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市象 王铁梅
五一假期之前,一条关于爱奇艺自制热播剧的词条登上微博热搜第一——“《无忧渡》大结局是爱奇艺改的”,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人对此表达不满,爱奇艺官方的抖音和微博评论区纷纷被“攻陷”,但至今未收到爱奇艺公开回应。
“期待了好几年的剧,结局就这么被平台不声不响地改了,我们肯定不能接受。投诉、要求退会员费也都试过了,但爱奇艺似乎就打算这么拖到事态平息。不知道我们观众的感受算什么?”《无忧渡》的忠实观众小诗表示。
爱奇艺CEO龚宇此前在4月27日的导演大会上大吐苦水,“虽存在自身不足,但主要问题源于市场环境”,如今,爱奇艺却因“不够尊重观众”指控而深陷舆论漩涡,显然,这并非龚宇一句“市场环境”可以带过的。
龚宇的针对影视行业的一系列发言,像一份“免责声明”一样,将问题全部推向外部。
01 编辑成了“背锅侠”
《无忧渡》实际上并非今年爱奇艺的新剧,而是三年前拍摄的一部志怪题材的单元剧,因为题材新颖,演员知名,一直以来都备受期待。因为种种原因,推迟到了今年开播,三年的等待让观众对《无忧渡》的期待值不降反升,播出反响也相当热烈,成为了2025年爱奇艺热度最快破9000(平台热度值)的剧。
然而到了播出尾声,原定的he(happy ending)结局却变成了两位主角无法长相厮守的遗憾be(bad ending)结局,这引起了观众的不满。
这时,一张来源于“爱奇艺世界大会”的ppt图片或揭示了结局反转的原因。图片显示,爱奇艺在剧本开发阶段使用了AI工具“剧本工坊”对《无忧渡》结局进行评估,认为原定的圆满结局缺少“现实感”,建议改为遗憾的版本。
“并不是说我们观众接受不了遗憾结局,而是这个结局完全是不合逻辑地,没有必要的,就是在强行为了遗憾而设置的。我们等了三年,又追了这三十多集,看到这个结局,真的有种被诈骗的感觉。这种行为不仅不尊重观众,也完全不尊重编剧和整个剧组的创作。”小诗向“市象”表示。
《无忧渡》的编剧赵娜也在事态发酵后表示,自己是写了圆满结局,但因“制作难度太大”被否掉了。
这显然并非唯一的原因。爱奇艺在“世界大会”中公开过一个所谓的“中国观众泪点公式”,认为70%的真实细节+20%的反套路+10%的留白就能够达到100%让观众“破防”的效果。不难看出,爱奇艺对于更改《无忧渡》结局的这一行为,甚至是自鸣得意的,认为这是一个反套路的明智决定。
这样的“武断”不在少数。龚宇在导演大会上表示,现如今观众对于剧集的弃看率实在太高,大部分看完第一集就不再看了,能坚持看完全剧的观众不到10%。龚宇将弃看率高的问题归拢到“剧本节奏不够快”上,言外之意似乎在责怪编剧没有重点,以及观众缺少耐心。
对此,业内资深编剧林旺感到有些荒诞。“现在的影视行业,堪称畸形。编剧对剧情没有决定权,却要为口碑差的剧背全部骂名。”林旺表示,“《无忧渡》并非个例,而是常态。”
有编剧告诉“市象”,现在的影视行业最常见的情况是,一个项目,为了能够过会立项,前十集剧本找高价的优秀编剧来完成。一旦立项,就拿前几集的剧本招揽头部演员、组建班底,接着就马上换编剧,用成本更低的编剧团队完成后续剧本。这样的模式下,剧本话语权完全在制片方手中,编剧根本无法控制剧情走向,编剧的基本权利也难以得到保障。
2022年的爱奇艺热播剧《田耕纪》就在播出后遭到质疑,观众认为其后半部分剧情走向奇怪,结局相当不合逻辑。该剧编剧金媛媛曾公开控诉被剧方拖欠稿酬、署名权无法保证、剧本遭到随意更改、并且剧方恶意滥用强势地位随意叫停合同。金媛媛表示,自己在剧播后和观众一起在电视上观剧才发现,自己无法认同的不合理结局还是被落实到了最终剧情中。最终金媛媛选择起诉剧方,并且最终胜诉。
无独有偶,爱奇艺爆剧《隐秘的角落》、优酷热播剧《护心》、腾讯热播剧《滤镜》,全部出现了编剧维权事件。“这些大项目的编剧,已经是圈子里比较有能力和人脉的编剧了,但依旧无法维护自己的基本权利。哪怕写了一大半的剧情,依然随时会被踢出局,没有署名权,编剧行业被‘白嫖’已经是行业常态了。”林旺感到很无奈。
编剧作为一部剧的核心和灵魂,却在行业中的处境举步维艰,这是影视行业的沉疴。
02 爱奇艺“丝滑”进军短剧
除了吐槽如今影视剧成本过高、资源浪费之外,龚宇还明确提到,女性观众喜好变化太快,也是影视行业艰难的原因之一。
“观众价值观、审美观的变化。男性观众的审美基本没有变化,永远喜欢18岁的姑娘。但是女性观众一直在变,先是爱哥哥,后是爱弟弟,再然后是大叔,还没来得及创作,又喜欢男男、女女。”
