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资者网》蔡俊
2024年,医疗行业继续在复杂的市场变化中找寻自身路径。
一方面,大健康的热潮一度让市场认为消费医疗将成为趋势新红利。但纵览相关赛道的上市公司年报,这种红利的兑现远未到来。
另一方面,“卷”仍是国内医疗行业避开不了的关键词。但有些企业发现机遇,将目光投向海外。与其国内与同行互相“卷”,不如开辟一条新蓝图。
最后,当下的医疗行业是否没有细分赛道处于红利期,答案是否定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当市场还在迷茫时,敏锐的资本早已行动。
疫苗消费“变天”
疫苗行业的高光时刻,终结于疫情结束。自此之后,市场曾认为消费品类疫苗将接过成长大棒。但如今看来,事与愿违。
2024年,智飞生物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0.7亿元、20.18亿元,各自同比下降50.74%、74.99%。该企业表示,其主要产品受民众接种意愿下降、市场需求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市场推广工作未达预期。
众所周知,智飞生物的核心产品是代理默沙东的HPV疫苗。目前,该疫苗分成二价、四价、九价等品类,每个数字代表覆盖的病毒类型,该企业是国内唯一全品类的厂家。
当行业龙头下坠之际,疫苗产品可能真的“变天”。过去,女性接种群体支撑起HPV疫苗庞大的消费规模,但时过境迁,各种因素造成当下疫苗似乎“卖不动”了。
2024年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默沙东表示因库存高企,减少对智飞生物的HPV疫苗出货量,并认为中国销售额下降将持续至2025年。库存高企传导至财务报表上,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应收账款的压力。
2024年,智飞生物应收账款162.73亿元,较期初的 270.59 亿元下降39.86%。尽管如此,该企业副董事长蒋凌峰,于今年3月公开表示:“疫苗的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需要大量研发资源的投入。近些年疫苗企业回款难给行业资金链带来了巨大压力,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疫苗行业的“变天”为何如此迅猛?各家厂商有自己的看法。
沃森生物在年报中,就强调受国内人口结构整体变化趋势和市场竞争加剧等影响,其产品收入明显下降。2024年,该企业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8.21亿元、1.42亿元,各自同比下降31.41%、66.1%。
沃森生物的核心产品之一,为十三价肺炎结合疫苗,主要适用于6周龄至15月龄的婴幼儿。近年来,国内出生率有明显调整,因此成了该企业的业绩归因之一。但硬币的另一面,老龄化加速和宠物经济的快速崛起,也并未拉升相关疫苗品类。
2024年,百克生物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29亿元、2.32亿元,各自同比下降32.64%、53.67%。该企业主营带状疱疹疫苗,适用于老年人群。
本来,市场认为伴随老龄化加速,该品类的前景广阔,但现实就是如此反转。老年人口的消费力大相径庭,几乎没有厂家预判到这点。
2024年12月,智飞生物与GSK(葛兰素史克)签署《独家经销和联合推广协议补充协议》。前者修改经销带状疱疹疫苗的采购金额,由原来平摊到每年的“化整为零”转为约定总价的“化零为整”。
不只银发经济意料之外,曾被寄予厚望的宠物经济也有类似情况。高盛在报告里统计,2024年中国宠物数量首次超过4岁以下儿童规模。因此,狂犬类疫苗的市场空间看涨,该赛道的第一梯队代表为康泰生物。
2024年,康泰生物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52亿元、2.02亿元,各自同比下降23.75%、76.59%。报告期内,该企业获批“四针法”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完成国内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准入,实现销售额3.37亿元。
创新药众生相
创新药行业,有厂家向上生长,也有厂家努力平衡盈亏。
2024年,创新药“新贵”信达生物实现总收入94.22亿元,同比增长51.8%;两项利润指标,Non-IFRS净利润和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分别为3.3亿元、4.1亿元,首次达成双指标转正。
