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国新能源车市,一场静默的变革正在发生。热闹的五一过后,多家车企门店内,“智能驾驶”这一曾让消费者趋之若鹜的卖点,正悄然从宣传话术中消失。
理想、小米、蔚来、小鹏等品牌纷纷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销售人员转而强调空间、座舱等传统配置。这一转变看似是营销策略的调整,实则折射出政策收紧、责任界定模糊与市场竞争升级的三重压力。
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将达到60%,智能化竞争已进入深水区,而车企的“改口”恰恰是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理性发展的关键注脚。
01 政策收紧与市场倒逼 车企为何集体“改口”?
近来,工信部、公安部等监管部门接连发文,要求车企禁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模糊表述,建议使用“辅助驾驶”表述,并明确L2级系统的责任边界。
这一政策直接导致车企宣传口径的全面转向。
2025年“五一”假期期间,各大新能源汽车品牌中,除极少数门店仍以“智能驾驶”为宣传口径外,理想、小米、蔚来、阿维塔、小鹏等多数车企门店在宣传产品时,均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
先是术语规范。5月5日当天,小米调整SU7新车定购页面中的措辞,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其中小米SU7标准版搭载的XiaomiPilotPro由“小米智驾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小米SU7Pro、小米SU7Max搭载的XiaomiHAD由“小米智驾Max”更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再是营销重心转移。众多新势力品牌将宣传重点转向家庭空间、续航性能,仅在用户主动询问时解释辅助驾驶细节。
比如,蔚来销售对不同车型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明确区分:ET5具备城区NOA能力,并赠送五年使用权益;而新推出的萤火虫车型目前仅搭载LCC功能,不强调智驾能力,主要面向通勤与家庭使用人群。
再是责任机制创新。小鹏品牌虽然仍鼓励用户试驾其导航辅助功能,但其太原地区的销售表达较以往更加克制。在介绍城区NOA能力的同时,相关销售人员会同步推荐“智驾险”等附加服务,提示用户该功能仍需保持注意力并在必要时手动接管。
政策驱动的背后,是行业对安全事故法律风险的规避。即便未来进入L3阶段,驾驶员仍需保持接管准备,“L2.5”“L2.9”等概念并无标准依据。车企的“克制”本质上是将责任明确归于用户,避免因过度承诺陷入纠纷。
02 从技术战到体验战 市场竞争的底层逻辑之变
尽管宣传话术收敛,智能化仍是车企无法回避的“必答题”。
随着技术快速迭代、市场逐渐成熟,智能化依然是新能源车竞争的关键因素,电动化与智能化将形成双螺旋进化。当前市场竞争也呈现三大趋势:
一是技术平权加速。在汽车智能化浪潮中,多家头部车企纷纷亮出高阶智驾领域的新动作。比亚迪官宣旗下全系车型将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全面提升产品智能驾驶体验。
长安汽车发布“北斗天枢2.0”计划,明确自2025年起,不再开发非数智化新产品,并计划在未来3年推出35款数智新汽车,全力向智能化转型;吉利汽车则发布“千里浩瀚”智驾系统,精心规划H1、H3、H5、H7、H9五个层级的智驾方案,构建完善的智能驾驶体系。
随着车企的积极布局,高阶智驾正加速向10万元至20万元的主流价格区间渗透。行业预测显示,到2025年年底,乘用车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渗透率将达到20%,与2024年上半年相比近乎翻倍。这意味着高阶智驾技术不再局限于高端车型,正逐步走入更多消费者的日常出行选择中。
二是用户体验分化。小鹏通过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提升接管流畅度;华为ADS以城区NCA(自动红绿灯识别、避让行人)、车位到车位全场景覆盖等细节功能强化场景适用性;而理想则瞄准家庭用户,以舒适性差异化突围。
三是数据驱动迭代。以Momenta智驾大模型为例,新能源车产生的海量驾驶数据通过闭环自动化工具链持续回流,驱动Momenta智驾大模型自主学习与算法进化,形成‘量产数据-全流程数据驱动-闭环自动化迭代’的飞轮效应,最终通过远程OTA不断优化智能驾驶体验,用户的购车体验变成了“买一辆持续升级的智能终端”。
《发展报告》指出,目前中国汽车的基础智能化正走向全面普及,2024年,中国乘用车L2及以上辅助驾驶普及率达到55.7%,预计2025年会达到65%,到2030年这一数字有望达到90%以上。
当市场竞争的焦点逐步转向软件化服务,如自动驾驶功能的集成。自动辅助导航驾驶(NOA)被认为是未来竞争的核心,预计2025年搭载NOA的车辆同比增长67%。
只是,成本压力与用户付费意愿的矛盾仍未解决。多数消费者愿为智驾付费,但仅接受一定程度上的溢价。如何在技术投入与盈利间平衡,成为车企新考题。
03 回归理性后的行业走向 生态重构与未来想象
目前,新势力中仅理想、零跑实现盈利,蔚来单季亏损仍超50亿元。行业共识是年销40万辆是盈亏平衡线。这意味着小鹏(年销目标40万辆)、小米(首年交付超预期)需在规模与成本间找到平衡,而边缘品牌将加速淘汰。
面对持续进行的行业洗牌,头部企业正通过生态布局构建护城河。
一是技术跨界。知行科技进军机器人领域,复用自动驾驶感知算法;小鹏机器马共享XNGP导航决策系统,技术复用率超60%。华为“车-机-人”全场景互联、地平线“征程+旭日”芯片矩阵,则试图打通智能终端生态。
二是基建协同。2024年以来,车路云一体化项目在全国各地快速展开。根据最新报告,北京、武汉等地的几个重大项目引人注目,预计总投资将达到270亿元人民币。其中,武汉项目将投入约170亿元,领跑全国。
北京、武汉投入超百亿建设车路云协同体系,推动单车智能与路侧感知融合,可有效降低系统误判风险。
三是出海挑战。欧盟、美国加征关税迫使中国车企转向东南亚、中东市场,而智驾系统的本地化适配成为突破口。
目前,比亚迪凭借全产业链优势抢占东南亚市场,蔚来在欧洲建换电站,但面临欧盟反补贴调查。与此同时,特斯拉通过本土化生产维持在华份额。未来竞争不仅是技术之争,更是供应链韧性、地缘政治的全面博弈。
整体来看,2025年的“智驾降级”事件,既是政策规范下的被动调整,亦是行业从概念炒作向务实落地的主动转身。当车企不再将“自动驾驶”作为营销噱头,转而聚焦真实用户体验与责任共担,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或许才能真正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