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了十年“社交梦”,支付宝终于打通了这个电话

蓝鲸财经
14 May

 作者|贝塔商业 阿康

最近,支付宝更新了一项看似不痛不痒的功能:语音通话。

在消息界面与好友聊天框中点击 “+”,就能找到语音通话入口。熟悉的电话图标出现,实名认证用户之间可以直接打电话,整个过程据称“无变声处理、不存储内容、加强隐私保护”。

乍一听,这更像是一个基于安全的功能补足,但是实际上多少有点强化社交属性的意思。

其实说起来,这不是支付宝第一次尝试即时通讯,也不是第一次“染指社交”。

支付宝语音通话的上线,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战“微信”,但它背后的信号却很清晰:

阿里依然没有放弃在“连接人”这件事上寻找存在感。只是,这一次不是再造一个社交App,而是试图让用户在原本的支付行为中,自然而然地接入“对话”能力。

用更通俗的话说:支付宝不是要做聊天软件,而是希望让“关系链”这件事在支付场景中回到正中央。

想象一下,如果你和家人、朋友一起分摊账单,直接语音沟通;如果你为孩子转账时有疑问,可以用语音通话进行身份核实;甚至在买卖交易中与商家沟通售后问题,也可能不再依赖第三方平台或手机号。

支付宝正在尝试将“支付即连接”的形态延伸得更远。这是一次功能上的更新,但也是一次心智上的试探。

只是,现在的用户,还愿意把这层关系“托付”给支付宝吗?

“小荷包”“碰一碰”支付宝的“年轻化焦虑”

语音通话只是支付宝近期更新的其中一环。如果你留意它的版本记录,会发现近半年以来,它几乎以每周一次的频率进行大大小小的优化。

不仅有界面视觉的焕新,首页背景改为更轻盈的灰白色;还上线了“NFC碰一碰”支付、“小荷包”共享记账、“基金估值”快查、“HarmonyOS实时停车”适配……密集而细腻,几乎覆盖了支付、理财、生活、社交四大核心场景。

但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两个功能:“小荷包”和“碰一碰”。

“小荷包”是支付宝主打的一种“关系型记账工具”。你可以和恋人、朋友、室友、家人建立一个共享账户,把共同支出记录在里面,形成可视化消费记录,还能设置预算提醒、生成账单图像分享。

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小红书”?没错,它和“种草+晒账单”的模式非常像。用户不仅仅是在记账,而是在通过“账单”表达生活方式、情绪价值、关系温度。有人晒情侣账本,有人晒旅行AA,有人晒自己一个月喝了多少次奶茶——这不是金融功能,这是内容社区。

换句话说,“小荷包”是支付宝第一次试图将账单场景社交化。它在功能层面尝试和年轻人“对话”:不是爸妈那辈用的记账本,而是可以晒生活的“账单朋友圈”。

类似的还有“碰一碰”支付。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技术上的升级,用NFC触碰即可完成支付,比扫码更快捷、更有仪式感。但它颇有把支付“从功能行为变成社交动作”的意思。

怎么理解?用NFC支付,就像微信当初“摇一摇”交友一样——它虽然与效率有关,但体验和场景沉浸感的提升更加明确。在年轻人日益追求“有趣而不费力”的今天,这是支付宝对“支付场景娱乐化”的一种试水。

所有这些功能更新归根结底的目的只有一个:留住新一代用户的注意力。

为了这个目标,阿里也是很舍得花钱,在“小荷包”荷包圈里,点赞或者被打赏,都有可能会有现金奖励,更夸张的:分享账单或者内容上了热门榜单,还有官方额外的创作奖励,50甚至100的发。

还有现在已经随处可见的“碰一碰”立减:

因为支付宝知道,它早已不是那个“下载就必用”的App了。在年轻人和中年人的手机上,它的位置不再稳固。小红书承接种草,小程序承接便捷,微信承接社交,甚至美团也在争夺支付。支付宝需要一个抓手,需要不断告诉年轻人:“我也可以很酷、很好玩、很懂你”。

产品升级背后,依然有着年轻化的算盘。

AI医生、鸿蒙适配:支付宝不想失去入口

除了社交与支付的新尝试,支付宝的另一个重头方向,是“AI+健康”的持续布局。企图在ai时代提前占据一个流量的入口。

最近更新中,支付宝AI健康模块迎来了重要升级:新增“减重专区”,整合饮食建议、运动计划、三甲医院专家问诊、AI医生个性化建议……这几乎可以看作是支付宝将“私人健康管家”推向了更深一层的体现。

有趣的是,支付宝在AI健康上的野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从去年就开始,支付宝频频发力AI医生、远程问诊、健康数据记录等模块。外界很多人可能没留意,但在慢性病管理、家人健康绑定、疫苗提醒、运动计步等场景上,它其实已经悄悄“建好了一座医院”。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因为它试图占领一个新的“国民级入口”:健康管理,或许是继支付之后的下一个超级场景。

支付的普及已经接近天花板,社交入口争夺失败,内容生态也不敌头条系。阿里系能做的,是从生活方式切入——“你在用支付宝付款时,也在被我关心身体状况、建议饮食、匹配专家。”这是一种基于信任和频次的延伸,是平台价值的再分配。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支付宝的确更新得很勤、扩展得很广,可用户感知是否强烈?更进一步说,它的新功能,是不是都能撑得起“留存”和“记忆点”?

现实是,很多功能上线后很快被用户遗忘。甚至不少人反馈“功能太多太杂”“找不到想用的入口”“一个App太臃肿”。这是平台通病,也是超级App的宿命。

支付宝越来越像一座“功能摩天大楼”,每一层都建得高精尖,但住户常常迷路。而在这个“单点爆款比全能王更有效”的时代,用户并不需要一个什么都能做的平台,而是一个“刚好懂我此刻需求”的应用。

AI医生很强大,但大部分用户只在生病那一刻才会想起它;NFC“碰一碰”很便捷,但不是所有手机都支持;语音通话很好用,但我们还有微信。每一个功能都很有逻辑,却缺少“命中核心痛点”的爆发力。

而这,正是支付宝在今日所面临的最大困境:不断奔跑,不断创新,却越来越难制造“刚需记忆”。

它不再是那个天然自带流量的“钱包”,也很难在一夜之间打造出微信那样的“关系黏性”,或者小红书那样的“内容共鸣”。它现在更像一个努力留住每一位乘客的老站台,功能越来越好,更新越来越快,但节奏的焦虑也越来越强。

支付宝不是不想变好,而是太想变好。而这份“太想”的底色,其实是一种深层的不安:在超级App格局重新洗牌的今天,它知道,自己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每一次更新,都是一次与用户的“重新见面”。

只是,这个时代的用户,还愿意停下来多看它一眼吗?

写在最后:一个不甘平庸的支付宝

从语音通话到“小荷包”、从AI医生到NFC支付,从界面焕新到HarmonyOS适配,支付宝最近做的这些事,乍看毫无关联,实则有着一条暗线贯穿始终:

它正在悄悄构建一个“新时代生活操作系统”。

这个系统从简单的支付工具出发,融合了社交、健康、内容、记账、沟通、理财,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试图陪伴我们吃喝拉撒睡的每一刻,也试图抓住我们每一秒注意力的微光。

当然,它还没成功,甚至还很挣扎。但这一次,它不再急着高调“颠覆谁”,而是低调努力“多留下一个人”。

语音通话也好,小荷包也好,AI健康也罢,本质上都是支付宝对这个时代一个朴素的问法:

我还能留下你吗?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