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提到“电动皮卡”,你或许不会浮现出“实用”、“经济”或“低调”之类的关键词。
更普遍的印象里,电动皮卡是未来主义设计下的赛博载具,粗野的用途搭配着一身精致气质。它可能是工程的奇迹,是科技狂热分子和汽车爱好者的终极玩具。但很难想象一辆 Cybertruck 在农场里拉饲料、装化肥、搬家载货。
这种气质的区隔,也体现在价格上——以美国国民皮卡福特 F-150 举例,电动版(54,995 美元起)比燃油版(37,065 美元起)贵了近 18000 美元,接近五成的溢价,这还没算充电桩、更高的保险和税费等额外开销。
对那些真正需要皮卡、靠它吃饭养家的蓝领用户来说,电动皮卡的购置和养护都不够“接地气”。
然而,一家叫做 Slate 的公司,决定把电动皮卡的价格打下来。
他们的目标明确且朴实:造一辆返璞归真、专注于皮卡核心功能的电动皮卡,摒弃那些酷炫造型和眼花缭乱的电气化配置。Slate 目标只有一个:让电动皮卡不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而是多数皮卡用户的实用载具。
Slate 在近期宣布,计划于 2026 年推出售价(包含联邦补贴后)低于 2 万美元(约合 14.6 万元人民币)的电动皮卡。同时,Slate 也将接受杰夫·贝佐斯的战略投资,并且将在美国本土设厂生产。
这波“Make 皮卡 Cheap Again”的操作,别说电动皮卡圈了,美国电车圈也被震撼了,毕竟在美国,一辆电动汽车的平均价格为 55544 美元,Slate 若能兑现承诺,不仅将成为最便宜的电动皮卡,也将跻身美国最便宜的电动车之列。
然而,当看到 Slate 推出的电动皮卡实车配置时,那个低于 2 万美元的价格… 瞬间变得合理了。
因为它压根儿不是在致敬未来主义,而更像是回到过去,减配减到令人发指,连 CEO 都含蓄地表示“它让我想到了我的第一辆车——一辆 1984 年的福特皮卡。”
一辆完全“反科技”的电动皮卡,能扭转热爱燃油皮卡的美国人民,对于电动车的印象,并最终逆袭特斯拉吗?
01
皮卡界的宏光 MINI
在一个连电动自行车都要数千美元、其他电动皮卡动辄五六万美元起步的市场里,“两万美元”这一革命性的起步价,就注定了 Slate 在配置上的“营养不良”。
首先是电池和续航:Slate 提供了 52.7kWh 和 84.3kWh 两种电池组,分别对应 241 公里和 386 公里的续航。作为对比,大部分主流电动皮卡续航都在 430-560 公里区间,像雪佛兰的 Silverado EV 顶配能达到 724 公里。
Slate 的续航用于都市通勤还勉强能行,但放在美国皮卡的使用场景里,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因为皮卡一旦使用拖挂(比如挂个拖车)又或是要拉重货,续航能直接掉 30%-50%。
好在 Slate 支持 120kW 的直流快充,能在 30 分钟内从 20% 充到 80%。所以开 Slate 跑长途不是没戏,只是要考验美国公路上的充电网络了。
可现实是,根据 2024 年的数据,美国 80% 的主要高速公路平均每 80 公里有一个快充站,在中西部、农村和南部一些地方,快充点之间可能拉到 160 到 240 公里。
相当于一些中西部 Slate 用户,跑高速时既不敢多载货,也得时刻担心趴窝(电动车没电后,被迫停在路上等救援的情况)。
更扎心的是,美国高速公路上的加油站数量是快充站的 14 倍以上。
这也是为什么,J.D. Power 的调查显示,有 74% 的电动皮卡潜在买家担心长途充电难题,Cox Automotive 也发现,近 80% 的电动皮卡意向买家认为高速公路上的快充网络不足,是他们犹豫购买的重要原因。
美国各州每 1610 公里(1000 英里)公路的快充站覆盖率|图源:
美国交通统计局
不过牺牲续航后,Slate 在安全方面并未妥协,标配了多项 ADAS 功能,包括牵引力控制、ESC、自动紧急制动、气囊、倒车影像、前碰撞预警和自动远光灯,有望拿到五星的安全评级。
此外,Slate 标配的 5 英尺车斗是标准的短货箱尺寸,也能满足大多数日常装载需求;最大 635 公斤的载重能力,装载水泥、木材、工具甚至搬个小家,当个货拉拉都能胜任。
然而,一分钱一分货,除了车斗和安全功能外,Slate 其他配置就摆不上台面了。
首先就是作为皮卡,它只有 453 公斤的拖曳能力,这水平几乎可以被皮卡界除名了。
对于大多数现代皮卡而言,无论是燃油还是电动,数千甚至上万磅的拖曳能力是其核心卖点之一,比如最畅销的皮卡福特 F150 系列,拖拽范围在 2268 - 6350 公斤,特斯拉 Cybertruck 能拖拽 4990 公斤。
而 Slate 的拖拽力甚至不如市面上一些中小型 SUV,也就能拉一匹成年马,马上坐个人都得超载,拖拽房车、船只或双轴拖车则是完全没戏。
其次,Slate 采用的单独后置电机的后轮驱动,牵引力不如四驱强大,在湿滑、冰雪、泥泞或沙地等低附着力路面性能也将受限。
201 马力和 195 磅-英尺扭矩的性能,相较于其他电动皮卡动辄 400+ 匹马力,扭矩 500 +起步也显得过于“入门”。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 Slate 的内饰。
Slate 没有音响、中控屏甚至没有收音机,因此也没有车机系统,全车也无法联网,仅配备基本仪表盘和手机支架,甚至车窗开合都配的手动摇柄。开车时想听个音乐?司机得自带手机和蓝牙音箱。
为了把价格打下来,Slate 座椅全部针织,按钮全部塑料,甚至车身面板不是钢或铝,而是新型塑料复合板,因为塑料板无需二次上漆,又能省下一大笔钱。
如果说其他电动皮卡是精装修豪宅,Slate 就是墙漆都不刷的毛坯房。
为什么都 2025 年了,还要造一款“致敬”上世纪 80 年代的电动汽车呢?
