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当被问及“如果日本央行加息是否会卖出日本股票”时,巴菲特干脆利落地回应:“我们打算持有五大商社 50 到 60 年。”这不是一句场面话,而是他对这笔投资极为坚定的长期信仰。今天就来聊聊
巴菲特为何如此看好日本商社?巴菲特投资日本的核心逻辑
普通投资者适不适合“抄作业”?
如果想投日本,普通人该怎么布局?
巴菲特投资日本五大商社的深层逻辑
伯克希尔对日本五大商社(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伊藤忠商事、丸红、住友商事)的投资始于2019年,截至2024年底,伯克希尔宣布已将这五家公司的持股比例由8%提升至最高9%以上,总投资额已达235亿美元。而在巴菲特投资日本五大商社的深层逻辑如下:
首先,从估值角度来看,2019年投资时点,五大商社的平均市净率低于1倍,股息率超过4%,这意味着市场对这些企业的定价甚至低于其净资产价值,而它们却能持续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回报。这种极端低估源于市场对“商社模式”的误解——投资者往往将这些业务遍及全球、深度嵌入产业链的综合性巨头简单归类为低增长的传统贸易公司,而忽视了它们在经济体系中的核心枢纽作用。
其次,这些商社的商业模式与伯克希尔·哈撒韦高度契合。它们不仅是贸易公司,更是具备全产业链控制力的投资控股平台。业务横跨能源、金属、食品、消费、基建等多个领域,垄断了日本全国近99%的大型生产企业和贸易公司,并通过财团化运营(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的协同)形成竞争壁垒。此外,它们大多拥有百年以上的经营历史,在日本经济中占据垄断性地位,掌控着全球关键资源供应链,这种护城河使得其盈利能力具备长期稳定性。
五大商社不仅自由现金流充沛(贸易现金流与投资收益双重驱动),而且长期维持稳定的股息政策(支付率30%-50%),同时财务政策极其审慎——近十年股权增发比例不到3%,避免了股东权益的稀释。这种“高股息+高自由现金流+低股权稀释”的组合,完美符合巴菲特对“股东友好型”企业的要求。
此外,日本资本市场的制度性改革为投资提供了额外催化。2023年东京证券交易所强制要求市净率低于1倍的公司提出改善计划,推动企业提升ROE和股东回报。五大商社积极响应,例如三井物产计划在2023-2026财年将ROE稳定在12%以上,伊藤忠则通过“盈利、削减、防范”三原则,将2025财年ROE目标设定为16%。这一政策红利直接加速了估值修复,目前五大商社平均市净率已回升至1倍以上。
从宏观策略角度看,巴菲特还精准利用了日本的零利率环境进行低成本资金套利。查理·芒格曾将这一投资称为“近乎零风险获取超额回报的百年机遇”,日本的利率是每年0.5%,而五大商社的股息收益率达5%,这意味着通过发行日元债券融资并投资商社股票,可轻松获取4.5%的正利差收益。同时,由于资金以日元形式融入并投资日元资产,汇率风险被天然对冲,进一步降低了投资的不确定性。
普通投资者可以抄作业吗?
巴菲特对日本五大商社的投资看似简单,实则包含诸多普通投资者难以复制的关键要素。
首先,巴菲特的投资建立在独特的机构优势之上。除了投资时点选择以及当前日本经济仍比较脆弱的因素外,伯克希尔通过发行超低息的日元债券(利率仅约0.5%)筹集资金,再投资于股息率5%左右的商社股票,轻松实现4.5%的正利差收益。这种操作的核心在于两点:一是伯克希尔作为顶级投资机构能够获得最优融资条件,二是其完善的汇率对冲机制可以完全规避日元贬值风险。然而,普通投资者既无法以接近零成本借入日元,也缺乏专业的对冲工具,这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巴菲特策略中最关键的套利空间。
其次,汇率风险成为普通投资者难以逾越的障碍。2021年至2025年间,虽然日经指数上涨45%(从27575至39945),但同期日元对美元贬值52%(美元兑日元汇率从2021年的103.25持续贬值至2025年的157.2)。这意味着以美元计价的投资者不仅没有盈利,反而可能亏损。
举个例子,假设2021年投入1万美元兑换日元投资日股,到2025年股票市值虽增长至1.45万美元等值日元,但兑换回美元后实际价值仅剩9224美元,反而亏损4.8%。这种汇率侵蚀效应在日元长期贬值趋势下尤为致命,而普通投资者既无法像伯克希尔那样完美对冲汇率风险,也很难准确预测日元走势。
再者,日本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不容忽视。当前日本面临人口老龄化、内需疲软、政府债务高企等多重挑战。虽然五大商社凭借全球化业务布局具备较强抗风险能力,但其盈利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海外市场,容易受到全球经贸环境波动的影响。特别是商社核心的能源、矿产等业务,对地缘政治风险极为敏感。伯克希尔可以通过规模优势和分散投资来化解这些风险,但普通投资者很难建立如此完善的风险对冲体系。
普通投资者如何投资日本?
