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饭圈”入侵外卖商战

蓝鲸财经
15 May

作者|惊蛰研究所

京东高调宣布进军外卖行业2个多月后,外卖市场的激烈争夺已经发展成了以“京美饿”为核心的补贴大战。不过,最近这场“三国杀”似乎出现了息战的迹象。

4月底,有商家爆料,京东外卖补贴力度减小,商家被要求承担50%成本,相关话题也登上微博热搜。尽管京东外卖当天下午就进行了辟谣,但在辟谣微博下面,有商家晒出了被要求承担50%补贴成本的通知。此外,近期也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帖吐槽外卖红包缩水的问题。

互联网平台之间的补贴大战,“由多到少,直至最后没有”的剧本已是常态。但随着外卖补贴潮退去,回望这场由京东掀起的“外卖大战”时,有一个现象格外值得关注,那就是从始至终伴随舆论发酵的“饭圈力量”。

商界大战迎来“饭圈入侵”

同一个行业的竞争对手,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在业务层面展开激烈交锋并不稀奇,但自从京东官宣进军外卖行业之后,网络舆论似乎就充满了“对立”情绪。

凭借“免佣金”和五险一金,京东外卖一出手就精准抓住了两大核心人群——外卖商家和外卖骑手。在舆论场上,京东外卖的“免佣金”政策是为生意难做的外卖商家减负,五险一金则让外卖骑手有了稳定的基础保障。其形象之高大,给人一种推翻外卖行业“枷锁”拯救黎民苍生的感觉。

于是乎,和底层劳动人民站到一起的京东外卖,获得了网友们的认同和支持,收获了不少拥趸,大有“楚霸王反秦”整顿外卖行业的气势。而在刘强东的老家宿迁,还出现了餐饮商家自制海报、拉横幅声援京东外卖的现象。

*图片来源:现代快报

根据现代快报报道,4月28日的江苏宿迁街头,多家餐饮店挂出大红横幅表示支持京东外卖,气氛值拉满。一家“鸭血粉丝汤”挂出的横幅上还写着“项王故里香满城,京东外卖送春风”。而前一天,当地的烹饪餐饮行业协会还发出一则倡议书,倡议会员单位以及全市餐饮行业,以“东道主”的姿态拥抱京东外卖平台,快注册,快运营,与京东外卖共同成长。

社交媒体上,还有一些网友将刘强东请外卖骑手吃火锅的视频截图,配上“大丈夫当如是”的文案制作成海报,颇有粉丝追星为偶像制作应援物料的既视感。而在天津,一位商家手持该海报发布了一则视频,表明“支持京东外卖”,随后竟然获得了刘强东的朋友圈回应,并表示将为这家店“再免佣金一年”,如同粉丝与偶像一般,完成了一次“双向奔赴”。

有一种刻意讨好粉丝的行为叫“媚粉”,即便在饭圈也有巨大争议,现在“复制粘贴”到商业上更是水土不服。如果向平台老板“表忠心”、表明“东粉”的身份就能够获得“免佣金牌”,那么对老老实实积累客户的商家来说,是否也是一种不平等?此前,有一位名叫马闯的东粉,也是在发视频抱怨“全职骑手太神秘”后,受邀成为了早一批京东全职骑手。如此按捧分配、按闹分配,也让东粉们期盼已久的行业公平成了平台内部的“家法帮规”。

其实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京东外卖的“百亿补贴”的确给用户带来了一些短暂的福利,所以网友玩梗或者单方面表达对知名企业家的赞许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奇怪的是,除了赞许的声音,每当网络上有质疑京东外卖的声音出现,就容易被扣上“黑粉”帽子。一批擅长搞对立和网暴的东粉出现,舆论也开始变味。

自媒体账号“小声比比”就专门发文提到,自己在文章中提到京东补贴政策变动之后,小商家在京东外卖官微评论区抗议的事,结果评论区被围攻,还有网友质疑其是竞争对手平台的“水狗”,四处抹黑造谣京东。

*图片来源:“小声比比”

该账号还发现,工作11年的京东快递员发帖分享自己对工作“很稳定,有成就感”的感受时,评论区都是齐刷刷的大拇指。但是当美团工作9年的骑手分享自己的感受,不愿意为了一两千块钱的羊毛换平台时,评论区却是另外一种画风。

有网友留言“这就是典型的:不是你给老板打工,是老板给了你工作”,还有人说“此时此刻黄世仁在偷笑,他就喜欢这样的杨白劳”,甚至还有评论质疑他发布视频的动机是“拿钱办事”。这一幕,不禁令人联想到粉丝为了守护偶像,冲到其他明星话题词条下面互撕攻击的常规操作。而各种一边倒的评论,也成功吓到了路过的网友,“不知道评论区戾气怎么那么重”。

