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2024年6月,“2万辆”刚刚成为头部造车新势力们的月销量新门槛,理想汽车(02015)以4.78万月销量的绝对优势稳居冠军宝座。然而,一年时间不到,新势力阵营经历数轮“厮杀”,如今的头部较量门槛,直接拉升至月销“4万”辆,理想也被拉下“神坛”。
根据各大新势力公布的最新数据,极氪、零跑(09863)、鸿蒙智行以及理想汽车5月销量均超过4万辆,其中零跑与理想为单品牌销量。按照单品牌销量排行计算,零跑已经连续三个月稳居造车新势力交付榜首,而理想在5月发布了焕新版车型后,也并未夺回冠军宝座,且与零跑的销量成绩仍有不小差距。
极氪销量包括极氪与领克两大品牌,鸿蒙智行则涵纳“四界”。在品牌合力下,新的计量规则也开始生效,随着月销量门槛拉至4万辆,未来或许更多的车企会选择多品牌“合并”。当然,成功并非易事,例如蔚来(09866)目前销量包含了蔚来、乐道以及萤火虫三个品牌,但从销量来看,多品牌并未给蔚来带来明显的销量增量,反而容易资源分散,这也是蔚来2025年上半年整合上述品牌的内在动因。
4万辆分水岭下,月销三万辆的仅有小鹏汽车(09868)一家,之后为2.8万辆的小米(01810)汽车。不过,由于小米汽车具体数字不详,难以判断销售环比增减情况。另外月销同为两万辆级别的还有埃安、深蓝以及蔚来,但除了深蓝环比增长26.73%之外,埃安与蔚来环比均出现下滑。
在传统车企转型慢半拍的基础上,造车新势力都在拼命抓住这一时间差,“疯狂内卷”抢夺市场份额。新势力们从将目标瞄准特斯拉(TSL)、BBA(奔驰宝马奥迪),再到率先突围成功的理想,销量一路上涨的同时也在不断变换打法,从而导致“内卷”也在升级。
从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特斯拉、BBA,还是理想汽车,战斗力都在被削弱、市场被蚕食,而战况却愈发胶着。愈发激烈的局势下,几乎每一个策略,都对车企月销成绩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理想平替”超越理想
2025年新势力格局最大的看点之一,就是有着“理想平替”之称的零跑汽车反超理想。理想汽车一二月被小鹏汽车反超后,三四月又因为零跑逆袭降到新势力月销排行榜第三名,5月销量回暖明显,但仍然冲顶失败,落后零跑。
数据显示,5月,零跑汽车交付4.51万辆,同比增长148%,连续三个月稳居造车新势力交付榜(单品牌)第一。销量跃升背后,是零跑B系列车型以及2026款零跑C10的有力补充。以9.98万元起售价切入市场的零跑B10,在4月10日上市后半月即实现万辆交付,而5月15日上市的2026款零跑C10再次将热度延续。其以“技术平权”为理念,将800V高压平台、激光雷达端到端辅助驾驶等高端配置进一步堆到了10万元级车型上,引发市场关注。
相比之下,5月8日理想推出的L系列焕新版,在新老款衔接上却闹出了不小风波。另外,由于L6焕新版订单不及预期,理想还于5月下旬调整了全年目标销量,其中,L系列车型的目标产量从56万—65万辆下调至52万辆,纯电产品的目标产量从5万辆上调至12万辆。5月,理想汽车交付新车40856台,同比增长16.7%。
不可否认的是,理想依然对L系列产品寄予厚望,但从今年理想的种种动作也可以看出,理想的战略重心正在偏离增程这一基本盘,转向押注纯电和AI。
尽管理想在财报电话会上预期,公司月交付量将很快重返5万辆水平,但相比零跑、鸿蒙智行以及小鹏的高速增长,理想放缓的增速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而出现战略摇摆的理想,能否稳住基本盘,也成为了潜在的隐患。
理想预期中的增长“拐点”没有到来,迎来的反而是众多竞争对手的增长“拐点”。L8和L9面临问界M8、M9的持续挤压的同时,领克900、腾势N9等新对手也在开始发力;L6和L7的性价比,也在零跑、深蓝的冲击下逐步变得褪色。
5月,鸿蒙智行全系交付量约为4.45万辆,其中问界M9交付15481辆,蝉联50万元级销冠;问界M8交付12116辆,单周峰值破5000辆。这是个不容小觑怕的数字,意味着鸿蒙智行在高端SUV市场已经有了不小的话语权。毕竟巅峰时期的宝马X5、奔驰GLE等车型,月销也仅万辆左右,而鸿蒙智行似乎还有潜力。
紧随“4万辆”俱乐部的小鹏汽车,5月交付新车33525辆,同比增长230%,是新势力中涨幅最大的车企,已连续7个月交付量突破3万辆。但需要注意的是,小鹏的环比增长开始乏力。2025年以来,小鹏2月环比微涨0.34%、3月、4月环比分别涨9.04%和5.54%,5月则下降至4.34%。
也因此,5月28日上市的小鹏MONA M03 Max,将是接下来小鹏能否保持市场高增长的关键车型。这款将高阶智驾下沉至13万元以内车型的市场销量,被小鹏汽车寄予重望。而据统计,该车上市仅1小时,大定就突破12566辆,超过2024年上市同期。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5月21日的小鹏汽车2025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表示,相信小鹏汽车强劲的增长势能会在2025年持续,其中,2025年第二季度小鹏汽车将完成五个车型年款升级或增加配置,三季度将有两款全新的重磅车型开始交付放量。
