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驾驶成为汽车行业下一个主战场之际,小米和华为却几乎在同一时间,悄然收起了曾经高调宣扬的“智驾”旗帜。5月初,小米汽车突然将新车订购页面上所有关于“智驾”的表述,统一更改为“辅助驾驶”;几乎同步,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也在最新科普视频中,刻意避开了“智驾”一词,转而称之为“智能辅助驾驶”。在2025款小鹏X9发布会上,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对相关功能的称呼,同样变成了“智能辅助驾驶”。
这与几个月前的热烈场面形成鲜明对比。当时,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小米SU7发布会上兴奋地讲述自己以智能驾驶系统实现三个小时零接管的体验,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则在春节期间晒出1300公里智能驾驶长途行程,引发舆论热潮。而小鹏汽车更自诩为“高阶智驾王者”,将智能驾驶作为核心卖点。
高管集体改口,措辞统一收敛,背后暗藏着怎样的暗流?
近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推进会,明确要求车企界定功能边界,禁止夸大宣传,并严格履行安全告知责任。会议释放出强烈信号:智能驾驶领域的话术必须回归理性。这场重量级会议之后,行业氛围骤然收紧,智能驾驶领域掀起了一场措辞“集体降温”的潮流。
一位车企内部人士透露,虽然对外宣传趋于谨慎,但行业内部对智能驾驶技术的投入并未放缓,只是变得更加克制与冷静。
技术创新仍在加速推进,只是行业开始意识到,面对日益严苛的监管和公众关注,智能驾驶的发展不仅关乎速度和突破,更关乎对边界、风险与责任的深刻认知。
热潮未退,但规则已变。在监管加压与技术竞速交织的赛道上,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未来的智能驾驶之路,将是一场更为严肃而深刻的挑战。
智驾宣传“狂飙”终结
5月4日,小米汽车悄然调整了新车订购宣传页面,将此前使用的“智驾”表述,统一更改为“辅助驾驶”。其中,小米SU7标准版搭载的Xiaomi Pilot Pro系统,由“小米智驾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小米SU7 Pro和SU7 Max搭载的Xiaomi HAD系统,也由“小米智驾Max”更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这一变化颇为耐人寻味。此前,在小米SU7发布会上,雷军曾自豪地表示,自己驾驶小米智驾从上海浦东世纪汇出发,历时三个多小时顺利抵达杭州小米交付中心,全程实现零接管,驾驶体验非常轻松。雷军还特意提到,同行的二排智驾负责人“叶博士”则因全程紧张而汗流浃背。
小米的用词调整并非孤例。几天前的4月30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也发布了一则智能辅助驾驶科普视频,内容讲述了一台没有“眼睛”的汽车如何识别并避开障碍物。在该视频中,余承东也刻意回避了“智驾”一词,改用“智能辅助驾驶”进行表述。
这与余承东此前的宣传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此前,他频繁在公开场合提及“智驾”,并在今年春节期间的朋友圈动态中,引发过广泛讨论。当时流出的截图显示,他自述在大年初三早晨7∶05驾驶问界M9,从安徽老家返程至深圳,途中行驶至九江长江二桥时,已完成400公里路程。
余承东强调,全程1314公里基本都由“智能驾驶”完成,几乎无需操心,仅因法规要求手指必须搭在方向盘上,才两次因手离方向盘超时被系统“处罚”,不得不驶入休息区恢复功能。余承东甚至感慨:“真希望能取消离手检测功能。”
小鹏汽车同样经历了类似变化。早在2024年11月,小鹏在官方宣传海报中曾高调宣称,小鹏P7+搭载的“图灵智驾”是“高阶智驾王者”。然而到了2025年4月28日,小鹏通过公众号发布的《小鹏AI智能辅助驾驶规范操作百科》中,已明确提出“辅助驾驶≠自动驾驶”。
在4月15日的2025款小鹏X9发布会上,何小鹏对外称呼也变为“智能辅助驾驶”。对比之下,在3月10日2025款小鹏G6发布会上,他仍然直接使用了“智能驾驶”这一表述。
短时间内,小米、华为、小鹏等主流车企相继调整宣传措辞,背后原因值得深思。行业普遍认为,这与4月中旬工信部的一次重要会议密切相关。
4月16日,工信部官网发布公告称,装备工业一司召开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会议明确指出,车企必须清晰界定智能系统的功能边界与安全响应措施,严禁夸大宣传和虚假营销,必须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并切实承担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工信部特别强调,要全面提升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水平。
这一政策信号在行业内引发了强烈反响。有车企人士向记者透露,虽然目前各大企业在对外宣传中纷纷规范用词,避免使用“智驾”,但这并不意味着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停滞。
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现在‘智驾’成了敏感词,内部文件也在调整。但整体来看,大家还是在观望,实际行动会根据高层决策推进。比如在这次上海车展上,仍有车企继续宣传商用L4,行业的发展不会停,只是整体会变得更加谨慎。”
法规收紧回归理性
在政策收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借势布局“智能辅助驾驶”的新赛道。
广汽埃安迅速调整宣传策略,积极响应政策变化。广汽集团埃安营销本部负责人肖勇在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上表示,随着官方对智能辅助驾驶的宣传口径和技术认证提出明确规范,像广汽埃安这样技术储备扎实、风格务实的企业反而迎来了发展机会。他强调,广汽埃安不会争做市场上第一个发布L4级产品的品牌,但一定要做“安全第一”的企业。
不仅广汽埃安,华为也联合多家合作伙伴发起了行业倡议。华为干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官方携手广汽、上汽、江汽、奥迪、东风猛士、岚图、深蓝汽车、北汽、阿维塔、赛力斯和奇瑞11家车企,共同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值得注意的是,这11家企业均采用了华为干昆的智能汽车方案,标志着华为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已初步构建起规模化的供应体系。
该倡议明确提出“技术先行、营销透明”的原则,强调以实际落地能力为核心,杜绝过度宣传。华为作为行业主要的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此举不仅是对工信部新政的积极响应,也是对消费者在智能驾驶安全性方面关切的清晰回应。
与此同时,赛力斯也推出了智能安全体系,打破了传统被动安全的单一思路,构建了涵盖“生命保护—车身防护—健康呵护—隐私守护”的四维立体防御矩阵,全面提升车辆智能安全水平。
小鹏汽车则宣布启动AI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计划,旨在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体系,提升用户对AI辅助驾驶技术的安全认知与操作能力,助力技术落地与用户教育同步推进。
业内专家同样对这一变化持积极态度。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指出,随着工信部强化智能驾驶管理,行业正在回归对“辅助驾驶”功能边界的理性认知,这将促使智能驾驶技术路径进一步分化,并孕育新的发展机会。
郭涛具体分析称,首先,AI赋能辅助驾驶将走向更务实的路线,行业重心将转向“轻地图依赖”和“低成本高性能”方案,重点在于建设覆盖中国复杂路况的“长尾场景库”,并通过大规模路测数据训练专项模型。
“其次,政策协同将促进技术标准化,车企有机会参与制定‘辅助驾驶功能分级认证’等标准,联合高校和主管部门共建测试评价体系,掌握未来行业的话语权。”郭涛谈道。
最后,郭涛强调,智能辅助驾驶的增量部件市场有望爆发,硬件供应商需加快推出具有“安全冗余”能力的产品,软件企业则可以拓展“功能安全认证”服务,帮助车企快速达成合规要求。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