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锋倒逼OpenAI重新Open

中国企业家
13 May

  OpenAI正在从技术先锋转变为跟随者。

  |《中国企业家》记者 孙欣

  编辑|张晓迪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DeepSeek爆火不到4个月,山姆·阿尔特曼找回了自己的“理想主义”。

  5月6日凌晨2:04分,OpenAI宣布放弃将公司完全转为营利性机构的计划,决定让非营利组织控制公司。同时,OpenAI取消了对投资者设置的财务回报上限。此外,CEO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以下简称阿尔特曼)还发布了一封全员信,强调未来OpenAI要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效果最佳的非营利组织”。

  对此,利益最大相关方——微软的态度至关重要。据彭博报道,在OpenAI尝试重组之际,已为其注资137.5亿美元的微软是投资者中最大的反对者。而这似乎并不能阻挡阿尔特曼的决心,OpenAI方表示仍继续保持与微软的密切合作。

  显然,从公司架构到控制股东,OpenAI都在透露着一个关键信息:回归初心——非营利。

  “完全没想过会变成一家公司,计划就是发表研究论文。”阿尔特曼曾回忆OpenAI成立最初的那段日子,他表示那时没有产品,没有产品计划,没有收入,没有商业模式,也没有规划这些营利的打算。

  自2015年成立以来,OpenAI是否为营利性机构,一直都是其内部与外界关注的核心焦点。2018年,作为关键创始人之一,马斯克就此议题离开OpenAI。此后几年他也多次在公众场合谈论此事,强调自己与阿尔特曼的分歧,这也成为OpenAI被外界诟病的一点。

  马斯克“出走”后的2019年,OpenAI做出两个重要决策:发布但不立即开源GPT-2模型,创建营利性结构并从微软获得投资。OpenAI从纯粹的研究实验室开始向商业实体转变。

  此后6年,OpenAI也凭借着GPT系列、Sora等产品稳坐大模型第一宝座。然而,2025年1月,DeepSeek的推理模型R1的爆发引发行业剧震。不止国内大模型厂商接入DeepSeek-R1,连亚马逊谷歌等科技巨头也纷纷接入,这意味着OpenAI的“江湖霸主”地位正在被动摇。

  与其说是OpenAI浪子回头,倒不如说是被逼着找回了自己的理想主义。“当技术领先优势大,自然会想着如何营利,当技术优势没有那么大,自然会想要回到‘道德高点’来帮助自己(找回主场)。”一位大厂产品经理评论道。

  事实上,OpenAI转回非营利早有迹象,从数月前的“开源”便可以看得出来。2025年3月31日,阿尔特曼发文强调,未来几个月,将开源一款强大的推理模型。自发布GPT-2以来,这是时隔6年OpenAI首个开源的模型。

  然而,即便转回非营利,OpenAI似乎有着一种“终不似,少年游”的意味。回顾OpenAI诞生的十年,OpenAI也从一个研究实验室,成长为改变全球科技格局的巨头,然而除了阿尔特曼,初创团队的其余14人已然全部离开。

  来源:视觉中国

  如今,顶着光环与争议,阿尔特曼面临的不单单是营利与否的课题,更是一个科技巨头如何继续走下去的课题。

  开源、架构转变,OpenAI越来越“像”自己

  “确保AGI惠及全人类。”员工信中,阿尔特曼再次提及OpenAI初创期的使命。而这句话也如同一个回旋镖,成为近几年马斯克刺向阿尔特曼的利剑,如今这柄剑也再次被阿尔特曼拾了回来。

  一直以来,“巨头”“烧钱”“千亿美元估值”“商业化”等资本类的词汇是OpenAI身上的标签,而5月初的这篇转型公告,将OpenAI从资本标签的泥潭中拉了出来。具体公告显示,未来OpenAI公司结构会有如下四个特点:

  1.OpenAI将继续由现有的非营利组织控制;

  2.现有的营利公司将转变为公益性公司(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PBC);

  3.非营利组织将控制并成为该PBC的主要股东;

