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牛刀财经 陈碧瑶
随着“宅家经济”的红利褪去,曾被资本热捧的“在家吃饭第一股”锅圈食汇,正经历着业绩失速的阵痛。
公开资料显示,“预制菜第一股”锅圈在2023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后,业绩增速开始日渐放缓,关店数量反而与日俱增,营收同比下降15%。
截至2025年5月13日,锅圈股价为2.830港元/股,与上市首日5.98港元的发行价相比,几乎等于腰斩,市值较巅峰时期蒸发了90多亿港元,似乎难逃上市即巅峰的命运。
万店锅圈已成过往?
2015年,杨明超关闭火锅店后,瞄准火锅的上游火锅食材供应市场,发现还是一片空白,于是成立了锅圈食汇。
2017年,郑州福元路锅圈食汇开了第一家门店,定时是专门提供从食材到用具的一站式火锅烧烤零售超市。
由于产品种类丰富多样,涵盖包括冻品、生鲜、小吃、蔬菜、底料蘸酱、火锅器具、四季饮品、烧烤器具等,外加门店多开在社区,消费者络绎不绝。
尤其3年疫情,随着消费者在家吃饭需求剧增,打着“在家吃火锅,就找锅圈”口号的锅圈踩着风口迎来了爆发式扩张,门店数量一路飙升,收入也不断增长。
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初,锅圈门店数量为1441家,到2022年底,门店数量达到了9221家。
截止2023年10月,锅圈门店数量正式突破1万家,在同年年底门店数量高达10307家。
与此同时,从2020年到2022年,锅圈营业收入从29.65亿元一路攀升到71.73亿元,2023年11月,锅圈在港交所成功敲钟。
然而,或许是前期奔跑太快,锅圈后期劲头不足,出现门店大量关闭的情况。
公开资料显示,锅圈的加盟门店规模呈现收缩态势,其数量在 2023 年时为 10300 家,后续降至 10135 家;门店总数也由 10307 家减少到 10150 家。
而窄门餐眼的数据进一步揭示了其门店数量的持续下滑趋势: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锅圈在营门店数已锐减至 8493 家。
这意味着,在最近的三个月里,锅圈又关闭了超过 1600 家门店,关店节奏显著加快。
随着门店数量不断下滑,锅圈也深陷业绩增收不增利的困境中。
据锅圈2024年财报显示,锅圈全年实现营收为 64.70亿元,同比增长6.2%;净利润2.41亿元,同比下降8.4%;核心经营利润3.11亿元,同比增加3.1%;毛利为14.17亿元,同比增长4.9%,毛利率为21.9%。
显而易见,曾经锅圈引以为傲的万店时代,转瞬即逝,不复存在。
在过去的一年,全国餐饮界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期,尤其火锅行业更是整体严重承压,国内多个城市火锅店倒闭数量则在top3。
不少火锅老板为了存活下去,在围绕火锅持续创新的同时,推出了不少客单价偏低的小火锅。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在家吃火锅不但不香了,而且性价比似乎也与日俱减。
毕竟,炎炎夏日,更多人愿意选择外出吃火锅,而不是花费更多金额购买锅圈食材后,还要在餐后进行打扫。
此前,锅圈董事长杨明超表示,要在未来五年时间里,将锅圈门店总量发展达到2万家。
但显而易见,当行业萎缩是必然趋势后,锅圈别说继续扩张,想要重回万店行列,可能都非常困难。
成也加盟,败也加盟
现如今,国内餐饮市场连锁加盟越来越普遍。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美团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餐饮加盟行业白皮书》显示,2023年,餐饮业的连锁化率达到21%,比上一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连锁化率是评估餐饮业发展成熟度与现代化进程的核心量化指标,它直接映射出餐饮业在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集约化运营以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更是引领餐饮业迈向新质生产力阶段的前瞻性指标。
