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为他人做嫁衣,小红书放弃自营电商了?

蓝鲸财经
20 May

作者|极点商业 小舒 

近日,小红书宣布与淘宝天猫达成战略合作,提出“红猫计划”,打通用户从种草到拔草的全链路流程。品牌商家、小红书和淘宝天猫三方都可以观测到消费者从种草到下单的全过程。

继淘天之后,小红书与京东合作的消息也已确认属实。双方合作方式或与淘天类似,小红书内的商品链接可以直接跳转至京东页面。

这意味着,小红书将自己3亿月活的流量池开放给了第三方平台,让电商平台和内容平台进行了一次深度联盟。

具体而言,就是小红书开放笔记的全链路数据,淘天商家可以看见种草笔记的具体转化数据。此举对双方而言是各取所需,淘天想要流量增长,小红书想要种草效果数据。

将核心资产种草数据开放给竞争对手,小红书这一举动被业内视为‘饮鸩止渴’——若连转化链路都依赖其他平台,未来如何摆脱“流量血库”的命运?将自己的流量池“拱手送人”,甘愿为其他平台做嫁衣?难道小红书放弃自营电商了?

当广告增多,小红书社区的“活人感”是否会减少?小红书又将如何完成自营电商闭环?此次战略到底是小红书被“逼急了”的无奈商业化决策,还是对电商星辰大海野心的另有筹谋?

 平台数据互通,解决痛点?

根据官方发布,此次红猫计划有三个重点:一是平台数据互通,商家可以观测到用户从种草到下单的全链路效果,商家也可以直接在小红书内投放产品。二是流量扶持,红猫计划商家可以获得淘天投放,提高曝光。三是业务联动,广告笔记下方可以直接挂淘天店铺的链接,用户可直接跳转,实现“种草直达”。

小红书和京东的合作类似。有业内人士认为,“平台数据互通”意义重大。这是小红书首次打通从种草到电商消费转化的全链路,不仅意味着转化变得更加高效,还意味着对商家而言,其转化投入可以被更清晰地衡量。

以往小红书广告投流有个痛点,就是平台产生的种草内容,往往在其他电商平台完成最终转化。用户在小红书笔记看到意向商品,转而打开京东或淘宝完成购买。小红书3亿日活的超强流量,却无法完成有效的商业化收割。

商家可以在小红书看到笔记浏览量、点赞、收藏等前端数据,但笔记实际的转化效果如何、广告最终效果如何、用户最终在哪里下单,是没有办法准确追踪的。

作为服务快消外企品牌的市场营销,小珊告诉“极点商业”,她们都知道在小红书种草的重要性,但没有终端成交的数据,很难说服国外的老板们加大在小红书的投放预算。

而平台数据互通就解决了这一痛点,小红书开放笔记阅读量等前端数据,淘天开放笔记跳转到店铺的后端数据,如进店、收藏加购、付费成交等。这样就能清楚量化每一条笔记的种草效果,追踪广告投放。

广告一直是内容社区的核心收入来源,这也是小红书流量变现最直接的方式。据广发证券 2024年2月研报数据,2023年广告营销贡献了小红书约70%-80%的营收,其余收入则主要来自电商业务。

对小红书而言,广告效果变得可量化、可视化后,商家自然会加大投放预算,为平台带来更可观的广告收入。

据悉,目前小红书和淘天、京东的合作行业,仅限大快消、运动户外、大健康三大行业中的部分类目,其他行业暂不开放。这是小红书的聪明之处,这几类都是种草周期较长的品类。与其让用户在小红书种草后到各大平台比价,不如直接打通和货架电商的合作,增加商品成交量。而像服装、饮食类等消费链条短的品类,小红书仍把握在自己手中。

 超强“种草”力,小红书为何做不好自营电商

传统广告时代,品牌“以我为中心”,通过电视、广告、宣传牌等媒介投放不断向消费者介绍“我是谁”,以此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内容已经逐步取代广告等传统媒介形式,左右着消费者的决策。

过去,人们可能在地铁站的墙上、公交车的扶手牌、高速公路旁的广告牌上看到品牌名称,进而产生消费欲望。现在,人们在抖音、快手、小红书上看到短视频和图文内容,就可能想下单商品。

德勤发布的《数字媒体趋势报告》显示,53%的消费者因社交媒体内容尝试新品牌,这一比例远高于传统广告。埃森哲一份消费者决策影响的调查报告也显示,社交媒体用户测评、KOL内容对用户购买决策的影响力,也远超过传统广告。

2024年,小红书已经是一个月活超过3亿的社区,其中每个月提供购买建议的用户就有1.7亿,还有600万在种草笔记评论区“求链接”的需求。这为小红书提供了超强的“活人感”,成为最具“种草能力”的内容社区。

与抖音、快手、拼多多等直播电商拼价格、拼规模、拼交易效率的打法相比,小红书电商的核心优势是提供个人审美的生活方案。小红书擅长的是个性化、小众的交易,而不是大规模、千篇一律的交易。

小红书擅长发现并理解人的需求,在红海中找出一片新蓝海。在传统电商平台上,是厂家生产什么,消费者被动接受什么。而在小红书,可以是消费者先提出需求,厂家再根据需求制作产品。这得益于它“最有活人感的UGC社区”之称。

而且用户甚至可以直接与厂家沟通,提出反馈建议,在这种情况下,用户甚至可以成为品牌的共创者。

在小红书“独立开发听劝日记”的相关话题下,已有超过1万条“听劝式开发”的相关讨论。

那么拥有如此强种草力的小红书,为什么做不好自营电商呢?

