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多家新势力车企公布5月交付成绩,其中极氪科技集团以月交付4.6万台稳坐龙头。这已是极氪科技集团连续第三个月销量破4万。继与领克完成整合、又即将“回归一个吉利”,极氪正在摆脱“单兵作战”的生存压力,这也让终端市场对其加深了信任。
没有了短期业绩的桎梏,极氪终于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高端豪华,这也体现在,其在市场策略上采取了更稳健从容的打法。
近期,多家车企接连发起大幅降价活动引发行业关注,甚至引发了中汽协和工信部的公开反对。相较之下,极氪最新推出的6月购车政策不仅显示出价格体系的稳定,整体思路上也更加注重用户感受。
另一方面,此次极氪科技集团打通极氪、领克的购车权益,则被认为是双品牌深度整合后,在用户运营层面深化协同的又一体现。
双品牌协同发力,极氪科技销量再创纪录
极氪科技集团官方数据显示,5月,极氪科技总销量为46538台,同比增长15.2%,环比增长12.6%,连续三个月月销超4万台。1-5月,极氪科技集团总销量已突破20万辆(201865辆)。
其中,极氪品牌5月销量18908台,环比增长37.7%,同比增长1.6%,1-5月累计销量74038台。品牌成立至今已累计交付超49万台,即将创中国豪华纯电50万台最快交付纪录。
领克品牌销量27630台,同比增长约26.9%,其中新能源占比62.5%。1-5月,领克品牌全系累计销量127827台,同比增长约25.9%。
按照此前规划,今年极氪科技集团将推出5款新车,极氪品牌与领克品牌分别新增3款及2款车型。今年4月,定位“年轻人的第一辆豪华科技猎装车”极氪007GT上市,以其原创猎装美学、超跑性能、SUV通过性、旅行大空间及顶级安全等产品属性受到市场欢迎,上市首月交付就破万台。同在4月推出的旗舰大六座SUV领克900异军突起,位列4月大型SUV销量第四。
除了产品矩阵不断丰满,5月初,极氪品牌还在原本的直营模式中引入代理制模式,加速填补四、五线城市等下沉市场的渠道布局空白。
重整后的极氪、领克一个向上、一个向宽,明晰了各自的发展侧重,目前已覆盖从15万-90万元价格带、纯电到混动的全场景产品带。在更加完备的产品矩阵和更高效率的内部协同之下,71万台年度销量目标有了更坚实的支撑依据。
购车权益打通领克,双品牌协同持续深化
据了解,6月1日起,极氪推出“618感恩回馈购车礼”。与近期个别车企动辄减免数万元的激进促销策略不同,此次极氪的购车权益更加平衡新老车主的体验。
具体来看,极氪于今年6月1日至6月30日(含)期间,推出618购车礼、8000元政府补贴礼、5000元保险补贴礼、车主推荐礼、车主金融礼和家充补能礼等6大购车权益。对比而言,6月政策总体延续了5月的权益价值,尤其是国补退坡的部分,极氪增加了5000元的官方保险补贴,照顾了新用户的购车热情。
值得一提的是,极氪在6月新增了车主推荐礼和老车主置换礼两项针对老车主的权益,无疑是其对新、老车主权益天平的校准。
其中,车主推荐礼针对的是今年5月31日24:00前已提车的极氪品牌新车首任车主。6月内上述车主成功推荐一名亲友下定,可在亲友提车后获得5000极分,被推荐人提车后也可免费领取价值2999元的“极悦量子太阳膜”。
老车主置换礼方面,6月内极氪、领克品牌现任车主增购极氪品牌任一车型新车均可获得50000极分补贴。
这是极氪首次打通与领克的购车权益,利好领克车主置换的同时,也体现出双品牌战略整合后,在用户运营层面的持续深化协同。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极氪、领克双品牌全球用户保有量已接近195万,伴随“回归一个吉利”的私有化进程,在吉利整体千万级的用户基盘支撑下,未来将释放出品牌协同更大的想象空间。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