未触及天花板。比如随着受教育和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叠加新渠道、新零售企业向低线市场下沉,带动了低线市场的牛奶消费的增长。当前中国三线以下城市居民消费规模大概能占到总消费的80%,乳制品消费依然有增量空间。

  但未来是否如他所说的那样乐观?伊利又什么时候重回增长?这些问题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