对于仍希望参与日本市场的普通投资者,更现实的选择是投资以美元计价的日本ETF,或者是投资业务全球化的日本龙头企业。下面我就来为大家介绍几只常见的日本ETF,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最常见、也是最大众的选择是 $日本ETF-iShares MSCI(EWJ)$ 。这个ETF非常老牌,规模大(AUM148亿),流动性也好,买卖点差小,对普通人来说成本很低。这只ETF跟踪MSCI日本指数,基本代表了“你可以买到的日本市场整体”——丰田、索尼、三菱UFJ、东京电子,能想到的日本大公司基本都在里面。
如果你担心日元贬值(毕竟日本央行这么多年还在坚持负利率政策,汇率波动是实打实的风险),希望规避日元波动,那可以选 日本股利指数ETF-WisdomTree 。这只ETF做了汇率对冲,主要投的是出口导向的公司,比如丰田、三菱日联金融、日本烟草公司这些,不靠日本内需吃饭,靠全球市场挣钱,反而可能在日元贬的时候受益更大。
如果你想买的便宜一些,可以尝试 Franklin FTSE Japan ETF,FLJP 是一个覆盖整个日本股市的大盘ETF,成分股与EWJ 类似,基本都是你听说过的“日本代表队”,不过费率却只有EWJ 的五分之一,非常适合长期投资者用来定投或战略配置。
当然,你要直接投日本公司,其实美股也能搞定。很多日本的大公司,都在美国有ADR,挂在纽交所或者纳斯达克,买卖像正常美股一样方便,都是美元计价,不用担心汇率损失。不过ADR一般流动性没有股那么好,做交易不如ETF方便,但你如果是长期拿着,那倒也没差。
丰田汽车 日本的“股王”。逻辑很清楚:汽车全球市占第一、现金流强、在电动化转型方面比较保守,但赢在稳健。估值向来不贵,有点像“日本的巴菲特股”。你如果在组合里想放个“工业稳健派”,TM是个可以长期拿着的标的。
索尼 其实是一家被“游戏业务”低估的科技股。PS5全球卖爆,影视、音乐版权、影像传感器也都有不错的地盘。股性偏慢热,但不缺故事。你如果对游戏、内容生态感兴趣,SONY是可以长期关注的。
任天堂注意这只是在 OTC市场(场外交易),不像TM和SONY那样流动性好,但它有自己的受众。NS销量逆天、IP壁垒超强(马里奥、塞尔达、精灵宝可梦),但缺点也明显:硬件周期波动大、平台战略保守。不适合重仓,但可以当成“日式消费股+情怀”配置。
武田制药 是日本最大的制药企业,在美股市场上也算有一定关注度。收购过Shire,有国际化研发能力。分红稳定、估值不高、适合偏防御风格的投资者。但增长性偏弱,看的是稳。
三菱日联金融 日本最大银行。别小看它,和高盛、摩根大通有不少合作,在东南亚还有很多布局。2022年股价表现一度胜过摩根大通——你没看错,日本老牌银行确实翻身了一点点。不过整体来说,它属于利率敏感型资产,适合你想配点金融股、但又不想碰太多美股银行时拿来做对冲。
Nippon Telegraph & Telephone Corp. 这家你可能不太熟,其实是日本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之一。逻辑上类似AT&T或Verizon,属于高股息、低波动、偏防御的稳定类公司,适合养老型配置。
KDDI Corp. NTT的竞争对手,同样是稳健、分红好、波动低。这种公司放在组合里就是为了“别让组合太躁”。
Japan Tobacco 这家公司主打的不是成长,而是“分红”。如果你喜欢英美烟草那一挂的高股息思路,日本烟草也可以考虑,但它流动性一般,也有ESG方面的争议。
Hoya Corp. 这家是日本隐形冠军,主业是半导体光掩膜和眼科镜片。你可以把它当成“日版高端制造+医疗消费”的结合体。增长能力强,毛利率惊人,就是冷门、不好理解,但喜欢半导体设备的可以深入研究。
Tokyo Electron Ltd.全球第五大半导体设备商,日本本土的设备龙头。逻辑接近ASML、AMAT,但估值更温和。日元弱势的时候出口优势明显。可惜的是ADR冷门,流动性不太行,适合研究型选手。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