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波三折”来形容重塑能源(02570)上市以来的股价表现最为贴切不过。
于2024年12月6日成功在香港上市后,重塑能源股价在横盘半个月后便开始趋势性上涨,4个月的时间内,其股价最高涨至316.2港元每股,这较147港元的发行价累涨115.1%,实现了股价的翻倍式上涨。
但在随后的仅仅13个交易日内,重塑能源股价便从316.2港元跌至最低点的118港元,跌幅高达62.68%,这较公司发行价亦下跌近20%,高位后的调整可谓是相当猛烈,直接砸穿了发行价。
而在触及118港元的历史低位之后,重塑能源股价于当日再次开启趋势性上涨,不到2个月的时间最高涨至267.4港元,最大涨幅高达115.19%。
而在自5月26日以来的四个交易日,重塑能源股价累跌超近20%,直接跌破10日均线趋势。不过,重塑能源股价需面对的挑战可不止于此,智通财经APP观察到,重塑能源在IPO时引进的基石投资者所持有的股份将于6月6日迎来解禁,这或将让其近期股价表现承压。若基石解禁后选择兑现盈利,或将对重塑能源的股价造成更为明显的影响。
实际流通筹码仅约3%
重塑能源股价的“大起大落”其实与大盘的起伏高度重合,将重塑能源股价与恒生指数对比便能发现,二者几乎是同样的趋势,只不过重塑能源的波动远大于指数。之所以如此,或许与公司在IPO中采用“丐版发行”后导致流通中的筹码较少有直接关系,过少的筹码不利于公司真实价值的展现。
据重塑能源的IPO配发结果公告显示,其在IPO中发售约482.79万股,而公司上市后的总股份数量约为8613.93万股(超额配售权未获行使前),这就意味着发售股份数量仅占总股份的5.6%。
事实上,重塑能源上市后其真实可流通筹码的比例比5.6%还要低,这是因为基石投资者的引入亦锁定了部分筹码。据重塑能源的配发结果公告显示,由于香港公开发售项下仅超额认购1.55倍,因此在约482.79万股股份的发售中,香港公开发售的占比仅约10%,国际配售占比约为90%。
且在国际配售中,重塑能源引入了九江经开区鼎创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九江鼎创”)为其基石投资者,九江鼎创认购了重塑能源约218.13万股的股份,占发售股份的比例高达45.18%,占公司上市后已发行股份总量的2.53%(超额配授权未行使之前)。
这就意味着,在基石投资者的股份未解除限售之前,重塑能源在市场中实际流通的股份仅有约3%,如此之低的流动筹码,股价“过山车”式的大幅波动也就不难理解。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重塑能源当前仅有约3%的流通筹码,若基石解禁后选择抛售,那么基石手中这仅仅2.53%的筹码将会对重塑能源的股价造成明显压力。
不过,据招股书显示,九江鼎创主要从事私募股权投资,而九江鼎汇泓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汇泓盈”)作为其执行事务合伙人,负责九江鼎创的日常运营及投资决策,而鼎汇泓盈则最终由九江市国资委所控制。由此可见,九江鼎创是九江市国资委重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主导产业的平台,所投标的一般为长期投资,因此九江鼎创在解除限售后直接抛售重塑能源股份的概率相对较小。
多重压力加身,持续亏损仍将是常态
虽然流通股稀缺能减少市场抛压,让股价在一定时间内维持高位,但随着限售股的解禁,长期维度上流通股逐渐增多将成为必然,那么决定公司股价的核心便在于基本面这个关键因素了。
作为氢燃料电池头部企业,重塑能源的主营业务包括氢燃料电池系统、零部件及氢能装备以及相关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提供氢燃料电池工程开发服务,并提供售后服务及氢能源整车销售的其他业务。
其中,氢燃料电池系统和零部件是重塑能源的主要收入来源,2024年,该两大业务占重塑能源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0.95%、36.31%,合计占比接近90%。
从业绩来看,2021至2023年,重塑能源实现了稳健成长,其收入分别为5.24亿、6.05亿、8.95亿元,年复合增速为30.77%,且期内对应的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6.23亿、-5.19亿、-4.71亿元,呈现出了收入端稳健成长、利润端亏损稳步收窄的趋势。
但在2024年,这一趋势“嘎然而止”。据重塑能源的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报告期内的收入约为6.49亿元,同比降低约27.5%,这主要是因为公司的部分客户需求及订单有所波动,这导致氢燃料电池系统及零部件收入同比有所下降。
而2024年重塑能源的经调整净亏损为4.17亿元,同比继续缩窄约11.5%。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经调整净亏损的缩窄主要是因为公司收入规模大幅下降后,三费开支出现了明显的降低所致,扣除股份支付费用后,2024年三费开支同比减少了22.93%,因此带动经调整净亏损进一步收窄,但这并不是良性的,而是以收入规模的缩减换来的。
重塑能源2024年收入的明显下滑与行业发展的低迷亦有直接关系。当前氢能行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过程中,政府补贴力度收缩,而商业化场景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这导致订单可持续性不足,需求端自然疲软,2024年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上险量同比下降0.9%至7171辆,12月单月销量同比暴跌68.8%。在市场需求不足后,行业价格战也有加剧趋势,企业为争夺有限订单被迫降价,进一步压缩收入空间。多重压力叠加无疑给氢能源行业的玩家带来了新的挑战,但这也并非仅是重塑能源的问题,而是整个产业中的所有企业都需直面的难题。
不过,与其他企业相比,重塑能源的压力或许会更大,因为高度依赖头部客户是其长期以来均存在的短板。数据显示,2021至2023年,重塑能源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75%、71.7%、69.3%,持续居高不下。
正是因为客户集中度过高,但行业需求低迷时,重塑能源收入规模受影响的程度也就会越大。至2024年时,重塑能源来自前三大客户的收入占比仍高达50.2%,其中对最大客户的销售额占22.4%,客户集中度高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在多重压力之下,重塑能源为应对挑战已积极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其一是加速拓展海外市场,公司围绕欧洲、北美洲及东南亚市场持续拓展客户,2024年时,公司来自海外市场的收入为5840万元,同比大增约151.7%。
其二,重塑能源加速布局多元化场景,公司加快了在离网超充、电站等多元领域的商业化应用,2024年来自非车用场景的氢燃料电池系统的销售额为5410万元,同比增长约132.6%。
目前而言,无论是从行业层面亦或是重塑能源自身的经营层面来看,并未出现明显的转折点,持续的亏损或许仍将是氢能行业中的大部分企业仍将面对的现实困境。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