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极客公园
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剧变。
就在前几年,新势力、主流车企纷纷‘撒豆成兵’,孵化出多个子品牌,覆盖了从低端到高端,从家用到个性等细分市场。
然而,仅仅几年过去,这股潮水似乎正在退去,甚至逆转。
5 月 7 日,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已向极氪提交非约束性报价函,计划以每股 2.57 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 25.66 美元的价格,收购其全部已发行股份。目前吉利汽车已持有极氪约 65.7% 的股份,交易完成后,极氪将成为吉利汽车全资子公司,并从纽交所退市。
无独有偶,5 月 9 日下午,蔚来内部发布公告,旗下两个子品牌乐道、萤火虫多项组织部门架构迎来调整,整合进入蔚来体系,涉及乐道品牌产品研发、用户服务、车型营销等部门,以及萤火虫事业部。
为什么仅仅几年时间,中国汽车市场的‘玩法’就发生了反转?这样的变化,又表明了中国汽车市场怎样的发展方向?
01
从‘游击战’到‘大兵团作战’
如果把时间往前拨几年,2018 年至 2024 年间,中国汽车行业的主旋律还是扩张。
自 2020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 5% 的临界点以来,普及速度按下加速键。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显示,2020 年底,新能源的渗透率只有 5.4%,2021 年年底就上升到 14.8%,如今更是达到了 50% 左右,销量也从 100 万辆跃升至超过 1000 万辆。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也带来了资本市场的狂欢。
特斯拉一家的市值(截至发稿 1.1 万亿美元),超过了 10 家传统头部车企的总和;成立 10 年的蔚来,总市值一度超过千亿美元,超过了奔驰的母公司戴姆勒、宝马、福特、大众等。
看到新势力品牌的攻城拔寨,主流汽车品牌分外眼红。同时,在燃油车时代中国车企难以触及的高端市场,新能源提供了‘换道超车’的机会。于是,很多主流车企都打造出了自己的‘新势力’品牌,极氪、岚图、极狐、智己、深蓝、阿维塔等品牌应运而生。
即便是像蔚来、小鹏这样的新势力,也开始拆分或孵化子系列(如蔚来的乐道、小鹏的 MONA 系列)。
不过,就在‘扩张’主流风行几年后,车企的发展策略又向‘紧缩’发展,同样也是来自市场的需求。
明面上,是政策导向推动重组。国务院国资委在 2025 年明确提出,对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目标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汽车集团。最新的案例是,2025 年 2 月,有消息称,东风集团和长安汽车,以及中国兵器装备集团(长安汽车间接控股股东)旗下其他汽车业务将重组,合并成一个全新汽车集团。
在明面之下,是新能源市场已经从‘蓝海’变成‘血海’:除了特斯拉和新势力,自主品牌、合资品牌、跨界科技品牌各路玩家悉数登场;同时,技术路线和产品形态多元,燃油车、纯电、增程、混动的份额之争仍在进行中,产品覆盖轿车、SUV、MPV 等多个细分领域;竞争也从技术比拼、品类创新,延伸到激烈的价格战,甚至是各种鱼龙混杂的营销战……
同时,多品牌的劣势开始显现。很多子品牌在供应链、研发,甚至市场定位上存在重叠。在战略决战阶段,效率就是生命。将分散的资源集中到核心品牌和优势技术上,是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据了解,极氪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后,在技术层面,极氪将与吉利共享技术体系。同时,吉利在杭州、宁波等地拥有年产能超 120 万辆的新能源工厂,整合后极氪可优先利用吉利的产能,预计 2025 年极氪产能将提升至 70 万辆,资本开支可减少 50 亿元。
02
‘幸存者’画像
放眼全球汽车工业史,类似的整合与洗牌并非首次出现。历史上,美国曾有超过 1000 家车企,经过多轮的市场洗礼和产业整合,最终只剩下福特、通用、克莱斯勒(现为 Stellantis 一部分)、特斯拉等少数车企。
中国汽车市场,也正在走类似的路。
那谁能活下来并成为最终的赢家?具备以下‘画像’的企业,更可能穿越周期:
年销超 100 万辆是基础。
在汽车行业,规模效应至关重要。年销达到 50 万辆通常被认为是盈利的基础门槛,而要参与全球化竞争,年销量突破 100 万辆几乎是必要条件。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朱西产甚至更悲观,认为 3 年内(蔚小理)一家都剩不下,最后能够独立存在的概率等于 0。
‘年产量干不到 200 万辆的,我估计都活不下去,体量太小,研发费用过高。需要用各种方式去合作合资。因为研发投入小了,技术进步就停止了,这么高的研发投入这么小的产量,你就(只能)等死’。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从‘游击战’转向‘大兵团作战’,也意味着不会再有‘银子弹’或者‘一招鲜’,而是体系化能力和战略执行力的比拼。
在这场新战役中,首先比拼的是体系化的规模效率与成本控制。当前,价格战已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且预计将持续数年。要在白热化的价格竞争中取得优势,不能仅仅依靠规模提升议价能力,还包括研发、供应链、制造、销售的成本优化。例如,通过平台化、模块化设计,提高零部件的通用率和研发成本。
除了规模效应的比拼,汽车行业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逻辑是:以快打慢。尤其是在技术迭代飞快的当下,能否构建一个可持续进化的技术体系,高效地将技术转化为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比如,2011 年-2024 年的 14 年间,比亚迪有 13 年的研发投入超过当年净利润。其中,2024 年比亚迪在研发投入达 542 亿元,同比增长 36%。这些提前布局和超强的研发投入,让比亚迪拥有了自主可控的核心科技。这使得比亚迪能够在新能源汽车浪潮全面爆发时,最大化地抓住时代红利。
此外,在这场‘大兵团作战’中,全球化布局与本地化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24 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了 641 万辆,同比增长 23%。上汽、奇瑞、比亚迪等车企,已经成为中国车企出海的先行者。
不过,成功出海不仅是卖车,更需要在当地建立体系。整车出口、散件出口、品牌收并购及零基础投资是典型的出海模式。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汽车出海正从‘出口’向价值链‘出海’转型。
其实,丰田公司的全球化历程,给中国车企出海提供了一个经典的范本。丰田经历了从早期的整车出口,到大规模海外制造,再到最终实现技术和产业链的全球布局。支撑它完成全球布局的是,性价比和新技术。
当前,中国车企正在‘摸着丰田过河’,一方面通过极具竞争力的质价比,快速获取海外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面对海外市场纯电市场增速放缓,中国车企将插电混动和增程技术作为突破口,开辟新的出海路径。
中国汽车市场的潮水正在转向,从‘游击战’到‘大兵团作战’。在这场决定未来的决战中,胜负手是车企的综合实力和体系化能力。它不仅是技术和产品的比拼,还是组织、管理、品牌等全方位的竞争。就像打游戏到了后期,不再是靠一些小技巧就能赢,而是要靠整体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组织能力。
无法完成这个转型的企业,即便在‘游击战’时取得不错的成绩,也很难在‘大兵团作战’中存活下来。
中国汽车,此刻正站在决定未来格局的十字路口。(周永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责任编辑:凌辰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