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30分钟的激战:即时零售,为何非做不可?

蓝鲸财经
Yesterday

文| 品牌议题

今年2月,京东高调入局外卖行业,上线不到两个月,日订单量就达到了1000万单,并且相较前一周整整翻了一番。这个惊人的增长速度背后,有三大杀手锏:

一是,面向商家推出限时的免佣金政策,由此吸引商家入驻;

二是,面向消费者推出百亿补贴,全面刺激消费;

三则是,面向骑手,其在2月19日发文称,将从3月起逐步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为兼职骑手提供意外险和健康医疗险。

这也是当时掀起最大水花的一步。

外卖骑手和平台之间的劳工关系问题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京东官宣当天,美团也立即宣布将为骑手缴纳社保,并将全面取消配送超时罚款,落实“防疲劳”措施等。

没过多久,京东在4月21日又发布了“致骑手公开信”,称绝不会强迫兼职骑手“二选一”,并将加大招聘力度,还为骑手对象优先安排工作。美团这边也迅速回应,否认要求骑手“二选一”的传言。

不少人认为,京东做外卖,看似凶猛、激进,实际上是“防守型”进攻,原因在于,如今的电商市场正在发生新一轮的变革。

根据华西证券研报数据,自2020年起,电商市场年规模增速在10%左右,增量逐渐缩小,而即时零售在2020-2022年的增速则超过50%,2023年同比增长29%。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3 年我国即时零售规模达到 6500 亿元,占网络零售额的 4.2%,预计2030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超2万亿元。

这说明,即时零售,正逐渐成为电商市场的增长引擎。

今年4月15日,美团正式发布独立即时零售品牌“美团闪购”,主打“30分钟好货到手”。其实18年闪购就已经美团App内上线,如今则高举高打,成为独立品牌,并宣称这是“下一代购物方式”,试图率先抢占即时零售的用户心智。

京东做外卖,美团推闪购,表面上看似两家公司在推动不同业务的扩张,但其实它们的举措背后都是“即时零售”这一消费模式的深度渗透。

而就在小长假前,淘宝和饿了么的入局,更是拉响了这场即时零售大战的号角。 4月30日,“淘宝闪购”在50多个城市上线,5月2日覆盖全国,打通淘宝闪购与饿了么背后的货盘,并为消费者提供百亿补贴,

这不禁让人回想起十五年前的千团大战,“即时零售”这场具有颠覆性的博弈,或许才刚刚开始。

即时零售的本质是“时间价值”

所以到底什么是“即时零售”?

即时零售是以即时配送体系为基础的、高时效性的到家消费业态,核心是“即时履约”,说白了就是消费者在线上下单商品,30分钟左右就能在线下拿到手,买的是“时间价值”。

从底层逻辑来说,“即时零售”的需求在于,消费者对时间的敏感度大于价格敏感,既等不了传统电商耗时几天的物流,又没时间或不想出门去线下商店购买,而是需要即时满足。据埃森哲《全球95后消费者调研中国洞察》报告显示,年轻一代人更关注“速度”,超过50%的95后希望在购物当天就能收货,也愿意为更快的配送速度支付额外费用。

而供给端,不管是传统电商零售,还是实体零售,都面临增长疲软的问题,亟需找到新的增长点。即时零售以前置仓、门店仓等模式为主,把原本依赖中心仓发货的流程拆解为“多点分发”, 实现“就近拣货、就近配送”, 压缩了履约链路,也大幅提升了配送效率与时效稳定性。

日益发达的配送服务网络,也为配送效率提供支撑。根据国家邮政局和罗戈研究数据,即时配送在2017年后超越同城快递,成为同城配送主角。2022年,美团即配业务(含餐饮)增长14%,达达即配增长69.9%至19.08亿单,顺丰同城24小时候运营市县增长80%以上。

回顾过去的发展,在2010-2015年的基础配送阶段,“即时零售”这个概念还未真正发展起来,这一行业以餐饮外卖为核心,平台主要是连接商家和消费者,由商家自行配送,配送半径有限,而且集中在核心城市。

2015至2020年间,一方面平台在经历转型,另一方面配送品类从餐饮向生鲜、日用百货等其他品类拓展。

比如饿了么、美团等平台就开始自建配送体系,并拓展至非餐饮品类。京东到家也于同期成立,随后和达达合并,整合众包物流体系,通过与线下商超、零售店和便利店等合作,提供2小时极速送达的配送服务。

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平台通过“前置仓”模式开创了生鲜即时配送的新局面,盒马鲜生则通过“店仓一体”也即“门店仓”模式进一步推动了生鲜即配的发展。

而2020年后,整个行业进入了更加快速的全场景渗透、精细化融合阶段。即时履约,从原本的应急,逐渐向更多元、更日常的场景需求转变。平台和商户的界限逐渐模糊,部分线下零售商也开始自营即时零售业务,线上零售平台也向线下蔓延。

图源/《2023即时零售发展趋势白皮书》

即时零售战局升级:巨头狭路相逢

京东和美团此次的正面交锋,实际上正是双方在原有领域基础上,向“即时零售”加速布局的体现。

美团从高频、低客单价的外卖业务起家,依托外卖和本地生活的积累,向便利店、超市等零售领域不断延伸。据官方称,越来越多的美团外卖用户转化为美团闪购用户,去年一季度闪购日均订单量达840万,计划到2026年,将诞生3亿万家日销过万的门店和100个10亿级品牌。