尤其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构建、运营流程效率优化、产品及服务模式创新,以及科技与数字化手段深度应用等关键维度上,连锁企业借助规模经营所产生的协同效应,相较于单体门店具备更为突出的优势条件。
因此,在餐饮赛道上,越来越多的连锁品牌老板和行业投资人将“万店目标”视为发展方向。
锅圈此前能快速实现规模扩张,主要的商业模式便是高度依赖加盟模式。
2023年前后,锅圈为了促进门店精益化运营水平提高,开启了门店的“蹲苗计划”。
从财报披露的信息来看,2024 年锅圈着重发力乡镇市场的渠道下沉,全年新增乡镇门店数量为 287 家。
这一战略举措反映出锅圈对下沉市场潜力的重视,综合当前布局与市场趋势,下沉市场已然成为锅圈未来业务增长的关键着力点。
然而,在锅圈急速扩张的过程中,各种负面问题也随之涌现,直接影响了锅圈后续发展。
一直以来,锅圈对加盟商并没有实行半径保护政策,因此随着门店持续加密和不断差店,也因此导致了营业额持续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倘若某区域市场上某家门店营业额较高,那么就基本上难以逃脱门店被加密和插店的命运。
在部分区域市场上,有些门店直线距离甚至不足千米,而是两家门店可能还是不同的加盟商老板。
与蜜雪冰城相比,由于火锅食材消费更依赖家庭场景半径,以至于无法在国内旅游城市大量扩张,因此万店基因缺失不少。
此外,锅圈为了应对行业激烈竞争,在过去一年将不少产品降价并推出了一系列抖音和外卖团购套餐,结果在扣除平台抽佣和相关交易手续费后,锅圈门店综合毛利率已下滑至20%~25%。
同时,尽管锅圈已经建立了包含高额违约金与摘牌机制的质量管控体系,但个别加盟商的经营仍存在短视心理,为了一时利益缺斤少两。
而在消费者认知中,存在着"品牌即品质承诺"的信任机制,使单店计量问题极易触发危机传导效应,以至于全国门店客流量受冲击而减少,也影响了品牌整体声誉。
冷冻行业下行,锅圈亟须新增长
锅圈业绩不光受餐饮行业影响,还被冷冻行业大环境羁绊着。
2024年,冷冻行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中。
传统旺季的失约、库存积压、价格战白热化、渠道变革滞后等问题,让从厂商到经销商的产业链参与者集体陷入“熬命”状态。
据了解,去年冻品经销商不同程度降低了备货量,幅度在10%~30%不等。
即便是行业龙头安井也未能幸免于难,也同样深陷增收不增利的泥潭中。
而据行业内部估计,2025年行情也很不乐观,可能下行压力达到新的临界点,这点从国内冷库运行情况也能侧面证实。
行业数据显示,如今,我国冷库空置率高达36%。
2024年,我国冷库求租量为1759.53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6.51%;冷库出租量为3653.71万立方米,同比增长33.44%。出租量是求租量的2.08倍,供需差距过大,闲置冷库太多。
归根结底,在于终端市场动销差,销量迟迟无法提升,以至于经销商的库存积压问题愈发严重。
种种因素影响下,锅圈为了提高业绩,一方面主攻预制菜市场,另一方面则积极推进AI无人零售销售。
锅圈寄希望在预制菜市场在更多餐饮场景发力,主要拓展农贸市场方向,并主打“锅圈肴肴领鲜”品牌。
此外,锅圈还全力推进全链路的数字化升级,持续加码AI无人零售,在省会城市的3000多家门店增加营业时长,弥补人工下班后的空白时间,减少人员成本。
但在实际运营中,加盟商不仅需要支付近7000元的设备安装费,还需承担无人值守时段销售额的提成费用。
虽然单日综合成本控制在200元以内,但结合当前市场环境来看存在明显矛盾:一方面,多数家庭因子女学业作息难以产生深夜消费需求,凌晨火锅食材采购场景的真实性存疑;另一方面,北方下沉市场夜间消费习惯尚未形成,县域及乡镇区域冬季晚8点后街道已趋冷清,导致夜间经营时段可能沦为无效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已有部分加盟商因经营压力选择闭店退出,尤其在2023年下半年租赁合约集中到期阶段,更让市场对锅圈商业模式的核心竞争力产生深度思考。
锅圈的困境,折射出餐饮零售化赛道从狂热到理性的必然转折。当资本褪去、故事难续,如何重构盈利模型、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将成为其能否穿越周期的关键拷问。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