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市场已到拐点,特朗普的“美丽大法案”恐成最后一根稻草!

金十数据
20 May

特朗普口中美丽大法案”的税收法案,恐将大幅增加美国的公共债务,这引发了投资者的警觉,并使人们质疑世界还能为华盛顿的“慷慨”买单多久。

上周末,美国长期借贷成本开始攀升,此前美国国会一个委员会在上周日推进了一项预算案。该法案预计将在未来十年内,通过延长减税措施,为联邦赤字增加数万亿美元。此项法案的进展是在上周五穆迪剥夺美国AAA级信用评级之后发生的。

这项法案和信用评级的下调,加剧了人们对美国公共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当前,许多投资者和分析师都表示,美国的债务和赤字已经达到令人不安的高水平。

对冲基金桥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的亿万富翁创始人达利欧Ray Dalio)表示:“这就像船正驶向礁石,而掌舵的人却在争论该往哪边转。”

他补充道:“我不在乎他们是向左还是向右转,我更关心他们能否把船拉回正轨。”

这项拟议的立法被特朗普多次称为美丽大法案”,它将延长2017年特朗普总统第一个任期内通过的全面减税政策。

该法案还将大幅削减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医疗补助(Medicaid)保险计划以及一项食品援助计划。强硬派共和党人正在推动更大规模的开支削减。

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利维特(Karoline Leavitt)在上周一表示,该法案“不会增加赤字”,这与特朗普政府其他官员的说法一致,他们认为减税将加速经济增长。

然而,无党派的“负责任联邦预算委员会”估计,这项立法将使截至2034年底的公共债务至少增加3.3万亿美元。该组织表示,这将使债务占GDP的比重从目前的100%上升到创纪录的125%。这甚至将超过现有法律下同期预计的117%的增长。

与此同时,年度赤字将从约占GDP的6.4%上升到6.9%。

公共债务的激增需要投资者提供资金,财政部将加速债券的销售。然而,有迹象表明,债券投资者将坚持要求更高的收益率来购买这些债务,从而增加借贷成本

周一,3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升至5.04%的峰值,这是自202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此前,众议院预算委员会推进了这项立法,紧随穆迪评级下调之后。

Garda Capital Partners的首席投资官蒂姆·马格努森(Tim Magnusson)表示:“我们正处于美国国债市场的拐点,为了使美国国债维持在当前水平,我们需要尽快在赤字方面听到一些好消息。如果需要,债券市场将成为纪律的执行者。”

Yardeni Research总裁爱德华·亚德尼(Edward Yardeni)重提了他在20世纪80年代创造的一个术语,用来描述市场对财政宽松政策的反弹:“债券义警已整装待发,他们准备采取行动

达利欧表示,美国需要通过削减开支、增加收入和降低实际借贷成本的某种组合,迅速将赤字削减到GDP的3%。

双线资本的投资组合经理比尔·坎贝尔(Bill Campbell)指出,他“低配”了20年期和30年期美国国债。他表示:“看起来并没有认真努力来控制债务。”

长期以来,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能够承担巨额赤字,原因在于全球对美国国债和美元的巨大需求,因为它们是事实上的全球储备资产。

在评级机构看来,这赋予了美国在公共财政方面巨大的灵活性。但最新的挑战出现在一个特殊时期:财政担忧和对特朗普关税政策的焦虑,让投资者对美元资产的敞口更加担忧

德意志银行的乔治·萨拉维洛斯(George Saravelos)表示:“关键问题是,过去两个月,市场已从结构上重新评估了其为美国双赤字提供资金的意愿。”

他表示,“购买美国资产的意愿减弱”与“美国财政程序僵化导致高赤字锁定”的结合,正是让市场“极度紧张”的原因。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