争议声中前行
2025年以来,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品牌增势也愈发强劲。吉利(00175)旗下的极氪科技集团5月交付量46538辆,同比增长15.2%。其中,极氪品牌交付量为18908辆,领克品牌交付量为27630辆。长安(000625)旗下的深蓝汽车5月全系交付25521辆,同比增长78%;同为长安旗下的阿维塔5月销量12767辆,同比增长179%;东风(00489)旗下的岚图汽车5月销量10022辆,同比增长122%。
极氪的止跌回升,或与5月4日宣布的紧急人事任命有着直接关系。彼时,极氪宣布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领克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分管极氪品牌国内营销服整体工作,直接管理品牌营销中心、用户增长中心、用户交付中心;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林金文直接管理用户服务中心、用户网络中心、用户数字化、运营与流程,协助林杰管理极氪品牌国内营销服,向林杰汇报。在“一个吉利”的战略整合下,极氪似乎也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不过,在高速增长下,2025年陷入舆论争议的品牌也不少。
相比其他新能源品牌,深蓝知名度似乎并不高,但依托长安汽车的技术优势和低价策略,深蓝在市场上的存在感其实并不低。 2024年,深蓝累计销售24万余辆,稳居“中等生”行列。2025年5月22日,深蓝大型SUV S09正式上市交付,大定订单累计突破了21168辆。
然而在上升期的一片向好中,深蓝S09的霸屏广告出现在了深蓝48万老车主的中控屏中。此举直接引发车主集体声讨,深蓝汽车与深蓝汽车CEO紧急致歉,但由于此前老车主们就对频繁降价和权益侵犯表示不满,因此道歉并未能迅速平息深蓝老车主们的怒火。
与此同时,小米汽车近期也争议频频。继“智驾”事故后,小米汽车“锁马力”“挖孔机盖”风波相继爆出,小米也多次公开致歉。不过,在质疑声中小米汽车交付量基本稳定,5月交付量超过2.8万辆。小米汽车表示,正在为小米YU7大规模量产做准备。
除此之外,小米创始人雷军在近日小米投资者大会上披露,小米的汽车业务亏损正在逐步收窄,预计将在2025年第三到第四季度实现盈利。
因巨额亏损一直处于争议中心的蔚来,5月交付新车2.32万辆,同比增长13.1%。其中,蔚来品牌交付新车1.33万辆;乐道品牌交付新车6281辆;firefly萤火虫品牌在其首个完整交付月交付新车3680辆。
据媒体报道,蔚来一季度财务表现高度承压,近期在全公司各个业务板块进行“基本经营单元CBU”组织变革,加速识别过程冗余,评估可以精简的成本和可以融合的组织。此前,蔚来还开启对旗下三个品牌进行了多次组织架构和渠道层面的调整。
这与2024年蔚来汽车大刀阔斧发展子品牌乐道的策略背驰而行。2024年四季度,蔚来的销售及管理费用达到48.8亿元,同比增长22.8%,支出的主要方向正是大力推广乐道品牌。然而,2025年一季度,乐道一线销售人员已经减少40%,且品牌从独立运营变为将深度整合至蔚来主品牌体系。
策略的颠覆调整意味着此前投资成为了试错成本。对于亏损不断拉大的蔚来而言,试错空间几近于无。或许是为了安抚投资人,也为了给市场释放积极信号,蔚来给出了2025年四季度将实现盈利的目标。但现实情况是,蔚来的经营现状与产品反应距离盈利尚有距离。也因此,“紧衣缩食”、砍掉不必要开支成为了蔚来冲刺盈利的手段之一。
6月3日蔚来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蔚来一季度营收120.3亿元,同比增长超21%;净亏损67.5亿元,较2024年同期净亏损51.85亿元同比扩大30.19%;调整后净亏损62.8亿元,同比增长28.1%。
蔚来董事长、CEO李斌在6月3日晚间的蔚来2025年Q1财报电话会上表示,“每个季度的亏损一度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今年基本上从Q2开始就进入一个收获期,所以今年Q4实现盈利是有机会的,也非常有信心去实现。”但巨大的亏损数字就像是横在蔚来盈利面前的一道高墙,想要在两个季度内从亏损超60亿元变为盈亏平衡,以目前蔚来的发展趋势,李斌可谓重任在肩。
事实上,从近期各大汽车品牌的争议事件来看,稳健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清晰。以小米汽车为例,它的任何产品和动作都自带流量,这是小米的优势。但一旦出现负面事件,破坏力和发酵速度也远非其他车企可比。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与盈利持续承压的现实挑战下,车企之间已不再局限于产品竞争,体系力博弈的作用逐渐显现。面对千差万别的全球市场,架构清晰、反应迅速的车企无疑更能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遗憾的是,大多新势力们还并未做到。
(文章来源:财中社)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