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业保费增速放缓的背景下,A股五大上市险企今年一季度业绩如何?近期,记者对比A股五大上市险企一季报发现,业绩呈现“冰火两重天”。从总体经营状况来看,2025年一季度,五大上市险企新业务价值(NBV)均延续增长,但是在投资收益分化、银保渠道爆发及会计准则切换的背景下,各家业绩表现冷热不一。其中,投资收益成影响业绩的关键因素,在一季度表现突出。
新华保险以67.9%的新业务价值增速和5.7%的投资收益率“一枝独秀”;中国人保靠结构优化与渠道策略实现净利润大幅增长;中国人寿尽管营收有所下降,但仍凭借其稳健的投资收益保住了净利润增长;中国平安与中国太保则因投资收益的波动和利率变动影响净利下滑超18%。
有业内分析指出,在险资入市步伐加快,险资长期投资试点的资金规模将达2220亿元的政策红利下,头部险企投资能力或成为业绩分化的核心变量。
营收增速分化:
三家同比下滑,两家逆势增长
每年一季度通常是保险业关键销售期。一季度的业绩,往往决定了一家保险公司一年的“收成”。2025年一季报显示,五家A股上市险企合计收入6267.85亿元。其中,中国平安的营收最高,达到2328亿元,相当于新华保险的7倍;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的营收均超过千亿,分别为1565.89亿元和1101.77亿元;中国太保的营收为937.17亿元。
新华保险虽然营收只达到334.02亿元,但其营收增长率最高,达到26.1%,显示出较强的市场扩张能力。中国人保也有较好的增长,达到12.83%。相比之下,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的营收同比分别下滑8.9%、5.2%、1.8%。
在产品端,加快向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转型,已经在人身险公司中达成共识。例如,2025年一季度,中国人寿浮动收益型业务首年期交保费占首年期交保费的比重为51.72%,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中国太保新保规模保费中,分红险占比18.2%,同比提升16.1个百分点。
2025年一季度,各公司保费收入总体保持较好增长。中国人寿以3544.09亿元的总保费收入领跑行业,同比增长5.0%;太保寿险实现规模保费收入1184.22亿元,同比增长11.8%,新华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732.18亿元,同比增长28.0%;人保寿险实现保险服务收入70.84亿元,同比增长48.0%。
与此同时,随着各险企改革成效渐显,行业代理人规模企稳、人均产能有所提高。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代理人规模分别为59.6万人、33.8万人、18.8万人,分别较年初下降3.1%、下降6.9%和基本持平。
净利润:人保增速领跑
平安、太保承压
尽管营收增速分化明显,但最终净利润表现更取决于投资能力。2025年一季度,A股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841.76亿元,相当于日赚9.35亿元。从净利润总额来看,“寿险一哥”中国人寿以净利润288.02亿元位列第一;从净利润增速来看,中国人保以43.36%的净利润增速领跑。新华保险一季度净利润表现同样优异,实现归母净利润58.82亿元,同比增长19%。
利润增长背后离不开投资收益拉动。中国人寿表示,2025年一季度,债券市场利率明显回升,A股市场维持震荡走势,结构分化显著。公司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理念,固收投资把握利率阶段性抬升机会,持续稳固配置底仓;权益投资继续推进均衡配置和结构优化,着眼长远开展投资布局。
中国人保指出,公司持续优化保险业务结构、提升业务质量,承保业绩较快增长;不断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提升资产配置的稳定性、灵活性及前瞻性,投资业绩大幅提升。
国信证券研报指出,新华保险一季报营收同比增长26.1%,业绩增长归因于投资类收益提升。公司受益于高权益资产配置比例,叠加债券市场波动带来的交易机会,一季度公司实现投资类收入(包括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4.3%,对营收贡献比例达62.6%,带动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9%。
有人欢喜有人忧。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一季度的净利润呈现下降态势。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270.16亿元、96.27亿元,同比下降26.4%、18.1%。中国平安与中国太保一季度净利润增速下滑,均和资产端表现有关。方正证券金融首席分析师许旖珊表示,这两家上市险企净利润表现不佳,预计是受短期利率上行、权益市场震荡等拖累投资收益所致。