饭圈营销三要素:开炮、许诺,加拍照

回顾京东此前的几次整顿其他行业的经历,会发现类似的“饭圈现象”并不是偶然,这已经形成一种包含“开炮、许诺、拍照”三要素的营销套路。

2012年,京东、苏宁和国美之间爆发的“价格战”,就是以刘强东在微博向苏宁、国美“开炮”为导火索。当时刘强东通过微博宣布,京东商城所有大家电将在未来三年内保持零毛利,并给出“保证比国美、苏宁连锁店便宜至少10%以上”的承诺。这种公开喊话、直接锁定对手的做法,用现在的话来说,也称得上是简单粗暴、朴实无华。

刘强东开炮之后,很快便引来了对手反击,随着苏宁、国美纷纷下场、宣布应战,一场轰轰烈烈的电商价格战迅速拉开序幕,而其背后的资本较量也逐渐浮出水面。2012年8月14日晚间,刘强东还通过微博向外界透露,一个京东股东表态称:“我们除了有钱什么都没有!你就放心打(价格战)吧,往死里打!”

然而仅仅过了一周多的时间,这场电商价格战便不像宣传的那样愈演愈烈,而是随着各方开始鸣金收兵,宣告“暂停”。后来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京东、苏宁、国美掀起的价格战被网友发现是“光打雷不下雨”“忽悠消费者”,同时被发改委调查认定涉嫌虚构原价、欺诈消费者。

更早之前,京东在2010年“整顿”图书品类时,刘强东也在微博炮轰当当“垄断”,史称“京东当当‘封杀门’”。彼时,刘强东发布微博中称,有用户抱怨京东上的图书只比别家“便宜5%-10%不给力”,于是他当即决定:从12月14日开始,京东的每本书价格都要比竞争对手便宜20%。

后来,鞭牛士在一篇回忆当当网的报道中提到,“京东只有20多万种图书,而当当是60多万种;图书只是京东的副业,却是当当的主业。所以打起价格战来,当当的成本将数倍于京东。”

对照“历史的车轮”再回看当下外卖市场上演的“三国杀”,恐怕网友们也不得不感叹一声剧情雷同。只不过,今时的舆论场不同往日,东哥尝到了饭圈造神的甜头,没看到背后有多少代价。

4月21日,京东先是用一封《致全体外卖骑手兄弟们的公开信》细数外卖行业“六宗罪”,甚至援引友商平台多日前已辟谣过的信息进行二次传谣。虽然信中并未直接点名竞争对手平台,但在外卖行业已经极为稳定的市场格局下,也和直接“报身份证”没什么差别了。这一招虚空索敌和拉踩碰瓷,也和饭圈如出一辙。

随后,在竞争对手平台高管发出4点回应后,刘强东“不要打口仗”的内部聊天记录通过京东集团新闻发言人齐珊珊的朋友圈流出,并且他在聊天中还表示:要是有空就赶紧去加入“小哥应急小组”,看看有没有外卖或者快递兄弟在大风中遇到困难的!或者去参与出口受阻企业的采购小组工作,尽快给他们提供帮助。

这波高度疑似自导自演的行为,实际上也是在利用承诺口号吸引舆论关注,把好感度拉满。

理论上来说,大厂商战往往集中在业务层面,所以想要长期维持舆论热度并不容易,但京东每逢商战却总能另辟蹊径通过各种现场实况内容收割流量。

2014年,京东上市后的首个“618”大促期间,刘强东就曾身穿工服,骑着电三轮给用户送快递,还留下了一张经典照片——这次事件经常被解读为京东重视物流服务和一线员工体验的标志。

再后来,刘强东假扮新员工,下基层“卧底”到仓库工作的一条视频在网络疯传,视频里刘强东因为干活太慢被其他员工嫌弃,还被女员工认出。有意思的是,这条充满“综艺感”的视频被一些网友指出是摆拍、有作秀的痕迹,毕竟新员工入职还带了个摄像师全程记录,这种待遇也不是普通员工可以有的。

外卖大战开战时,也出现了熟悉的现场实况内容。刘强东亲自给用户送外卖的合影传遍网络,宴请外卖骑手吃火锅的4分钟视频在短视频平台被多次转发。“巧合”的是,现场还出现了身穿竞对平台工服的外卖骑手,而且不多不少恰好两位。

而当聊天截图、用户合影和4分钟讲话视频里的“巧合”,搭配戏剧性的新闻内容成为网络媒体的优质素材,也为京东外卖在社交媒体上的二次传播提供了丰富的物料。

据不完全统计,仅4月21日-25日,就有25个与京东或刘强东相关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其中包括“刘强东和外卖骑手喝酒被赞接地气”“刘强东请吃火锅说没有规矩想喝就喝”等。

“饭圈营销”耽误了谁?

