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前纽约联储主席比尔·杜德利(Bill Dudley),他现为瑞士银行瑞信非执行董事及Coinbase全球顾问委员会成员。
如果美国经济表现出人意料,与美联储的预期大相径庭,那会怎么样?如果经济增长远低于预期,或者通胀远高于预期,甚至两者兼而有之,美联储将如何应对?
在应对此类突发情况时,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中央银行,在很大程度上让公众一无所知。它本可以而且应该做得更好。
美联储每年发布四次《经济预测摘要》(SEP),政策制定机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19名成员会在其中,就未来几年乃至更长期的经济增长、失业率、通胀以及短期利率的适当路径,提出自己的预测。市场和媒体往往将这些预测的中位数,视为美联储官员对未来走向的预期指标。
前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在最近华盛顿举行的一次研究会议上,他表示美联储的工作人员——那些为FOMC成员提供分析的经济学家们——应该按季度发布货币政策报告,类似于欧洲央行、英国央行以及其他几家央行的做法。这些报告远不止鲍威尔通常提供的经济和金融发展讨论。它们提供了一致的经济预测以及替代情景——伯南克认为,这种方法“强调了前景固有的不确定性”,并提供了有关中央银行将如何应对的宝贵信息。
伯南克认为,多情景模式将赋予美联储更大的灵活性,使其在经济发展偏离中心预测时,能够更快地进行调整。例如,假设美联储在2021年就制定了应对通胀高于预期且更具持续性的预案。这种预先警告将使美联储在情况发生时更容易改变路线,而不会过度冲击市场,也不会显得背弃了《经济预测摘要》中的利率路径。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被说服。美联储前货币政策事务主管比尔·英格利希(Bill English)认为,同时发布两份预测——来自FOMC和工作人员——会造成混乱,而且公众对工作人员的替代情景关注度很低(就像公众对FOMC预测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部分的关注一样)。此外,他还指出,工作人员并不制定货币政策,因此他们的报告,不会对美联储的反应提供太多启发。他甚至引用了FOMC的一次会议,我(即杜德利)在会上曾指出,市场更关注政策制定者的观点,而不是工作人员的观点。
在这一点上,我支持伯南克。美联储的做法远不及其他中央银行。它过于关注FOMC的中位数预测,因此,这并非传达美联储预期和意图的最佳方式。甚至无法从19份关于经济和利率应如何发展的独立预测中,辨别出FOMC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这很重要,因为如果金融市场能够预测美联储将采取什么行动,它们就会更快地进行调整,从而使货币政策更加有效。
那些资源远不如美联储的中央银行,也能够发布货币政策报告,而这些报告受到市场参与者的高度重视。根据我的经验,美联储工作人员的预测具有重要影响力,极大地影响着FOMC成员的预测。
当然,我们都同意,最理想的情况是FOMC成员能够达成共识预测并提供替代情景。问题是,考虑到FOMC参与者众多且分布地域广泛,这样的过程似乎不切实际——而且几乎必然会将决策权集中在华盛顿,这会降低许多地区联储主席的积极性。这也是伯南克在2012年尝试制定货币政策报告却未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尽管如此,次优方案也比现状更好。我预计鲍威尔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提议发布包含工作人员预测的情景。考虑到其固有的复杂性,它可能无法在鲍威尔先生于2026年5月任期结束前实现,但这并非拖延的理由。美联储已经落后于其他同行了,我们应该尽快行动起来。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