都是成本逼的。
Slate 能做到“两万美金起”的价格,不仅是对成本的极度压缩,它还巧妙地利用了政策。
Slate CFO Jeremy Snyder 就直言“Slate 在美国设计、设计和制造,我们的大部分供应链都位于美国。”
而根据美国政府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北美组装、并符合电池成分标准的电动汽车,可以拿到高达 7500 美元的消费者税收抵免。
如今外媒普遍预计,Slate 起售价是 25000 或 27000 美元,但经由税收折扣,价格就有望达到 20000 美元以内。
结合当下的关税战带来的不确定性,“美国制造”对美国消费者(尤其是皮卡目标用户)的情感号召力,以及补贴后“两万美金”的营销噱头,Slate 尚未发售就引来大批媒体报道,甚至吸引了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的注意和注资。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美国制造的高成本也迫使 Slate 必须在车辆本身的设计和配置上进行大刀阔斧的“削减”。这就让 Slate 一切配置设计都围绕着低价策略设计,车身简单、便宜、重量轻,能满足日常通勤和轻度载物需求,性能够用即可,任何用料越省越好。
然而,这种简单到近乎原始的配置背后,Slate 公司对“车”的理念倒显得格外新颖。
与其一直强调自己是电动皮卡,或许 Slate 更应该主打的噱头是:
模块化皮卡。
02
最便宜的车,最野的 DIY
感觉上文提到的 Slate 配置很抽象吗?实际上,这可能是 Slate 公司的一种营销策略。
Slate 不仅仅在卖一辆电动皮卡,他们卖的是一个车的“底座”。连漆都不上的 Slate 被称之为“白板”,在白板 Slate 之上,万物皆可增配,改车仿佛拼乐高。
没有车机?可以选购平板支架;不喜欢手摇车窗?加钱即可换电机;不上漆的塑料太难看?Slate 车身都是分块拼接,后续购买相应颜色的板块,自己就能给车换装。
储物空间、汽车音响、内饰灯条甚至车钥匙都能通过买配件升级。Slate 甚至提供了一个套件,装在车斗上,就能可以把两座皮卡变成 SUV。
可以说除了电池和核心框架外,Slate 全车皆可换。正如 Slate CEO Chris Barman 所言“这是购车体验的范式转变。”
在 Slate 眼中,他们的典型用户,可能是一位口袋有些捉襟见肘的年轻单身汉。他用两万美元买到一辆电动皮卡的基础功能,随着事业和生活变动,一点点加装需要的舒适性和功能配置。哪怕结婚生子、两座不够坐了,他也不必卖旧车换新,只需加购一个“SUV 套件”,就能把两座皮卡变五座 SUV,再开上好几年。
这种“基础平台+生态配件”的模式,既满足了大众市场的低价需求,又兼顾了细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更不用说,这种类似“改装”的玩法,天然有利于玩车社区的形成和社交媒体的传播,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营销。
Slate 就像在用造电子产品的思路在造车,或许这也是它被贝佐斯看中的原因。
回顾亚马逊的崛起,也是源于贝佐斯对效率的追求、对成本的严格控制,以及对用户低价需求的深刻洞察,这才塑造了全美最大的电商巨头。
贝佐斯投注 Slate,他看中的可能正是 Slate 身上那种朴实无华的效率哲学:通过压低价格、触达最广大用户而形成的巨大力量。
Slate 之于皮卡,或许就像亚马逊上那些无数个 9.9 美元起的小商品一样:不炫目,没有复杂的功能,没有大品牌的背书。但它们以不可思议的规模,满足着最基本、最广泛的需求。
而那些我们看来简陋到抽象的配置,在潜在用户那里却收获了大量的共鸣。
翻看任何一条 Slate 的车评或新闻评论区,鲜有人抨击 Slate 配置的简陋,大多是对 Slate 思路的认可与期待。
出乎意料,潜在用户对 Slate 的设计思路非常买账|图源: MotorTrend Channel
“如果这款车能够成功并持续销售,这将是我购买的第一辆电动汽车”
“我一直都在说这句话。别把电动汽车做成航天飞机。让它简单实惠,人们就会买。”
“这才是汽车该有的样子,无论它是不是电动汽车。入门级汽车应该可定制、价格实惠、易于维修。人们想要的是简单、基础,而不是繁琐复杂的配置,而汽车制造商根本不理解这一点。我不需要通过触摸屏来开关,我不在乎塑料质感是否廉价,只要它开起来好用,而且维修起来也方便。”
这种专注于极致成本和基础功能的策略,并非没有成功的先例。
当年五菱宏光 MINI EV 以“人民的代步车”作为定位,席卷了低价电动车市场,至今累计销量已突破 150 万量。
或许我们已经被国内的电车市场“卷麻了”,又或许无论在哪国哪地,对消费者来说,“足够便宜”本身就是颠覆市场的强大力量。
相比于外形炫酷、但长期滞销的特斯拉 Cybertruck,2 万美元的 Slate 减配电动皮卡,或许是那个让贝佐斯有机会“打脸”老对手马斯克的银子弹。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