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英伟达、追觅科技!和林微纳一季度归母净利暴增近6倍,业绩狂飙能否持续

时代投研
27 May

作者|孙华秋

编辑|韩迅

【导语】

当全球科技圈围绕AI算力“军备竞赛”激战正酣时,半导体测试产业链的一匹黑马正悄然突围。

4月30日,专注于芯片测试探针的科创板企业和林微纳(688661.SH)发布一季报。财报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其营收同比大增115.95%,归母净利润同比暴增589.99%。

和林微纳的业绩飙升背后是其在高端芯片测试探针领域的深度布局。据悉,和林微纳的核心客户名单星光熠熠,英伟达、AMD、英飞凌博通等国际科技巨头均在列。

5月23日,就产品拓客、费用管控、关税政策影响等问题,时代商业研究院向和林微纳发函并致电询问。但截至发稿,对方仍未回复相关问题。

【摘要】

1.业绩迎来大反转。上市后,和林微纳连续两年陷入业绩增长困境。不过,2024年,其业绩迎来转机,营业收入同比飙升99.13%至5.69亿元,创下历史新高。2025年第一季度,其营业收入同比大增115.95%,规模逼近2023年全年营收总和,归母净利润同比暴增589.99%,并扭亏为盈。

2.多元化布局拓展增长边界。在AI芯片测试领域,和林微纳凭借芯片测试探针及Socket(测试插座)产品优势,深度绑定AI算力巨头英伟达,直接受益于全球AI芯片测试需求爆发;在扫地机器人核心传动领域,该公司与行业龙头企业也达成深度合作关系。

3.关注技术商业化进程和关税政策影响。建议投资者重点跟踪和林微纳的芯片测试探针销量增长变化、车规级MEMS产品认证进展及机器人传动产品订单落地情况。

【正文】

上市次年业绩滑铁卢,去年营收近乎翻番破纪录

2021年3月,深耕半导体细分赛道的和林微纳成功登陆科创板,并一度成为资本市场备受瞩目的“明星”。

然而,自上市次年起,和林微纳连续两年陷入业绩增长困境。2022年,和林微纳的营业收入为2.88亿元,同比下滑22.06%;归母净利润骤降至3812.98万元,同比下滑63.11%;2023年,其营收进一步降至2.86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由盈转亏至-2093.91万元,迎来上市首亏。

由于业绩滑坡明显,和林微纳在二级市场上也遭投资者用脚投票,其股价从上市初期99.09元/股的高点一路震荡下行,2023年底最低跌至17.25元/股,累计跌幅最高达82.59%。

和林微纳业绩滑铁卢的背后,既受消费电子周期下行引发芯片探针需求萎缩的影响,也反映出其在高端产品放量前面临的阶段性阵痛。当时资本市场的担忧集中于:在全球市场长期被外资企业垄断的行业格局下,和林微纳能否突破技术壁垒,在高附加值的芯片测试领域打开市场突破口?

转折点出现在AI算力爆发的2024年。随着英伟达新一代算力芯片进入密集测试周期,和林微纳核心产品——用于芯片性能验证的探针与Socket需求呈井喷式增长。

年报显示,2024年,和林微纳的营业收入同比飙升99.13%至5.69亿元,首次突破5亿元大关,一举收复前两年的业绩“失地”。

和林微纳在年报中表示,2024年,受益于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需求,叠加本土半导体国产化需求日益增多的积极影响,公司在芯片测试探针领域的主要客户出货量显著提升。同时,公司AI芯片测试探针和Socket继续放量,实现了营收、利润端的共振。

年报显示,2024年,和林微纳的芯片测试探针为毛利率最高的产品,产量较2023年增长96.23%,销量较2023年增长75.24%。

进入2025年,和林微纳的业绩表现更是“踩下油门”,第一季度,其营业收入高达2.09亿元,同比大增115.95%,规模逼近2023年全年营收总和(2.86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暴增589.99%至2654.74万元,扭亏为盈。

据一季报,和林微纳的营收及利润大幅上升,主要受益于高毛利产品销售占比的提升,以及销售规模扩大带来的成本优势。

Wind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和林微纳的毛利率从2024年的18.29%跃升至31.31%,上升了13.02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改善态势明显。

