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题图来自:AI生成
预售制、公摊面积,都到了变革时刻。
近期,全国已有20多个地市发布推进相关文件,提出向现房销售逐步过渡,逐步推进取消公摊面积。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商品房现房销售制度”也被纳入讨论,有媒体表示“现房销售进入倒计时”。
房地产预售制,是否到了逆转之时?
一
改革乃至取消预售制,已是大势所趋。
公摊面积、预售制、土地批租制,是房地产制度的三大基石,也是维系黄金时代楼市上涨的重要支撑。
如今,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市场形势逆转,公摊面积、预售制不能再原地踏步。
与取消公摊面积相比,取消预售制影响更为深远、阻力更大。
但无论是政策还是市场,都已出现积极信号。
早在去年7月,重要改革决定就已提出,“改革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和商品房预售制度”。
去年底召开的全国住房工作会议表示:“大力推进商品住房销售制度改革,有力有序推行现房销售,优化预售资金监管”。
近期金融管理部门在发布会上表示,“将加快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
种种信号表明,虽然不会一刀切直接取消预售制,但从预售到现房销售,越来越近了。
事实上,不管政策有无要求,当市场发生变化,开发商都会主动用脚投票。
据统计,目前我国商品房现房销售比例已从10%提高到30%以上,而高峰时期近9成房子都是预售。
当前,只有大型央企或国企的预售房才有一定市场。
缺乏信用背书或财政兜底的部分民企或小开发商,则逐步被边缘化。
其实,市场不是没有购房需求,而是不再信任预售房。
没有房价上涨作为溢价,很少有人愿意对赌期房的巨大风险。
就此而言,改革预售制,推进现房销售,也是重塑信心和预期的关键一环。
二
取消预售制,究竟难在哪里?
预售制核心是高周转,让开发商在建设之初就能迅速回笼资金,再投入新楼盘,形成滚动开发。
某房企曾提出“345”模式——3个月开盘,4个月资金回笼,5个月资金再利用——就是极端体现。
通过预售制带来的高周转,开发商有了快速做大的资本,地方也得以将土地财政做到极致。
这套模式在黄金时代无往而不利,但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弊端不断涌现。
所见不能所得,风险成本极其不对称,轻则货不对板、偷工减料,早年的墓景房、空气房、塑胶湖并非孤例。
重则出现烂尾风险,部分开发商将高周转、高负债、高杠杆玩到极致,而购房者全无反制手段。
客观来说,住房短缺时代,预售制以高周转满足市场所需,推进城镇化,不乏积极意义。
但住房结构性过剩,上涨预期不复存在,甚至对开发商能否顺利交房都心存疑虑,预售制的意义越来越弱。
当然,一刀切取消预售,势必影响既有房企的资金流,不利于市场的企稳回升。
毕竟,许多房企已在资金链极其紧张的边缘。
退一步讲,如果预售制一时难以彻底终结,那么改革预售制不能再拖了。
要么辅之以严格的监管制度,要么“新老区别对待”,新楼盘一律现售,给出过渡时间。
信心和预期比什么都重要,对于房地产市场尤其如此。
三
最早发明公摊面积、预售制的香港地区,早已转向了。
1950年代,香港地区百废俱兴,房地产业蒸蒸日上。
当时楼宇一般整栋出售,超出一般资金承受范围,有开发商率先想出“分层出售”的主意。
既然分层,必有公摊,公摊面积由此而来。
同一时期,香港还发明了“卖楼花”制度。
港人将正在兴建或没有动工的楼宇单元,形象称之为“楼花”。在楼宇建设周期提前卖房,正是“卖楼花”,或者说预售制。
1990年代,随着内地房地产市场崛起,公摊面积、商品房预售制被复制而来。
不过,近年来,香港已经取消了公摊面积。
2013年,香港出台新规,要求房屋交易需以“实用面积”作为计价标准,公摊面积从此退出江湖。
预售制虽然被保留下来,但早已打上层层补丁。
在香港,开发商必须全额缴纳地款、提供完整建设资金证明,方能开工;
预付款要纳入第三方监管账户,资金随着工程进度而分期拨付,一旦出现问题可要求全额退款……
这也是香港极少出现烂尾楼的原因。
上一次烂尾楼是在2003年非典时期,再上一次则是1960年代。
不管怎样,市场在变,形势在变,房地产回不到过去了,高周转、高杠杆、高负债模式早已不合时宜。
面对新的大环境,革除积弊,重塑全民对于楼市的信心和预期,是关键中的关键。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End
想涨知识 关注虎嗅视频号!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