开源证券研报指出,中国平安短期业绩受到了债市波动拖累。“2025年一季度中国平安投资服务业绩29.8亿元,同比下降83.2%,预计一季度债市下跌对公司TPL项下债券公允价值损益带来短期拖累。”国信证券表示,2025年债券市场出现明显震荡,导致中国太保资产端收益承压。“截至一季度末,中国太保投资类相关收入(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下降15.9%,其中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受资产收益下滑影响,同比下降89%。”
不难看出,投资收益依旧是左右险企业绩的“胜负手”。2025年一季度,中国人保投资收益122.1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中国人寿实现总投资收益537.67亿元,总投资收益率为2.75%;净投资收益442.47亿元,净投资收益率为2.6%。
中国平安投资收益296.42亿元。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实现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为1.3%,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非年化净投资收益率为0.9%,同比持平。
中国太保投资收益2.13亿元,投资资产2810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8%。投资资产净投资收益率为0.8%,同比持平;总投资收益率为1.0%,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
新华保险投资收益97.72亿元,投资资产为16877亿元,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5.7%,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为2.8%。
增量资金蓄势待发
险企的投资布局
记者留意到,在五家企业中,新华保险在一季度总投资收益率最高,达到 5.7%,同比增长 1.1 个百分点。对此,新华保险表示: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公司对投资组合的优化和市场机会的有效把握。据了解,新华保险落实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要求,在权益投资方面,精选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投资,相继举牌杭州银行、北京控股(H股),形成“股息+增值”的双重收益结构。同时,为加大服务国家重点领域投资力度,新华保险与中关村集团等单位,共同发起意向规模达100亿元的中关村战新基金。此前已成功落地实施联合发起的500亿私募基金。日前,新华保险再次公告,拟出资不超过100亿元(含)认购由国丰兴华发起设立的私募基金的份额,投资盈利稳定、估值合理或偏低的龙头公司。
中国人保在一季度投资业绩同样表现出色,权益投资与固收投资双向发力,实现投资收益122.18亿元。中国人保表示,得益于专业的投研团队对市场走势的准确判断,公司在春节前市场低位时果断加仓,精准把握了市场阶段性和结构性机会,实现了一季度权益类资产的正收益。在固收投资方面,中国人保加大交易力度,灵活调整投资策略。在利率低点时卖出债券,在利率相对高点时加大长久期债券买入力度,有效提升了债券资产对投资收益的贡献。
保险资金具有来源稳定、规模较大、偿付周期较长的特点,是典型的“投资长钱”。记者观察发现,2025年以来,政策推动叠加险企业绩需要,险资入市持续加速,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显著提升。银行股成为险资配置的重点。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平安人寿、新华保险等险企累计举牌了5家上市银行,包括农业银行H股、邮储银行H股、招商银行H股、中信银行H股、杭州银行。
此外,业绩稳定的电气股也是险资重点关注的板块,3月18日,中国人寿发布重大资产置换公告,拟以其持有的电投核能26.76%股权认购电投产融新发行股份43.3亿股。交易完成后,中国人寿及一致行动人对电投产融的持股比例将升至25.054%,触发举牌。 本次交易不存在现金支付情况,是以资产置换方式进行。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国人寿继2023年1月举牌万达信息后,时隔两年再次举牌上市公司。
5月7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再度提及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宣布近期拟再批复600亿元。此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已经批复两批险资长期投资股票试点,第一批500亿元已全部投资落地,第二批1120亿元正在推进中。加上此次宣布的600亿元,合计批复总额将达2220亿元。
有业内分析认为,在资产端收益率承压与负债端分红险转型的背景下,保险资金具备入市的主动诉求。此外,2024年以来监管持续号召险资加大入市力度,并松绑了偿付能力约束,头部险企尤其是央国企公司积极性更强。中泰证券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葛玉翔表示:“持续低利率环境,险资前期高收益资产逐步到期,高股息权益资产尤其是港股高股息资产逐步获得险资青睐。”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