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推动回归“一个吉利” 极氪将于纽交所退市实现私有化

中国经营报
Yesterday

  一则公告,使得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汽车”,0175.HK)和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氪”,NYSE:ZK)均成为外界的关注焦点。

  5月7日,吉利汽车方面宣布,计划收购极氪已发行全部股份。吉利汽车目前持有极氪约65.7%的股份,如交易完成,极氪将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极氪将于纽交所退市实现私有化。

  吉利控股集团方面对外回应称,此举是进一步落实《台州宣言》,聚焦汽车主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深化品牌协同的重要步骤,将强化吉利汽车在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对于极氪与吉利汽车完全合并的战略举措,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对外释放出了上述举措背后的考量因素。他表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我们将审时度势、根据《台州宣言》精神,持续推动汽车业务整合,回归一个吉利,整合技术优势,提高创新能力、盈利能力,持续创造长期价值,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集团。同时我们仍将保持与美国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密切沟通与合作。”

  受上述消息的影响,美东时间5月7日,极氪美股收盘价为25.19美元/股,涨幅为11.51%。而5月8日,吉利汽车港股也一路上涨,截至收盘,涨幅为4.41%。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表示,“回归一个吉利”的背后,是吉利对品牌布局的反思与调整。前些年投资热潮席卷,“多品牌战略”盛行,不少企业认为“孩子多好打架”,纷纷创立新品牌以拓宽融资渠道,在资本市场获取资金支持。但随着资本逐渐冷静,多品牌战略的弊端日益凸显,品牌分散导致资源无法集中调配,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与发展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吉利选择‘回归一个吉利’,整合资源,提升竞争力。”

  极氪拟完全合并进吉利汽车

  作为吉利控股集团旗下豪华智能纯电品牌,极氪成立至今的发展可谓迅速。具体来看,从2021年4月15日发布,到2024年5月10日成功登陆美国纽交所,极氪仅用时37个月。

  作为史上最快IPO的中国新能源车企,极氪美股上市的表现也足够亮眼。公开数据显示,极氪的开盘价为每股26美元,开始交易后股价一路上涨,盘中一度上涨40%,市值一度达到71.6亿美元。截至上市首日美股收盘,极氪股价报收28.26美元,较发行价大涨34.57%。

  “为了推动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协同,杜绝重复投入,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打造长期价值,本公司于5月7日向极氪提交了非约束性报价函。据此,本公司初步表明其有意进行私有化建议,收购所有已发行及发行在外的极氪股份及美国存托股票(本集团实益拥有者除外),这需要经过进一步磋商并签订最终协议才能确定。”吉利汽车在公告中表示。

  在公告中,吉利汽车建议购买价为每股极氪股份2.566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25.66美元。该价格较最后交易日美国存托股票于纽交所的收市交易价溢价约13.6%,较截至最后交易日止最后30个交易日期间美国存托股票于纽交所的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格溢价20.0%。

  对于极氪将于纽交所退市实现私有化,吉利汽车方面表示:“预期私有化建议将为本集团创建一个统一的上市平台,全面整合极氪的资产及资源,从而提升本集团乘用车业务的竞争力。这也将有助于本集团确定极氪未来的战略方向,以应对全球市场及经济挑战。由于极氪为面向高端豪华市场的全球豪华电动汽车科技品牌,就本集团而言,全资控股极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公司拟透过发行新股、现金储备及债务融资(倘需要),为私有化建议提供资金。”

  此外,吉利汽车还在公告中称,已经请求极氪予以配合,就私有化建议进行商业、法律、财务及会计方面的尽职调查,吉利汽车将与极氪进一步磋商,以协定具体条款及订立最终协议。

  对于旗下各品牌的发展,吉利控股集团方面表示,集团一贯遵循上市公司透明化、合规化治理准则,加强资本结构优化、资源协同、效率提升,赋能各品牌可持续发展。吉利汽车旗下极氪定位为全球豪华科技品牌,领克定位为全球新能源高端品牌,吉利银河和中国星定位为全球主流品牌。“各品牌在扩大细分市场份额的同时寻求协同发展,在技术、产品、供应链、制造、营销与服务、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强化协同,提高技术创新实力,激发规模效应。”