互联网时代,打造创始人IP为品牌营销赋能已经成为一种流行,将商战从市场扩展到舆论场也无可厚非,问题是过度营销会对企业、行业和个人带来不良影响。

2017年,阿里遭受大量“黑稿”抨击的事件曾在网上引发各界高度关注。彼时有微博用户爆料,该事件与一个名为“701”的项目有关。而百度百科显示,701项目是指由京东直接指挥并提供资金,指令北京沃来公关公司及其控制人陈战锋购买公民身份信息,注册大量网络账号用于发布网帖并扩散,并明确约定账号权属归京东的项目。

阿里巴巴市场公关委员会主席王帅,在2017年11月30日公开发布的《给“701谣言攻击总计划”组织者的三句话》中提到,“打倒搞臭阿里巴巴,并不能‘对京东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马云在2017年12月5日接受新京报的专访时,也提到背后有人操纵,且明确要求必须写稿,必须P出他和某位劣迹艺人在一起的照片。同时马云也表示:“不要打嘴仗,不要为了阿里而做这件事,我们觉得这是个责任。”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701项目”是否存在,以及该项目是否由京东方面策划,并没有在法律层面盖棺定论。而眼下的外卖大战也还没有达到“黑公关”的程度,但是一些营销动作已经跑偏或者说是对舆论产生负面影响。

千瓜数据显示,仅仅是在小红书平台上,京东从今年2月开始加大投入,3月份的预估投放费用高达3273.87万元,较前一个月的874.30万元增加了274%,位居商业笔记榜第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京东的投放可能过于“饱和”了。

惊蛰研究所在小红书平台上看到,有一些从未参与过外卖行业话题,或是原本固定发布某个垂类领域笔记的账号,突然发布涉及京东外卖的推广内容,亦或是其竞争对手的负面内容。

有的账号前一篇笔记还在分享如何用二十四节气取小名,后一篇就跨界商业领域讨论“京东加入外卖,普通人的机遇有哪些?”。有的账号本来是在小红书做一件代发、礼品定制的业务,突然又发布刘强东请外卖骑手吃火锅的4分钟高清视频。还有疑似“僵尸”账号,其主页只发布了一篇笔记,但内容却是斥责竞争对手平台的高佣金和外卖健康问题。这些异常的账号和内容,也颇有些饭圈利用水军发稿、带节奏抹黑“对家”的影子。

在外卖大战中出现的“饭圈力量”,也已经对大量普通用户产生负面影响。

有小红书用户反映自己只是对公关战发表不同意见,就遭遇侵权投诉;有消费者说在京东外卖吃出异物,找客服居然也被东粉阴阳“哪里来那么多异物”还顺带揶揄了一下竞争对手平台“别人XX卖了几年都没事”;还有商家发帖分享自己拒绝上京东外卖的经历,话音刚落就收到评论区提醒“等下说你是美团水军,现在都不能说京东不好”。这又令人联想到饭圈营销常用的“控评”。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市场监管总局会同4部门,针对当前外卖行业竞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约谈了外卖行业的几家平台企业,要求其合法规范经营,公平有序竞争。市场份额最小、最后入局的京东外卖,不和谐地排在第一位。背后的原因,自然不言而喻。

单纯站在外卖商战的角度来看,一开始京东的确占据了道德高地,也获得了网友们的一致好评,但如今舆论的天平已经悄然倾斜。因为“饭圈营销”的不可控,品牌在利用流量带来高曝光的同时,也会受到流量反噬、引发用户反感。而针对京东外卖出现的营销“饭圈化”,甚至有网友制作了梗图吐槽这一网络现象,称东粉是互联网新晋几大惹不起群体之一。

从一开始树立高大形象,到舆论慢慢变味,再到国家出手整治,京东外卖上演的“饭圈营销”不仅用京粉们的各种抽象行为颠覆网友们的价值观,也凭借一己之力让人们看到饭圈入侵商业的可怕。但外卖市场毕竟与实体经营有关,订单销量并不完全等同于流量,就如同补贴大战会有退潮的一天,外卖行业的商战终究会回到如何满足用户的一日三餐,如何帮助商家把生意做大、做长久这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上来。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