将问题归咎于观众审美后,龚宇顺理成章地提出“做短剧”的想法,因为“观众既然审美变化快,那么用短剧可以迅速抓住观众注意力。”
对此,豆瓣评分9.6分的神剧《山花烂漫时》编剧袁子弹曾明确表示:“观众的情绪是多样化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创作者想精准打中他们的情绪价值是不可能的。”
林旺也告诉“市象”,编剧应该关注自己能为观众提供什么,因为文化产业应该引领大众审美,而不是跟在后边跑。“越是影视寒冬,平台越应该清楚,市场真正需要的永远是内容的深挖和匠心的呈现,而非精准计算的套路。现在龚宇明确提出要求迎合市场,但编剧和观众都心知肚明,硬套公式的下场不会好。”
爱奇艺四月推出的迷雾剧场力作《乌云之上》,在林旺看来就是套公式的结果。《乌云之上》剧集数量仅有17集,符合平台削减集数的要求。题材是女性视角下的悬疑大戏,并且主角也是撑得起剧的演技派女演员孙俪,可以说是要素拉满。
但剧集播出效果依旧不尽如人意,被吐槽作为刑侦剧,故事线却是稀碎。导演试图通过在悬疑剧里使用“多线叙事”来体现高级感,但却没有能力处理好几条线之间的关系,最终呈现只有混乱和无序,评分只有6.3分。
平台要求削足适履,不择手段地迎合市场,往往会使结果南辕北辙。龚宇显然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短剧虽然不高级,但足够迎合市场,且成本低,资金回转快,所以进军短剧已成必然。因为微短剧冲击了长剧市场,所以必须先吃饱饭再谈诗和远方。
长剧行业艰难的确是现实,但原因是否能归咎到龚宇嘴里的“微短剧的冲击和观众审美的变化”,还有待商榷。林旺认为,长剧的受众是永远存在的,微短剧抢不走这些人,尤其是竖屏短剧,无论现在如何风光,都不是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行业。
“短剧说到底还是流量游戏,编剧其实最清楚这一点,因为微短剧的剧本撰写完全是为了反转拼凑情节,为了流量硬写剧情,剧本唯一要考虑的就是够不够爆,而合理性和逻辑性都不在考虑范畴之内。这样的生态走不长久。”
林旺表示,“所以长剧去做所谓的短剧化,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二者的底层逻辑天差地别。龚宇如果认为这样可行,那么爱奇艺的未来可以预见。”
03 当遮羞布被扯下
在归结完了观众和短剧的问题之后,面对爱奇艺如今营收大幅下降的现实情况,龚宇认为市场原因是冲击爱奇艺的一大因素。
从爱奇艺的财报来看,似乎不难理解龚宇为何着急。自2022年连续 多个季度盈利的爱奇艺在去年第四季度被打破,3年后再度陷入单季亏损境地。去年全年营收同比下降8%、年净利润更是大跌60.32%,创下过去几年来最大跌幅。而这还是在爱奇艺不断压缩成本,节衣缩食的情况下达成的。
近一年来,爱奇艺股价跌幅超过60%,4 月份股价一度跌至1.53美元,是上市以来的最低点。而龚宇曾经认为最重要的会员服务营收,也从2023年的203亿元,在2024年降至177.6亿元。同时,爱奇艺选择不公布具体会员数量。
去年作为公认的影视寒冬年,长视频平台似乎都不好过。但对比爱奇艺的会员服务营收降幅,腾讯视频却依旧维持了较低的会员降幅。腾讯视频公布其2023年会员数量为1.17亿,2024年为1.13亿,去年会员数量仅减少0.04亿,较为平稳。显然,一句“市场不好”,并不能解释这样巨大的落差。
“我认为龚宇东拉西扯,就是不愿意承认爱奇艺没做好,这样的挽尊手段反而让爱奇艺把长剧平台最后的尊严也丢掉了。市场不好、短剧冲击都是事实,但这并不代表观众就不愿意为了内容付费,而是在做消费决定时会更加谨慎,选择更加值得的平台和内容。”林旺告诉“市象”。
“这实际上也给了平台一个机会,倒逼其内容质量提升。所以无论龚宇愿不愿意承认,愿意付费的长剧观众依然在,只是可能不再选择爱奇艺。”
从眼下来看,龚宇在导演大会上针对行业的几番诉苦,没能获得多少认同,还适得其反地引起了观众的反感,各个社交平台上吐槽声一片。
“我们还在为平台随意更改结局的《无忧渡》奔走维权,再看龚宇的种种发言就更为可笑。事实上,找再多的借口也无法掩盖爱奇艺的傲慢和自大。如果学不会尊重观众,进军短剧和内容电商也作用不大。”小诗表示。
(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