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的股神巴菲特,给我们最后10条忠告

市场资讯
06 May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作 者:刘润

前两天,美国中部的奥马哈小镇,乌泱泱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因为,一年一度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又开始了。

但这回,气氛有点“不一样”。

因为,大会主角,那个94岁的“股神”沃伦·巴菲特,要退休了。

不过,虽然老爷子要交班了,但这次大会,他一点没含糊。

四个多小时的时间,逢问必答,什么都聊。从贸易战、美元风险,聊到人工智能、给年轻人的建议……滔滔不绝,信息量巨大。

一个人,能在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里,把财富雪球滚得那么大,他看待世界、人生,看待钱的底层逻辑,肯定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今天,我就尽我所能,从5万字的现场实录和各种深度报告里,帮你提炼出10条,给普通人的、真正值钱的“大实话”。

从哪里开始呢?就从最近,特别受关注的关税,开始吧。

贸易战这把火,会烫到每个普通人

说到“贸易战”、“关税”,你是不是觉得,那都是新闻里,国家跟国家掰手腕的事儿,离咱们老百姓,好像挺远的?

还真不一定。这影响,马上就来。

比如,海淘个东西,价格可能开始不太对劲了。因为原材料成本上升,国内产品也开始涨价了。亲戚朋友的工厂,也抱怨订单减少了。

关税大棒打下去,最终疼的是老百姓的钱包。它最终,会通过物价、饭碗、投资账户,实实在在地“烧”到我们每个普通人身上。

所以这次,巴菲特也特别罕见地,直接批评了贸易战:贸易,不能被当成武器使用。

国家之间,搞贸易保护。看着,像是保护了自己家的一些产业。但这么搞,很可能会把全球多年形成的、高效合作的供应链给搅乱了。

链条一乱,效率就低了,成本就高了,最终买单的,还是普通消费者。

而且,信任一旦没了,以后再想好好合作,可就难了。

看得见的硝烟,是贸易战。看不见的损失,是每个企业的机会成本。

除了贸易战这种明面上的冲突,还有一个更隐蔽的风险,在等待着我们:通货膨胀。

你手里的钱,可能正在被悄悄“稀释”

大会上,一向对美国充满信心的巴菲特,罕见地表达了担忧:美国的财政问题,令我害怕。

巴菲特,在害怕什么?

他可能是在害怕,美国政府花钱大手大脚惯了,挣的赶不上花的,还欠了一屁股债。最后,只能印钱抵账,影响美元的信用和价值。

如果一个经济体印出来的钱,长期超过了它能生产出来的东西,那钱就不那么“值钱”了。

钱印多了,就像往汤里加水,汤味自然变淡,钱的购买力自然下降。

这不是哪个国家独有的情况,而是基本的供需关系。

你可能会觉得,这是美国的事情。跟我们,关系大吗?

关系,肯定是有的。毕竟美元,还是主要的国际货币。它的价值波动,会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一圈圈涟漪,通过贸易、大宗商品价格等各种渠道,影响到全球经济,最终也可能波及到我们。

全球经济这艘船,浪打过来时,没有乘客是安全的。

所以,巴菲特对美元的担忧,可能启发我们:每个人,都要有管理好自己财富、让它保值增值的意识。

毕竟,财富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它能买到多少东西,而不是纸面上有多少零。守钱,守的也不是数字,是它能换回来的“柴米油盐”。

看不懂东西,再热闹也不碰

这世界,变化太快。今天AI大模型,明天Web3,各种新机会层出不穷,听着都让人心痒痒。

可是,越是在这种不确定性强烈的时候,越得给自己心里拉根“警戒线”。

简单点说,就是:

守住能力圈,不瞎折腾。

比如,AI。AI这么火,很多人都想听听股神怎么看。

结果呢?老爷子很实在:我不会把所有的东西绕着AI进行投资和发展...