  4.非营利组织与PBC将继续秉持相同的使命。

  这并非OpenAI第一次释放出“非营利”的信号。2025年2月6日起,用户无需注册即可使用ChatGPT搜索功能;2月18日,阿尔特曼公开征集开源方案,讨论开发轻量级端侧模型或手机优化模型的可能性,并承认过去在开源领域的不足;3月31日,阿尔特曼再次强调未来对推理模型的开源计划。

  对于非营利,与其说是一种转变,更不如说是一种回归。因为在成为全球科技巨头前,OpenAI最初是一个由硅谷“大佬”们一起发起的单一非营利组织。“阿尔特曼跟马斯克‘打’得再凶,还是要回归到马斯克说的非营利,这才是OpenAI的‘open’(开源)。”上述大厂产品经理告诉《中国企业家》。

  对于这样的转变,阿尔特曼在全员信中强调:“用户想用得更多,目前我们无法提供世界所需的那么多AI,不得不给系统设置使用上限,并放慢运行速度。”

  这样的无奈语气,在阿尔特曼身上并不多见。或许,随着大众对AGI认知的提高,创业公司们对行业的席卷,回归初心似乎并非出自阿尔特曼的本意,更像是一种被迫举措。

  “诺基亚时刻”下的决策

  或许,做出一家科技巨头,原本就是阿尔特曼人生计划内的一件事。

  在创立OpenAI之前,19岁的阿尔特曼从斯坦福退学创业,这段经历现在仍旧被大众广为称道。后来其创下的Loopt公司被Y Combinator(美国著名创业孵化器,以下简称YC)收购。阿尔特曼也收到YC的邀请函,成为YC的高管。

  就职于YC的这段时间,阿尔特曼形容YC为“我想象中完美的学术社区的样子”。据睿兽分析的数据,YC目前孵化了近4000家企业,包括云储存公司Dropbox、Airbnb和Reddit等。曾孵化出如此多优秀的科技企业,很难把OpenAI的成功完全归功于偶然。

  坊间传闻,OpenAI的开始起源于一场传奇的晚宴——2015年7月,阿尔特曼邀请马斯克等其他科技巨头高管共进晚餐。近十年过去,2025年的阿尔特曼在播客《This Stratechery》的采访中说道,2015年这一年有很多次与马斯克共同参加的晚宴,锚定的便是要谈论人工智能,而餐桌边坐着的都是对AGI的信奉者。

  那时,谷歌正朝着人工智能高歌猛进,所以不少媒体猜测,OpenAI的创立是为了避免谷歌等巨头在科技方面的垄断。对于这个说法,阿尔特曼3月在采访中表示否认。

  谈及初心,阿尔特曼称自己就是为了弄清楚如何让AGI成为对世界有益的力量,对最初的OpenAI,他的形容是一个“学术研究实验室”。

  显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训练所需的数据、算力等都需要烧钱来完成,阿尔特曼意识到这是个烧钱的行业,成立之初的10亿美元初始资金很快被“烧”完。他不得不考虑营利的问题。“我们意识到构建AGI需要的资源比我们最初想象的要多得多。”

  那时,阿尔特曼的这句话道出了些许无奈。显然,从营利转向非营利,既是一个创业公司的必经之路,更是谋生的关键举措。

  过去十年,OpenAI融资近200亿美元,OpenAI的估值也超过了1500亿美元。截至2024年11月,OpenAI收入37亿美元,远远超过Google、Facebook同期规模,也高过国内拼多多上市时的盛况,是科技行业内当之无愧的巨头。

  分歧也诞生于此,在第一代产品GPT-1诞生之前,马斯克离开OpenAI,与阿尔特曼的关系也紧张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来源:视觉中国

  2024年3月,马斯克用一份长达46页、总字数超过1.4万字的诉讼文件,指控OpenAI不计后果地开发人工智能,还称AGI授权给微软,是对创始协议赤裸裸的背叛。马斯克要求法院强制OpenAI回归开源,并阻止公司及其创始人以及微软等背后支持者从中获利。紧接着OpenAI公布了过去8年间创始团队与马斯克的邮件记录,作为反击。