英伟达和追觅科技站台,多元化布局打开增量空间

随着全球AI芯片进入密集测试周期,和林微纳的芯片探针和Socket作为芯片测试环节的“硬通货”,能否在AI芯片巨头的供应链中持续获取红利,并实现业绩稳定高增长?这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年报显示,2024年,和林微纳的境外销售收入为1.76亿元,同比增长157.87%,外销收入占比升至30.86%。其中,英伟达位列和林微纳的第三大客户,贡献销售收入4477.35万元,占同期营收的比例达8%。

鉴于境外收入占比的显著提升及半导体核心客户结构特征,市场对中美关税政策可能对和林微纳业绩造成冲击的关注度持续升温。

对此,和林微纳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公司来自美国本土的销售收入较低,其中,2024年美国本土收入占比为7%左右,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本土收入占比为3%左右,公司部分重要美国主体客户的销售发货终端均处于非美国本土,现阶段公司正谨慎评估相关关税事宜,并制定对应措施。

在国际化战略上,和林微纳陆续在美国、日本、瑞士、新加坡、菲律宾等地布局建设营销、研发或制造基地,形成覆盖全球主要市场的业务网络,为海外业务拓展及前沿技术研发提供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和林微纳的业务版图并未局限于AI芯片领域。在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医疗设备等细分领域,和林微纳已完成前瞻性战略布局。

随着智能化进程加速与万物互联生态的深化,MEMS(微机电系统)行业正迎来应用场景的爆发式拓展。在工业控制、智慧交通、医疗诊断、机器人等复杂场景中,多传感器融合与协同应用成为核心趋势,驱动行业向微型化、高集成化方向深度演进。

目前,和林微纳在巩固MEMS精微屏蔽罩及半导体测试探针传统优势的同时,已针对半导体基板测试线针、前道晶圆测试探针卡、后道测试界面连接系统方案,以及机器人微型精密传动系统和手机光学零组件等前沿领域完成技术储备与产能布局,相关产品已实现小批量试产或批量交货,为切入“AI+制造”“AI+终端”等增量市场构建了产品矩阵优势。

在微机电(MEMS)精微电子零组件领域,和林微纳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成功进入国际先进MEMS厂商的供应链体系。2024年,和林微纳的车规级2D MEMS探针卡完成三温测试验收,高针数MEMS探针卡通过高低温、载流和寿命等指标验证,并获得国内头部芯片企业认可。

在微型传动领域,和林微纳专注于清洁机器人传动系统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效、智能的清洁传动解决方案。2024年,知名扫地机器人企业追觅创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简称“追觅科技”)以1.44亿元采购额稳居和林微纳的第一大客户,双方在扫地机器人高精度传动技术上的合作持续深化。

核心观点:关注技术商业化进程和关税政策影响

从短期业绩驱动看,英伟达AI芯片规模化出货及追觅扫地机器人终端需求提升,持续拉动和林微纳芯片测试探针、微型传动组件等核心产品销量增长;从中长期维度看,和林微纳在芯片测试探针国产化、车规级MEMS产品技术突破及机器人传动系统商业化落地等方向的布局,正逐步打开增量市场空间。

需注意的是,当前和林微纳的境外收入占比超30%,若欧美对中国半导体设备关税政策进一步收紧,可能对其芯片测试探针及微型传动产品出口产生潜在影响。若相关政策风险可控,随着AI算力需求持续爆发及先进封装技术迭代,该公司有望在产业链国产化趋势中实现估值修复;反之,则需警惕关税冲击导致业绩不及预期的风险,以及由此引发的股价回调压力。建议投资者重点跟踪和林微纳的芯片测试探针销量增长变化、车规级MEMS产品认证进展及机器人传动产品订单落地情况。

(全文2839字)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供时代商业研究院客户使用。本公司不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的信息编制,但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报告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本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所述证券的买卖出价或征价。该等观点、建议并未考虑到个别投资者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公司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的范围内,与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不存在法律禁止的利害关系。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之提供或者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时代商业研究院”,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公司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