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09988.HK)、拼多多(PDD.US)、京东(09618.HK)虽同处中国电商生态圈的核心赛道且稳居行业领先地位,但在2025年3月31日截止的最新季度财报中,显现出差异化态势。
电商三巨头财报勾勒出截然不同的发展图景:拼多多增速陡然失重,昔日黑马显露疲态;阿里巴巴组织变革有起色,拥抱AI拓新机;京东以凌厉姿态挥师外卖战场,拟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拼多多失速
市值曾超越阿里巴巴(BABA.US)的拼多多,败下阵来,当前市值1,369亿美元,仅相当于阿里巴巴美股市值2,737亿美元的一半。
超越阿里巴巴市值,正是拼多多最辉煌的时候,疫情刚刚结束,消费信心修复期间,拼多多的低价营销策略和偏向于用户的平台规则,推动了其收入呈倍数增长。
与此同时,拼多多推出的海外电商平台TEMU在欧美大受欢迎,长期高踞下载排行榜榜首。
但是,流量红利总有用尽的时候,当拼多多的年活用户突破9亿,其进一步向上的空间变得有限。
当流量红利消退之时,拼多多才发现与商家的紧张关系一触即发。
不少商家在早期得益于拼多多的高流量而赚了不少钱,但是其后在拼多多越来越严苛的奖罚制度下,才发现卖货还亏钱,为了维持竞争力,平台商家压缩成本,导致拼多多的商品质量进一步下降,用户体验下降。
拼多多开始意识到策略的失衡,于是几个季度前,其管理层进行战略调整,从流量竞争转向质量,并推出一系列商家和用户扶持政策,投入资源重建商家和用户信心,并预告未来将难以维持过去强劲的收入和盈利增长。
然,一语成谶。
拼多多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的季度收入增速已落后于其同行,其季度收入仅按年增长10.21%,至956.72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
相较而言,阿里巴巴淘天集团同期收入为1,013.69亿元,按年增长8.75%,其中客户管理业务收入的增幅为11.80%;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收入按年增长22.34%,至335.79亿元;两项合计,阿里的全球零售商业业务收入或达1,349.48亿元,按年增长11.84%。
以自营零售为主的京东(JD.US),零售业务收入(按总销货值计,不同于第三方零售拼多多与阿里收入主要为平台交易佣金和费用)则按年增长16.32%,至2,638.45亿元,均已超越拼多多。
国家补贴政策主要向3C数码等品类倾斜,天猫和京东通过“国补+平台补贴”双补模式抢占市场,其部分高端数码类产品叠加补贴后价格低至5折,而拼多多主要以白牌商家为主,在国补中受益有限,只能自掏腰包加码百亿补贴,可以跟上同行。
屋漏偏逢连夜雨,美国自2025年5月起取消800美元以下包裹的关税豁免政策,令TEMU商家销货成本大幅增加,Temu不得不暂停所有中国直邮订单,转向“半托管+海外仓”模式,但转型成本高昂,而且配送时效严重延长,退货率飙升。
与此同时,包括韩国、欧盟在内的其他地区市场开始对Temu其跨境数据处理合规性提出质疑,对其带来了更大的冲击。
电商三强的功守道
阿里巴巴于2024年末成立电商事业群,将淘宝天猫、国际数字商业集团、1688、闲鱼等业务全面整合,形成覆盖国内外全产业链的业务集群,以打破内部壁垒,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面对拼多多“千亿扶持”和抖音电商的竞争,阿里巴巴通过分层策略巩固商家基础,其中天猫优品通过“大店策略”和“三家融合”生态。
与此同时,为吸引高端品牌进驻,联合政府开展以旧换新活动,投入数亿元补贴,激活高端消费需求。
此外,淘宝则通过“新质商家扶持计划”深入产业带,提供技术、物流、营销全链路支持,并优化商家规则,缓解中小商家现金流压力。
面对京东加入即时零售的挑战,淘宝将“小时达”升级为“闪购”频道,协同饿了么完善即时配送网络,覆盖全品类商品,同时菜鸟通过“次日达”和闪电仓布局,提升配送效率。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阿里亦凭借云智能集团的技术优势,构建“电商+物流+技术”的超级生态,将AI技术赋能到其整个生态当中。
京东而言,以凌厉姿态挥师外卖战场,不仅赚足了流量,更使原本平静的外卖版图骤然升级为“美团-饿了么-京东”三足鼎立、烽烟四起的“三国杀”竞争格局。
另外,刘强东回归后,还将“低价”确立为核心战略,通过低价策略重构消费者信任,利用其物流基建优势建立竞争壁垒。
以进入外卖业务为例,京东CEO许冉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外卖业务并非为了短期财务目标的实现,而是要将此融入到京东的业务生态中,与其按需零售和核心零售业务能产生显著的协同效益,包括加速用户流量、购买频次和交叉销售的增长,并通过配送效率的优化和数据驱动的技术升级,提升效率和削减成本。
拼多多则明确了未来加大力度支持商家的态度。
从今年年初开始,拼多多对平台生态进行巨额投资:建立了商家权益保护委员会,并推出“千亿扶持”计划,以增加对商家的支持,一方面进一步降低商家的费用,改善平台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拼多多还会投入推动商家流量,帮助他们应对新挑战。
在需求端,拼多多推出有多项措施让利消费者,包括商家回馈项目,为消费者提供优惠券。同时,期望从根本上重构平台生态,由“拼低价”变为“拼质量”,以适应电商行业的进化。
结语
随着国内电商产业迈入“后流量时代”的深水区,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三大巨擘的战略分野日益显化——拼多多在修正早期激进策略中寻找新增长逻辑,阿里在生态整合中释放协同价值,京东在供应链纵深中挖掘效率红利。
可以预见,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一维度的流量或价格战争,而是商业操作系统的综合较量。谁能更高效地链接供给与需求、平衡规模与价值、驾驭本土与全球,谁就能在行业洗牌中占据下一个十年的先机。
对于行业而言,这种分化既是挑战亦是机遇。
阿里拥有综合的服务生态,又有智能云的技术优势,且持续进行股份回购,多少能博得好感。京东的外卖补贴始终非长远之计,其即时零售能否验证协同效应仍有待时间验证。
拼多多似乎正处于一个非常艰难的境地,欠缺更广泛的业务生态来分散风险,只能专注于解决其电商平台的问题,这或许更迫使其做专做精,而这种“专注”既可能是破局的关键,也可能成为增长的枷锁。
进一步讲,拼多多若能在商家生态重构中形成“产业带深度赋能”的独特壁垒,将低价心智升维为“产业直供的品质信任”,或许能在垂直领域开辟新战场;反之,若无法在有限资源内实现效率突破,单一业务的风险敞口可能进一步放大。
诚然,三大巨头的路径选择正在勾勒出电商行业的多元未来:阿里的“生态帝国”、京东的“供应链王国”、拼多多的“垂直深耕”,共同构成中国零售数字化的立体图景。
当流量潮水退去,真正留在沙滩上的,将是那些把根须扎进产业深处、用技术和效率创造不可替代价值的玩家,而这,才是 “后流量时代” 最残酷也最公平的生存法则。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