  对于吉利汽车拟私有化极氪的战略举措,平安证券也发布研报指出:“极氪成立初衷是作为吉利向高端纯电赛道转型的抓手,极氪基于全新纯电平台、成立了全新的组织、设立了全新的销服与补能体系,并先后推出多款车型,覆盖多个细分市场,独立于传统车企,使得极氪可以轻装上阵探索转型路径以较快速度获取转型经验,可赋能给整个吉利汽车集团。”

  “极氪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凭借清晰的豪华品牌定位与中高端车型布局,品牌知名度不断攀升,销量稳步增长,利润表现良好。”张翔告诉记者,“如今极氪已成功培育壮大,私有化退市能避免资源分散,充分利用已有的海外市场经验与资源,优化集团的资本配置。”

  “私有化后的极氪,能够摆脱资本市场的短期波动干扰,提升决策效率,不再受美国股票市场规则的诸多限制,从而能够更灵活地制定战略,实现长远布局。”张翔补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5月7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参加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时表示,加强双多边的跨境监管合作,塑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监管环境,维护企业在境外市场的正当利益,支持优质中概股回归内地和香港市场。

  《台州宣言》持续深化落地

  “我们抓住汽车行业变革机遇,进行战略审视、战略扫描,最终形成了战略共识。第一是战略聚焦,原来吉利走的是战略扩张的道路,现在要走入战略聚焦;第二是战略整合,有些(业务)要关停并转;第三是战略协同;第四是战略稳健,企业要平稳,稳中求进;第五是战略人才。确保实现战略聚焦,确保推动战略稳健,通过战略整合和协同,使整个吉利企业面对当前环境变化,做出相适应的安排。”对于《台州宣言》的发布,李书福曾如是解读。

  2024年9月,吉利控股集团台州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发布《台州宣言》,宣布企业进入战略转型全新阶段。集团将通过“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五大举措,聚焦汽车主业,布局科技生态,提升竞争力,稳中求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以“战略整合”为例,《台州宣言》提出,全面梳理吉利各业务板块,厘清业务定位,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坚定不移地推进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进一步明晰各品牌定位,理顺股权关系,减少利益冲突和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众所周知,在中国汽车市场激烈竞争格局下,成本和技术是未来新能源行业竞争的核心,统一协同将成为核心趋势。《台州宣言》发布后,吉利控股集团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整合举措。

  2024年10月,几何正式并入银河品牌,“GEOME”成为银河的智能精品小车系列。而后在2024年11月14日,吉利控股集团便对外宣布要对极氪、领克股权结构进行优化,理顺股权关系、减少关联交易、消除同业竞争,坚定不移推动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

  2025年2月14日,极氪、吉利汽车分别发布公告,宣布极氪完成领克收购及注资事项,以51%股份正式控股领克。极氪科技集团也同时宣告成立,旗下包含极氪汽车和领克汽车两个品牌。

  据悉,上述两个品牌战略整合后,前端保持两个品牌独立运营,中后台充分整合。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科技集团CEO安聪慧预计,通过最大化协同,研发投入将降低10%—20%,BOM成本将降低5%—8%,产能利用率将提升3%—5%,营销服务管理费用将降低10%—20%。

  记者注意到,在吉利汽车召开的2024年三季度业绩交流会上,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桂生悦曾对极氪和领克战略整合意义作出解读。他表示:“作为落实《台州宣言》战略框架的关键性举措,此次战略整合将理顺股权关系、减少关联交易、消除同业竞争,两个品牌互补的平台定位、研发能力将助力产品组合提升、产品架构统一。内部资源的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也将进一步降本增效,促进规模效应的释放,最终实现股东回报的提升。”

  2025年3月,极氪科技集团(含极氪、领克品牌)公布2024年财报。财报显示,极氪科技集团2024年全年销量突破50万辆,总营收达1139亿元。2025年,极氪科技集团将推出5款全新车型,预计达成71万辆年度销量目标,其中领克39万辆,极氪32万辆。

  有关数据显示,今年4月,极氪科技集团销量为41316辆,同比增长18.7%。其中,极氪品牌4月销量为13727辆,领克品牌4月销量为27589辆。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