如果真要在业务里用AI,那也得让更懂行的伯克希尔副董事长阿吉特·贾恩来选。

我自己,不瞎指挥。

不懂装懂,是人生路上最贵的“学费”,没有之一。

连巴菲特,都对自己不懂的东西,保持十二分的敬畏,不瞎掺和。这不是“老古董拒绝新事物”,而是没研究明白之前,绝不轻易掏钱下注。

世界很大,机会很多,但属于你的机会,只需要那么几个就够了。

道理,明白了。但光守着,也不行。毕竟,还得发展,还得抓住机会。

耐心,不是犹豫的借口

一说起巴菲特,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可能就是:耐心。

但耐心,绝不是犹豫不决。

大会上,巴菲特讲了个故事。1966年,他接到一个陌生女士的电话,说愿意出售自己生意里的股份,开价600万。这生意,光资产就值200万,每年税前,能赚200万。

年赚200万的买卖,600万就卖。这简直是“骨折价”甩卖。

巴菲特的第一反应,就是:有这种好事?里面不会有诈吧?

于是,他赶紧找查理商量。两个人非常紧张,想要研究一下,账到底怎么算?是不是再看看心理学的书,搞清楚她为什么卖?

信息不充分、情况不明朗的时候,不轻易下决定,要花时间去搞清楚。

但第二天,一个关键电话打进来,提供了更多关于这位女士的信息,打消了巴菲特的疑虑。他意识到:这个机会,必须抓住。于是,果断出手。

在机会面前,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风险,而是你内心的犹豫。

有时候,当机会出现在面前,你可能只有5秒钟的时间,来下判断。这就要求,你对自己的领域足够了解,才不会错失机会。

巴菲特说,当好机会出现时,你不应该耐心。对于不会实现的空谈,你也不应该耐心。你的耐心,应该去等待那些偶尔出现的机会。

耐心,是面对模糊的武器,不是面对清晰的借口。

慢慢变富,往往是最聪明的选择

太多人,渴望一夜暴富。

但巴菲特,不这么认为。大会上,他说:你只要富一次,就够了。

这话的意思,就是:别冒太大风险。

慢慢变富,远比“一夜暴富”然后“一夜回到解放前”强。

因为,你但凡追求“快”,就往往意味着,要承担“死”的风险。

那些能让你“一夜暴富”的机会,往往都伴随着极高的不确定性。赢了,可能一步登天,但输一次,可能再无翻身之日。

所以,对于普通人,最稳妥的方向,可能是:时间+复利。

找到那些真正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有价值的事情。比如,进入养老行业,市场总会一天比一天大。比如,做自媒体,随着时间增加,你总会在某个领域,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让时间,成为你的朋友。像滚雪球一样,虽然开始慢,但越滚越快。

巴菲特一辈子坚持的,就是这种“慢”智慧。他宁愿错过很多看似热闹的机会,也要确保雪球,不会中途融化或摔碎。

可是,普通人财富的起点,通常是工作。每天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都要扑在上面。工作,又该怎么选?

找到让你心甘情愿投入的事

巴菲特说,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不要太担心一开始的薪水是多少。

只为钱工作,你可能只是在“出租”你的时间;为热爱工作,你才是在“投资”你的生命。

巴菲特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94岁了,钱几辈子都花不完,还天天乐呵呵去办公室研究投资。

所以,不是钱不重要,而是:别只盯着钱,多问问自己的心。

什么事做起来,你会觉得时间飞快?什么事让你,做这件事本身,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

找到它,然后投入进去。

哪怕开始赚得少点,但因为热爱,你会跑得更快、更远。

钱是结果,不是目的;热爱,才是别人偷不走的竞争力。

好的。可是,如果我一开始找不到自己的热爱怎么办?

没关系。这时,或许你应该,找到那些你想成为的人,和他们交朋友。

靠近那些你想成为的人

中国有句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巴菲特也建议,年轻人要跟有智慧的人在一起,一起学习。

如果你和积极向上的人在一起,你也不好意思太懒散;如果你和思维敏锐的人经常交流,你的认知水平,也会悄悄提高;如果你和正直善良的人做朋友,你也会更看重诚信。

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就看你天天跟谁呆在一起。你交往最密切的五个人的平均水平,往往就决定了你的水平。