  截至目前,OpenAI创始团队核心成员仅剩下CEO阿尔特曼和研究员沃伊切赫·扎伦巴两人。此外,除了内部核心创始人出走,科技巨头、创业新秀等创业浪潮也在不断翻涌。如前员工创办的Anthropic在亚马逊的强力支持下正在瓜分市场份额;ChatGPT系列引以为傲的长文本能力正在不断被突破,DeepSeek就是其中关键代表之一。

  2025年开年,DeepSeek强势“掀翻”牌桌,国内外大模型厂商接入DeepSeek-R1成为一种潮流,甚至成为致富的工具。2月中旬,得益于DeepSeek概念及相关大模型布局,腾讯的股价曾涨超6%,达到506港元,创下近三年的新高。

  而DeepSeek这一块石头激起的浪已经超出了国内,Meta创始人扎克伯格、马斯克等科技大佬不止一次谈论到DeepSeek。作为行业领军人物,阿尔特曼的焦虑可以想象,他曾在社交平台指责R1模型使用了GPT的数据蒸馏,又写公开信给美国政府,声称限制AI技术流向中国等国家,并禁用DeepSeek。

  上述大厂产品经理表示,核心创始团队的离开,外界对技术方面还是有一些担忧的,他认为某种程度上来说,目前OpenAI处于“诺基亚时刻”,阿尔特曼需要做出有魄力的决策。基于此逻辑,回归“非营利性”,正是其魄力决策之一。

  回头,还有岸吗?

  然而十年过去,即便OpenAI回归初心,行业也早已不再是2015年的“无人之境”的境况,竞争格局已然发生变化。

  技术上,DeepSeek-R1引发了大模型行业新一轮产品风暴。5月7日,老对手谷歌DeepMind研究部门推出了AI编码大模型产品Gemini 2.5 Pro Preview(I/O版),该模型在LMArena的编码排行榜上目前排名第一,在WebDev Arena排行榜上也位居第一;4月29日,Meta正式推出了一个独立的AI应用——Meta AI。

  相较之下,OpenAI在产品上的领先优势似乎正在减少,甚至开始务实地收购AI工具公司。5月6日,据彭博社、路透社等多家外媒报道,OpenAI已与AI编程工具开发商Windsurf达成收购协议,交易金额达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7亿元)。这是OpenAI自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笔收购案,也是其补足在AI编程上缺席的重要举措。

  来源:AI生成

  “一般大企业成为巨头之后,往往可能会产生‘大企业病’。”艾媒咨询创始人兼CEO张毅表示,相较于巨头,创业公司在技术创新等方面反倒具备优势,而大企业相对动作较慢。

  事实也确实如此,比起2022年GPT的横空出世,OpenAI正在从技术先锋转变为跟随者。

  面对蝴蝶效应Manus推倒AI智能体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时,大公司们才徐徐跟上,如OpenAI才推出Deep Research追上、马斯克的Grok 3推出DeepSearch。

  除了卷技术外,海外巨头正在重金加码AI。事实上,寻求营利无可厚非,“烧钱”更是大模型行业的常态。拿国内市场来说,近十年来,百度在AI上的研发投入累计超1800亿元;阿里巴巴在云和AI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更是超3000亿元。海外科技巨头也正在加码AI,如亚马逊在2025年对AI相关的研发支出计划是1000亿美元。‌

  这样的背景下,耐心资本也正逐渐走进投资人的视野,大众对AGI的投入有了更多的包容。近日,明势创投创始合伙人黄明明在出席《中国企业家》2025商界木兰年会时表示,对大模型公司来说,现在停下来做商业化,过去投入的钱很可能会打水漂。所以,OpenAI转变为非营利架构,实际上也是资本行业的趋势及其资本的包容。

  此外,OpenAI的转型来自其自身的底气。即便目前微软的态度冷淡,但阿尔特曼在全员信中透露,现有架构下,软银集团仍承诺推进其300亿美元全额投资计划。

  谈及未来规划,阿尔特曼坚定强调,OpenAI创立时是非营利组织,如今仍是监督并控制营利实体的非营利组织,未来亦将如此,这一点不会改变。然而,这样的回归初心下,江湖霸主的地位能维持多久,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韦子蓉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