一是‌用户行为与平台基因的错位,超80%用户习惯在小红书完成种草后转向其他平台交易,这一现象直接导致平台难以沉淀闭环消费场景。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小红书缺乏电商基础设施——既无淘宝的价格战能力、京东的物流体系,也缺少拼多多的产业带资源,商品溢价率高达行业平均1.5倍。

二是营收结构导致的战略失衡,2024年广告业务为小红书贡献了72%的营收,且保持48%的高速增长,这使得公司资源长期向营销业务倾斜。在“轻资产变现”与“重投入做电商”的抉择中,小红书选择了前者,导致供应链等电商核心能力建设滞后。

三是‌社区生态与商业化的根本矛盾‌,平台以“真诚分享”的社区调性起家,但商业化进程中,传统电商商家大规模入驻、博主广告内容泛滥,使得原生UGC内容被稀释。这种撕裂让小红书陷入两难:全面商业化会摧毁社区根基,维持调性又难以满足盈利需求,最终形成战略摇摆的困局。

 小红书放弃闭环电商了吗?

所有内容平台做电商的终点都是闭环,只有这样,才能打通从种草到转化的全链路,精准追踪广告的投放效果。同时,闭环也是某种程度上的一种威慑性策略,利于平台而限制商家。如果商家想要卖货,就必须入驻平台,从0开始搭建新团队,为平台的供应链添砖加瓦。

过去十年间,小红书已经屡次冲击电商闭环未果。2014年的自营跨境电商“福利社”、2022年的“小绿洲”都在2023、2024年相继关闭。2023年打造“买手电商”,2024升级为“生活方式电商”。每一步,小红书都想做出自己的闭环,但都没有成效。

第三方数据显示,2023年小红书自营商城的成交占比仍不足平台总GMV的5%,远低于行业预期。换句话说,平台花了巨大的流量,砸下资源做“闭环”,结果用户依然跳去其他平台下单。

2021年小红书主动切断淘宝外链,以强推自建电商闭环。2022年小红书上线《社区商业公约》,强调在平台内完成交易而不要引导到站外。2025年3月小红书发布《交易导流违规管理细则》,严厉打击站外引流,封禁在评论区发淘宝的账号。这一系列举措都是小红书为了电商闭环做出的努力,直到2025年5月,小红书发布“红猫计划”,宣布与淘宝天猫打通外链,释放破墙信号。

小红书开放外链,似乎与其构建电商闭环的目标背道而驰?

其实不然,在开放外链的同时,小红书也升级了“内链”,也就是评论区挂蓝链的功能。小红书仍在加速构建自有电商生态,不断升级站内工具。

以前蓝链只允许商家在自己的笔记下分享链接,升级后允许任何用户在任何笔记下进行评论挂链,点击就能直接跳转小红书店铺下单。数据显示,评论区蓝链日均超过6万条。

短期看来,开放外链,会为小红书带来很好的营收利润,广告收入也会水涨船高。但长期看来,外链可能进一步巩固“小红书种草、其他平台成交”的用户习惯,使得商业闭环更难构建。对于小红书而言,开放外链可以让其广告收入获得短期增长,但这也会导致小红书电商基因的进一步缺失,商家就会把重心放在其他电商平台。

与行业对比,以前抖音和快手也都曾跟淘天、京东这类电商平台达成合作。直到2020年10月,抖音直播宣布封杀外链,第三方来源的商品禁止进入直播间。快手也放弃了与电商平台的合作。自此之后,抖音和快手电商高速增长,两者分别在2022年和2023年实现GMV破万亿,成为电商行业的重要玩家。

这样看来,小红书开放外链或许是在走抖音快手的“老路”。现在,开放外链宣告小红书打造闭环电商的阶段性失败。但在小红书电商变现的长远路径上,闭环仍然是一个不得不走的必选项。否则小红书只会沦为“给他人做嫁衣”的流量池,而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电商生态。

当小红书将种草-成交的全链路数据拱手让给传统电商平台,它或许换来了一时的广告收入增长,但失去的可能是电商的入场券。当小红书被广告、外链充斥,种草笔记变成广告话术,小红书苦心经营的社区氛围正在变质,种草也会失去用户信任。

小红书或许忘了,它的3亿月活之所以值钱,是因为年轻人把这当成“生活方式指南”而不是“电商购物车”。当这个心智定位被动摇,小红书就失去了立身之本。

毕竟本质上,小红书是一个内容社区,而不是电商平台。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