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创新药的研发一般需要十年时间、花费上亿美元。巨大的研发投入致使许多创新药企业不得不承受长期亏损的经营压力,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宏汉霖”)却走出了一条新路。
2018年,港交所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以其《上市规则》第18A章制度上市(以下简称“18A”)。2019年,尚未盈利的复宏汉霖借用这一政策登陆港股市场。2023年,复宏汉霖以全年5.46亿元的净利润成为18A中首个靠产品销售实现全面盈利的上市公司;2024年,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50.3%达8.20亿元。这让许多分析师直言“超预期”。
“复宏汉霖通过贯彻差异化、全球化战略,商业化增长迅速;如今,随着公司创新产品的上市、放量,公司创新转型正持续兑现。”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师表示。
此外,复宏汉霖在全球市场“打”出了中国创新药的影响力。在欧盟,其创新药汉斯状成为“首个且唯一”产品,有望获得最多长达10年的市场独占期;在美国,“汉霖制造”的汉曲获批后快速实现商业化……截至2024年底,复宏汉霖有4款产品实现“出海”,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触达75万名患者。
如何平衡研发投入与经营业绩?怎么实现产品批量化“出海”?带着一系列问题,《证券日报》记者日前走进复宏汉霖,与复宏汉霖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朱俊博士进行交流,试图解密国产药的创新突围与全球化路径。
走差异化路径
创立之初,复宏汉霖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对专利即将到期的生物制剂进行仿制,是国内最早看到生物类似药这一市场机遇并进行布局的企业。但这类生物制剂市场的同质化竞争逐步加剧,在此背景下,坚定地向全球迈进、向创新转型,是复宏汉霖亮出的第一招。
复宏汉霖战略产品副总经理冯立新博士向《证券日报》记者叙述了一段往事。在入职复宏汉霖前,朱俊曾问他:“你觉得做一款靶向PD-L1靶点的抗体偶联药物(ADC)怎么样?”冯立新回答:“这很勇敢,也很大胆。但成药性会是个难题。你有什么想法?”朱俊顺势提出:“我确实有个大胆的想法,我觉得它有潜力成为重磅药。”
冯立新坦言,全球仅有少数几家公司涉足靶向PD-L1的ADC,这是“无人区”。
据介绍,PD-L1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人体的蛋白,以之为靶点开发ADC药物,容易引起“错杀”,因此,它不被业界视为理想的ADC靶点。
复宏汉霖的“大胆想法”的背后有扎实的前沿科学支持:该ADC的核心骨架使用复宏汉霖自主研发的抗PD-L1单抗HLX20,经抗体工程改造,同时辅以精准的结构设计等创新技术,或许可以发挥出它对肿瘤的杀伤优势。
如今,基于这一机理的研发项目HLX43已成为了全球第二款进入临床的靶向PD-L1的ADC,并正在探索针对5项实体瘤等疾病的疗效——这个曾被质疑的管线,有望迸发出惊人的治疗潜力。“在研发方面,复宏汉霖旨在瞄准患者未被满足的需求,尽一切可能细心认证、大胆尝试。”朱俊称,同时,实现科学和商业化的平衡,在财务投入产出比上做出自己的最优决策。
当复宏汉霖推进靶向PD-1的研发项目进入二期临床时,“排队”在复宏汉霖之前的还有十几家企业;HER2靶点是全球抗肿瘤治疗中最早商业化的靶点之一,也被认为是“拥挤的战场”。对于被公认的、极具治疗优势的热门靶点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
选择高风险、差异化的适应症进行开发,是复宏汉霖实践创新的又一策略。“成熟靶点未必没有空间,关键是能否给出真正不一样的方案。”朱俊称。比如,对于PD-1靶点的开发,复宏汉霖选择了“小众”的小细胞肺癌这一适应症,而HER2靶点则瞄准了仍未被有效覆盖的胃癌。其创新药汉斯状成为了全球首个被获批可用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治疗的PD-1产品。2024年是该药上市销售后的第二年,数据显示,其全年销售额为13.13亿元,同比增长17.2%。
光大医药发布研报分析,复宏汉霖团队实力强大,在高度“内卷”的PD-1赛道,依然做到了异军突起、杀出重围。现在,针对HER2阳性胃癌一线治疗的HLX22联合曲妥珠单抗的双靶向疗法,也有望成为全球首款。
向全球市场要增量
以国内市场为“基本盘”,同时大步“出海”,向国际市场要增量空间,是复宏汉霖给出的第二招。数据显示,2024年,复宏汉霖在全球范围内完成25项上市注册申请递交,并获得17项批准,覆盖中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为企业赢得新空间的同时,复宏汉霖也在全球舞台树立了中国创新药新形象。2023年,复宏汉霖的汉斯状向欧盟申请作为罕见病用药以“绿色通道”上市,却遭遇评委多数票否决。在被告知“很少企业能成功上诉”后,复宏汉霖团队在24小时内快速组织各类材料,提交真实世界数据和模拟生存曲线分析,最终凭借着让人无可挑剔的数据,以26票支持、2票反对完成逆转,成功获得至多十年的市场独占期与定价权限。据悉,除欧盟外,目前汉斯状还已在印尼完成上市注册;泰国、柬埔寨等市场商业化也在加速推进过程中。
印尼生物制药龙头企业KGbio首席执行官SieDjohan表示,过去,东南亚国家普遍依赖来自欧美企业的药物,但复宏汉霖“不一样”。“我非常欣赏复宏汉霖的临床开发策略,策略进展快、可靠、质量符合国际标准,同时关注到了药物的可负担性。这让我眼前一亮。”
如今,复宏汉霖已描绘出了美国、欧盟、日本、东南亚、中东和拉美六大板块市场。朱俊表示:“全球化不是复宏汉霖的可选项,是坚定不移的战略方向。”
从“单点突围”到平台体系
如果说创新与“出海”是复宏汉霖的“冲锋枪”,那么位于上海的生产基地则是复宏汉霖的“基石”。走在复宏汉霖位于上海松江的生产厂区内,记者看到,大大小小的不锈钢生产罐依次排列,身着洁净服的工作人员不时在监控室内查看各类参数。
复宏汉霖药政事务部副总裁李锦向记者表示:“作为全球最严格的监管机构之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自2023年起曾对复宏汉霖进行多次‘检查’,从垃圾桶到实验室,所有检查均‘百分百通过’。”
在研发中心,AI正在帮助企业缩短研发时间、降低研发成本。复宏汉霖首席科学官袁纪军向记者介绍,目前,复宏汉霖已披露的多条创新管线背后都有AI参与立项:基于内部多组学大数据库,其T细胞衔接器(TCE)平台成功推进了靶向DLL3的实体瘤治疗三抗TCE的开发;通过AI技术的辅助,团队又成功将透明质酸酶的开发周期由18个月缩短至5个月,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开发出了酶活更高、稳定性更强的二代透明质酸酶Henozye等。
复宏汉霖还开始构建“全球朋友圈”,与雅培、欧加隆、Dr.Reddy's等建立了授权合作,在糖编辑疗法、ADC等领域构建前沿研发网络。“在将自研产品授权海外的同时,公司还通过引进方式丰富自身的早期管线。”朱俊向记者表示,企业要实现更广阔的发展,必须是生态系统之间的协作共赢。
值得关注的是,不懈努力下,“汉霖制造”已在全球范围惠及逾75万患者。朱俊曾经的豪言——“全球化不是跟风,而是基于患者需求的科学决策”,正在成为现实。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