选择朋友和伙伴,某种程度上,就是在选择你未来的样子。

好奇心,是大脑的保鲜剂

这年头,最不缺的就是信息。手机一划,各种资讯、观点扑面而来。

但很多人好像懂得越多,反而越迷茫焦虑。

这可能,不是因为知道得太少,而是思考得太浅,问得太少。

94岁的巴菲特,思维还那么敏捷。凭什么?大会上,他在回答一个13岁孩子提问时,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好奇心。

对世界停止好奇的那一刻,就是你认知开始老化的第一天。

光有好奇还不够,得行动起来,把好奇变成知识。

怎么做?大概有三点。读书,请教,独立思考。

他特别欣赏老搭档芒格。他说,查理要了解一项东西的时候,会切入主题,真正进行思考。

阅读,是给大脑“喂饭”;思考,是把饭“消化”成营养。

所以,或许你可以:

1)多读点能让你慢下来思考的东西。少刷点哈哈一笑就忘的段子,多啃啃那些需要动脑筋的“硬骨头”。

2)养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看到一个结论,别急着点头,多问几个“为什么?”“是真的吗?”“有没有反例?”

3)警惕那些“喂到嘴边”的答案。独立思考的过程可能有点累,但只有经过你自己大脑验证过的东西,才能真正成为你认知的一部分。

你的认知边界,决定了你的世界大小,也决定了财富的天花板。

幸福,来自于心态

大会上,有人问巴菲特,怎么看待人生的低谷。

巴菲特也很实在:坏的事情总会发生,多关注好的。

老爷子这一辈子,烦心事肯定少不了。股市暴跌、投资失误、被人质疑……但他懂得,调整自己的“聚光灯”,关注已经拥有的。

就比如,他在大会上乐呵呵地说,自己都94岁了,还能随时随地喝上喜欢的可乐,这就是挺美好的事。

又比如,很多人抱怨自己生不逢时。但巴菲特会说,看看历史。你愿意生在什么时候?1500年、1000年,还是500年前,还是现在?

跟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比,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已经很幸运了。能用上电、坐上车,能自由学习、有机会创业,哪怕很难。这,本身就是天大的幸运。

很多人不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太少,而是因为想要的太多。结果呢?越比越焦虑,越看越失落。

你的幸福感,可能取决于你把注意力放在哪。

眼睛盯着缺口,看到的都是遗憾;心里装着拥有,感受到的才是富足。

名字,是你最贵的资产

巴菲特用一生的实践告诉我们,你最宝贵的资产,可能不是你银行账户里的数字,而是你的“名字”。也就是,信誉和名声。

为什么这么说?

钱没了,只要人还在,有能力、有机会,总还能再赚回来。可信任这东西,一旦失去,想要重建,难于登天。

正如巴菲特当年所说:建立好名声需要20年,毁掉它只需要5分钟。

为什么,伯克希尔总能拿到别人拿不到的好机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市场的信任。几十年积累下来的“金字招牌”,就是他们最核心、最无法被复制的竞争力之一。

而接班人阿贝尔,在这次大会上也强调了这一点。伯克希尔,会永远优先考虑公司信誉。

很多人常常觉得,聪明、能力强,就能无往不利。但商业世界也好,人生舞台也好,最终能走得远、赢得所有人尊重的,往往不是那些最会算计的人,而是那些守住了正直和诚信底线的人。

能力决定你能走多快,但人品决定你能走多远。

从1942年,巴菲特11岁第一次买股票开始,到现在已经83年了。

这83年,他经历过二战后的复苏,见证过互联网泡沫,熬过金融危机,也看到了数字化浪潮和AI革命……

一个94岁的老人的建议,在2025年的今天,依然足以打动人心。

这大概,是因为他抓住了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贪婪、恐惧。信任、背叛。能力、品格……这,是任何时代都绕不开的主题。2025年的今天,也是一样。

因为,时代在变,但人性不变;技术在变,但底层逻辑不变;工具在变,但价值创造的本质不变。

而我们学习巴菲特的智慧,也不是为了成为下一个巴菲特。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与你共勉。

P.S.

巴菲特漫长的一生,经历无数次技术变革。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如今,AI革命又扑面而来。

可以预见,未来5年,所有企业都将面临同一个难题:AI时代如何转型?

转型,不是学学提示词、玩玩智能体。而是从根本逻辑上,重塑你的商业模式。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转自:正和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