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子星球
摆脱“活下去”困扰的小鹏,下一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实现盈利。
5月21日,小鹏汽车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务业绩,该季度总营收15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1.5%;而净亏损为6.6亿元,无论是相较2024年一季度的13.7亿元,还是2024年第四季度的13.3亿元,均实现大幅收窄。
在MONA M03和P7+两款畅销车型的拉动之下,小鹏的规模化效应正在显现。
一方面是交付量再创新高,2025年第一季度总交付量达到94008辆,同比大增330.8%,相比“突飞猛进”的2024年第四季度,依然取得2.73%的增长,这也让小鹏时隔几年后,重新回到新势力车企榜首“宝座”。
另一方面是毛利率的稳步向上,创下历史新高。该季度小鹏毛利率为15.6%,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环比提升1.2个百分点;在汽车毛利率上这一表现更加突出,该季度达到10.5%,同比增长了5个百分点。
这份财报的含金量很快在资本市场得到验证,业绩发布当晚,小鹏汽车在美股市场表现亮眼,收盘涨幅达13%。5月22日,在恒生科技指数低开的情况下,小鹏汽车港股依然逆势上涨,盘中涨幅一度超过10%。
不过我们此前曾多次提及的“低价路线”隐患,从财报中来看也有进一步凸显。尽管交付量较上个季度有所提升,但总营收和汽车销售收入不增反降,环比分别下降1.8%和2.1%。
这代表着小鹏的单车均价还在进一步下行。从近几个月的销量来看,小鹏市场售价最低的产品MONA M03,依然是绝对主力,占比超过50%。
何小鹏在当晚的业绩会议上表示,有信心在第四季度实现盈利。即便小鹏顺利完成了这一预期目标,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接下来的不短时间内,小鹏大概率只能挣到“辛苦钱”。
为什么盈利这么艰难?
在过去几年,低端和高端芯片占据绝大部分出货量份额。折射到新能源车市场,对应着车企的“两极分化”——高端车型追求智驾体验和算力,芯片选择以高端为主;而低端车型更注重智驾功能“有没有”,而非“好不好用”,芯片往往是怎么便宜怎么来。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小鹏过去几年“尴尬”处境的一大原因。作为创立之初就一直坚持“技术路线”的车企,尽管小鹏在智驾上实力有目共睹,但这一能力以及研发上的巨额投入,却并未如同鸿蒙智行和理想、蔚来一样,转化为高端领域的强大溢价力和号召力。
而在低端领域,受限于“高不成、低不就”的性价比,小鹏的智驾优势也没有能够转化为实打实的销量成绩。在智驾领域,过去常被视作末尾梯队的零跑,反倒是借助精准的产品定位和极致性价比,长期稳居新势力销量头部梯队。
当然,这与小鹏智驾坚持不收费也有一定关系。相比友商们高达数万的智驾买断价格,或者是数百元的月度订阅费用,小鹏的确称得上“相当良心”。
好在小鹏及时“觉悟”,在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后,连续推出低价车型,凭借智驾的“降维打击”和不错的品牌力,逐步站稳了脚跟。
但正如同前文所说,小鹏距离盈亏平衡尚有一段距离,即便实现盈利,也很难如同赛力斯一样实现利润的“飞跃”。
这可以看作是此前小鹏智驾“尴尬处境”的一个延续:相较“向下”的对手,小鹏的成本管理能力不足;相较“向上”的对手,小鹏的单车均价过低,难以带来利润的增长。这一点,通过和零跑、理想的业绩对比,不难得到验证。
今年一季度,零跑交付量87552辆,和小鹏相当接近,而营收为100.2亿元,不足小鹏的三分之二,而11.4万元的单车均价、14.9%的毛利率也同样低于小鹏。但零跑该季度的亏损额仅为1.3亿元,去年第四季度更是实现了首次单季盈利。
这主要得益于零跑同时“兼任”主机厂和Tier1所带来的优秀成本控制能力。从2025年第一季度的各项成本支出对比来看,零跑的销售成本、研发开支、销售和行政开支分别为85.3亿元、8亿元、9.9亿元,远低于小鹏的133.5亿元、19.8亿元、19.5亿元。
由于理想第一季度财报尚未发布,我们选取理想去年一季度财报,与小鹏今年一季度财报来进行对比。该时间段理想交付量为80400辆,与小鹏较为接近,销售成本、研发费用、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运营费用分别为203亿元、30亿元、30亿元、59亿元,从成本端支出来看,远高于小鹏。