能实现利润转正,从收入端看有双重因素加持。首先,报告期内信达生物的产品收入82.28 亿元,同比增长43.6%。仅第四季度就超20亿元,同比增长超25%。该企业指出,高增长得益于PD-1药品达伯舒的强劲增速,以及丰富的新产品组合贡献新驱动力。
其次,同期信达生物的授权费收入约11亿元,较2023年的4.47亿元有明显增长。特别是该企业与驯鹿生物之间的“权益换股”交易,单笔确认金额6.9亿。
实际上,信达生物的向上生长验证了创新药行业的一个事实,即产品的市场潜力相当巨大。潜力来自两个维度,一个是基于庞大患者基数的支付购买,一个是高密度、高资金的技术授权交易。
2024年,复宏汉霖的营收、净利润分别为57.24亿元、8.2亿元,各自同比增长6.1%、50.3%。报告期内,该企业六款产品收入合计49.3亿元,同比增长8.3%。同期,该企业还有一笔授权许可收入,主要是来自与Intas合作斯鲁利单抗确认的2.3亿里程碑收入。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复宏汉霖对研发开支进行资本化。报告期内,该企业资本化研发开支总计8.05亿元,较2023年的3.15亿元有明显增长,与全年净利润相当。
换言之,国内创新药仍在探寻一条从高研发投入到商业化,最终盈利的模式。过去,资本青睐创新药企,致使后者在估值泡沫中得以实现未盈利上市。如今,创新药企意识到走通商业化才是马拉松的终点,但这条路眼下又因同行都在“卷”价格显得无比艰难。
以信达生物的达伯舒为例,2024 年该药调整为每支1080元(100mg/瓶),相较于之前同规格的2843元,降幅达62%。而与行业中芸芸众生有所不同的是,百济神州走出了自己的路径。
2024年,百济神州的总收入38.1亿美元(约278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产品收入38亿美元,同比增长72.6%。营收的高增长带动利润改善,全年净亏损6.45亿美元(约47亿元),同比减少26.9%。
之所以能在同行都“卷”价格之际突围,仍得益于百济神州海外商业化的成功。该企业核心产品百悦泽的全年全球销售额26亿美元,同比增长105%。以第四季度为例,该药品在美国和欧洲的销售额分别实现6.16亿美元和1.13亿美元,各自同比增长97%和148%。
血液制品风光正好
当医疗产业踌躇之际,血液制品赛道呈现另一番景象。
2024年,赛道龙头天坛生物的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0.32亿元、15.49亿元,各自同比增长16.44%、39.58%。仅第四季度,该企业的营收就达19.59亿元,同比增长69.06%。
血液制品的比拼,本质是血浆站和采浆量的比拼。多一个浆站,甚至多一吨血浆,就是多一份收入。因为国内严格管控血液制品,所以对上游血浆站的建设批复也采取谨慎态度,甚至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新批。直到2022年,口子才重新打开。
时代再度开门后,天坛生物成了最大的红利受益者。截至2024年,该企业85家在营单采血浆站采集血浆2781吨,同比增长15.15%。同期,上海莱士、华兰生物、博雅生物的采浆量分别约1600吨、1586.37吨、630.6吨。
2024年,上海莱士的营收81.76亿元,同比增长2.67%。同期,华兰生物、博雅生物的血液制品业务实现营收32.46亿元、15.14亿元,同比增长10.91%、4.32%。
血液制品的赛道,各家都实现增长,但增速各有不同。明面上的变化是采浆量的增速比拼,而内核是考验每家企业实控人的操盘能力,尤其是那些新入主的资本方。
2023年,海尔集团成为上海莱士的实控人。2024年底,海尔集团旗下的海尔生物公告,筹划向上海莱士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上海莱士并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但之后,海尔生物和公司终止该重组事项,原因是“本次交易结构较为复杂,尚未能形成相关各方认可的具体方案”。
今年3月,上海莱士公告将以42亿元现金全资收购南岳生物,标的是湖南省唯一拥有GMP证照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2024年采浆量278吨。
另一家博雅生物,早前由华润医药收购入驻,之后剥离复大医药、天安药业等非血液制品业务。2024年,该企业通过并购绿十字新增4个血浆站。
从海尔到华润,国资均看重的血液制品赛道还将有多大的红利释放,我们拭目以待。(思维财经出品)■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