除了美团闪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团旗下的“小象超市”,最近宣布重启线下业务。小象超市早在2017年就上线,但早期的线下尝试以闭店告终。而如今的小象超市则不同往日,据媒体报道,按单量计算,小象超市已成为中国自营前置仓生鲜到家市场中排行第一的玩家。

面对线下零售的洗牌期,小象超市重新加码,回归线下,并直接对标盒马,可能像“盒马NB”那样的社区店,也有传闻是对标“盒马鲜生”的大店模式。根据公开数据显示,盒马在今年3月首次实现了全年盈利,验证了“店仓一体”模式的可行性。

另一边,京东则是从低频、高客单价的传统零售出发,反向进入更高频、更即时的外卖领域。去年5月,京东将京东小时达、京东到家品牌整合为“京东秒送”,号称最快9分钟送达。现在的外卖入口也在“秒送”频道当中。这样一来,京东外卖带来的大量曝光与流量,也能直接赋能给整体的即时零售业务。

简单来看,美团是利用外卖优势向全场景、全品类延伸,京东则是将零售业务外卖化,而“即时零售”正处在这个交汇点上。

除了京东和美团,去年开始到现在,各大电商、外卖平台都在积极布局即时零售。

新上线的“淘宝闪购”由去年的“淘宝小时达”服务升级而来,就“送万物”这点来说,淘宝有着比京东更具主导型的优势。截至目前,已有300多万家门店开通了淘宝小时达服务。而和饿了么的合作,淘宝闪购能够大幅加强即时履约能力。

而饿了么自己也启动了“饿补超百亿”计划,提供大额补贴。去年饿了么推进“近场品牌官方旗舰店”计划,允许品牌在站内自营门店,并计划3年内开出10万家……

抖音去年将“团购配送”整合到“小时达”业务中,并在该频道内上线美食外卖,超6亿的日活用户规模和内容运营成为其优势所在。

即时零售的比拼,本质上是“极致效率”与“用户理解力”的竞争,谁能更快地反应、更准地推荐、更稳地送达,谁就能赢得用户。

仓配体系的建设,决定了系统效率和商品供给。前文提到的“前置仓”、“门店仓”,都是为了让仓库的商品离消费者更近一点。

前置仓模式,主要是指在社区附近布局小型仓库,优点是距离近、配送快,库存周转灵活,履约链路短,但需要大量投资建设仓网,而且客单价低、单仓盈利难。

美团闪购就是采用的前置仓模式“闪电仓”。根据官方数据显示,闪电仓在下沉市场发展迅猛,2024年美团便利店闪电仓在下沉市场开仓1866家;另外,大型零售商也在加速布局闪电仓,以名创优品为例,截止去年10月其在美团开仓500家。预计到2027年,美团将布局超过10万个闪电仓,覆盖全品类、全区域,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00亿元。

门店仓模式,则是以线下零售门店为中心,同时兼顾线上订单配送,像盒马鲜生就是典型。门店仓的优势在于,一边做门店零售,一边消化线上订单,库存效率高,但对数字化管理水平的要求也更高,需要做到线上线下库存同步,运营复杂度更大。

作为即时零售的“新基建”,实时物流系统、精准推荐算法和仓配体系的共同构建,实现了零售商品的去中心化供给,形成新一轮零售产业链升级。可以说,即时零售不只是配送提速的过程,而是一场零售生态的系统性重塑。

即时零售如何重塑零售市场

即时零售对零售行业的重塑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用户心智的变化。平台通过算法精细调度,高频触发消费行为,并非凭空创造需求,而是通过不断强化已有需求、优化匹配,潜移默化地“驯化”用户的消费习惯。

消费者从过去有计划、有预期的集中性消费,逐渐转向碎片化、冲动化、场景驱动的即时购买,追求及时满足和高效消费。人们不再等待购物时刻,而是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境下,只要有需求就立即下单,消费行为变得更加即兴。

根据2023年京东消费者调研显示,使用即时购物的主要原因中,日常性和便利性排在应急类需求前,京东到家调研数据也显示,日常补货和省时省力是用户排名前两名的场景动机。也就是说,当消费者越来越习惯使用即时零售服务,即时购物会变成一种更日常的消费方式。

图源/《2023即时零售发展趋势白皮书》

与此同时,消费主导权也在转移。虽然对零售商、品牌商来说,平台的介入帮助其拓宽了销售半径,以全渠道数字化提升销售效率,但随着平台话语权的加大,不同角色间的分工也在被重新定义,品牌和商家在渠道策略上可能不得不围绕平台做出更多调整,逐渐从“渠道掌控者”变为“平台依赖者”。

再回看京东、美团和淘宝的商战,抛开口水战的部分,平台之间的博弈早已超越了表面的流量争夺,而是围绕履约体系、商户整合能力展开的深度竞争,最终指向的,其实还是用户心智争夺——谁能在高频的日常消费场景中,被用户第一时间想到,谁就能在即时零售的行业重塑中,率先确立长期优势。

更长远来看,这是一场对“新生活方式”调度权的争夺。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