但理想在该季度实现了13亿元的Non-GAAP净利润,主要来自于较高的单车均价,该季度理想的单车均价约为31.8万元。
综合来看,小鹏盈利艰难的原因,一是成本端“大手大脚”,二是较低的单车均价成为最大拖累。从数据来看,小鹏的单车均价持续下滑迹象明显,而下跌最严重的去年第三季度,正是MONA M03大量交付的时候。
尽管朝着“优等生”稳步迈进的小鹏,已经在各项基本功上实现了不小进步,但从目前小鹏的情况看,这一“尴尬”现状还将持续较长时间。
做小米和比亚迪对手的“代价”
不管是去年的MONA M03和P7+,还是今年以来的各种改款车型,小鹏均突出了一个“增配降价”。目前小鹏在中高端领域,仅剩下X9一款“独苗”,但其月均一千多台的销量,很难说能为小鹏带来多少营收和利润的贡献。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小鹏正在被迫放弃高端市场,转而攻向下沉领域。这无可厚非,毕竟在当下的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中,活下去永远是第一要务。
当下的小鹏,更像是在复制比亚迪和曾经的小米手机路线。
首先是在汽车市场,小鹏和小米几乎是完全“易位”。小米汽车强调性能,希望主攻高端路线,而小鹏则先于小米一步,卡位“年轻化”、“性价比”身位,尤其是MONA M03,俨然已经成为了当下“年轻人第一辆车”的最佳人选。
而小鹏所处价格段,不可避免将受到比亚迪的剧烈冲击。如果说在去年,小鹏还能凭借智驾优势占据一席之地,那么在年初比亚迪天神之眼的“智驾平权”冲击下,这一优势正在慢慢被磨灭。在比亚迪强大的成本压缩能力下,一切友商的“性价比”都难有长期抵挡能力。
为应对比亚迪的智驾攻势,小鹏更多转向了防守。5月底,MONA M03 MAX版本即将上市,这是图灵AI辅助驾驶首次下放到15万级产品。这可以看作是小鹏“挖深壕沟、加固城墙”的一次举措。
小鹏的低价路线,无疑是一种“用未来换现在”的举措。性价比路线走得越久越顺,也代表着在高端领域的“向上突破”难度会越来越大。比亚迪、吉利、奇瑞等以性价比立身的传统车企,如今均面临在高端领域屡败屡战的困境。
小鹏并非没有针对性进行应对,包括X9发布会选择在香港举办,以及计划在三季度推出30万级别的全新一代P7等。小鹏依然没有放弃“用科技能力进攻中高端市场”的初心,但今时不同往日,一是各个价格段,尤其是30万+市场的强力对手众多;二是小鹏的品牌力在低价车型影响下有所减弱,结果如何,还得用时间来证明。
底牌虽多,需要“种子选手”
得益于较早的布局和扎实的技术能力,“四面出击”的小鹏,撒下的“种子”并不少,相较一众对手,小鹏还有增程、海外、机器人、飞行汽车等诸多底牌和后手未出。
问题在于,底牌数量很多,但短期来看还缺乏“能打”的选手——要么变数较大,要么周期太长。
汽车主业务方面,增程或许是小鹏的下一条“增长曲线”。从3月的新品发布会来看,小鹏对增程产品寄予厚望,这在意料之中,毕竟这块市场太让人眼红了。
凭借技术能力,以及站在“前辈”肩上,小鹏无疑将在增程道路上避开不少弯路,例如针对用户洞察所作出的“小油箱大电池”改进,小鹏在增程赛道中分到一杯羹应该不是难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增程赛道已成为深度“红海”,除理想、问界、零跑、深蓝、阿维塔等新势力外,比亚迪、吉利、奇瑞等车企也纷纷开始涉足增程。
这条赛道此后的“内卷”惨烈程度,或将远超行业想象。以一己之力实现增程“从0到1”的理想,亦开始逐步将重心转向纯电,即是最好例证。
今年,小鹏汽车海外成绩亮眼,以7615辆的出口量登顶新势力出海榜首,海外销量同比大增370%,同时新增超过40家海外门店。
但从销量占比来看,海外贡献极其有限,想要真正将海外打造成“第二曲线”,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补足基建。此外受多变的国际局势影响,出海之路对于车企来说还是个重大变数,难以稳定担起重任。
至于机器人和飞行汽车,尽管这两者均是颇具想象力的万亿赛道,但毫无疑问,真正的商业化规模落地时间还早。对于小鹏来说,这两个业务均在“婴幼儿”阶段,更多可看作车企决赛圈之后的全新胜负手,但在三五年甚至十年内,还不能成为“养家糊口”的主力军。
综合来看,小鹏早已走出“深水区”,但局势还难言乐观,“挣辛苦钱”将是其未来经营的常态。不过或许这对于小鹏来说已经足够,毕竟有技术,布局也足够多,只要成功撑过决赛圈,小鹏还将迎来新的蜕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