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到底该有多少生活费?

新周刊
03 Jun

作者:小山

编辑:赤耳

设计:小山

在社交媒体上,只要出现有关大学生生活费的讨论,任何数字就能引发热议。

有大学生列出账单力证,每个月1500或2000元的生活费根本不够花,却被质疑“为什么不去兼职”。一位母亲认为每月1500元的生活费已经足够孩子开销,但没想到换来的却是一句冷漠的“没钱别生”。而在这些帖子的评论区,网友们也陷入“1500够用”或“没有4500活不下去”的激烈辩论中。

在这场网络喧嚣中,既能看到两代人的观念差异,也有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消费观带来的参差。

大学生需要多少生活费?

一名大学女生曾发帖控诉,因为父母一个月只给她1200元的生活费,让她哭了一个晚上。“吃饭已经要1000了,还有水费话费电费网费,回家还有车费,女生需要的卫生用品、沐浴露等等,根本不敢想要怎么活。”然而在跟爸妈倾诉之后,她得到的却是爸妈的不理解。

类似主题的帖子往往引发大学生群体的共鸣。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生活费不足不仅意味着日常生活的拮据,也会带来自卑感。

有网友写道:“从开学刚认识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了,我就是整个宿舍最穷的人”,“她们都挺外向挺自信的,但是我因为穷很自卑,所以她们聊衣服、化妆品时我一直都是假装不感兴趣,越来越沉默。”这段描述吸引了近8000条评论。 

然而,当大学生抱怨1000多元的生活费太少时,评论区也充满父母辈或已毕业群体的质疑和批评,类似“我们当年每月600就够花了”“大学生的任务是学习而不是享受”这样的评论屡见不鲜。

(图/社交平台截图)

一名普通大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到底需要多少钱?

这个问题看似每个大学生和家长都能回答,但实际上因为年代、地域、阶层的差异,大家给出的答案可能差别巨大。

通过收集不同年份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从1994年到2020年,大学生月均生活费的绝对数字增长了七八倍,从200多元增长到近2000元。而在此期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增长仅一倍左右,也就是说,大学生生活费的增速远高于物价水平的增速。

尽管生活费涨了这么多,但不管哪个年代,多数大学生依然会认为自己过得很拮据。艾媒咨询202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七成以上的受访大学生月均收入和支出集中在1000-2000元之间,收不抵支的情况时有发生。

大学所在城市不同也会带来所需生活费的显著差异。

据挖财记账统计,高校云集的北京,在校大学生月均生活费领先全国,达到2400元。上海、杭州、深圳、广州等城市的月均生活费也超过或接近2000元。而郑州、西安等地虽然平均生活费更低,但也在1500元以上。

这组数据统计于2019年,2019-2024年期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5.9%,这意味着当下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很可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大学生对于生活费的不满足还来自于同龄人之间的对比。大学把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消费观的人拉到了一起,不仅从室友、同学身上可以看见世界的参差,社交媒体上晒出的精致生活也在不断抬高他们对于大学生活的心理预期。

在社交媒体上,既可以看到“普通家庭女大学生挑战500度过一个月”,也能看到“生活费6万的女大学生日常”。

有人省吃俭用依然只是勉强够活,而有人大学的生活费已经超过大多数应届生的月薪。虽然大家可能上的都是大学,但过的完全就是不同版本的大学生活。

大学生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在很多老一辈人看来,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是用来吃饭。如果只考虑大学食堂的消费水平,对于大多数大学生,一两千已经足以吃饱甚至吃好。但如今大学生活费所包含的支出项目远不止于此,饮食之外的开支才是大学生觉得钱不够花的主要原因。

综合相关研究数据可以看出,从1994年至2007年的十几年间,大学生饮食支出的比例仅仅从89.4%下滑到83.8%。但2007年后的十年间,大学生的支出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饮食支出的占比逐渐下降至不足一半。

艾媒咨询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大学生平均每个月在饮食和日用品上的消费支出为500-800元,在其整体生活费中的占比在50%左右。

在小红书“大学生活账单”相关笔记中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不仅罗列了水电网费交通费、水果奶茶咖啡零食、衣服鞋包化妆品、美发美甲洁面等保证“品质生活”的开支,还列出了约会聚餐、送礼物等“人情支出”,以及游戏充值、视频APP会员等“兴趣投资”,还有知识付费、买学习资料、报班等学习支出。

除此之外,还有旅游、追星、电子设备升级换代等可能存在但未被列入的大额开支。如果学生异地实习,还需要租房。这样一套算下来,一月一两千的生活费就是杯水车薪。

(图/社交平台截图)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发布的《2024中国大学生消费洞察白皮书》显示,即便是每月生活费在1000元以下或1000-1500元的大学生,也有外出就餐、兴趣爱好、社交往来等消费需求,只不过,他们在这些项目上的消费比例远低于月生活费2000元以上的大学生。

在学习和维持基本生活之外,发展兴趣爱好、投资个人成长、追求情绪价值都是如今大学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正是这些开支拉开了不同大学生的消费差距。

社交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聚餐,还有旅游、参加音乐节或演唱会、剧本杀、轰趴、送礼物等社交方式。艾媒咨询《2024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研究报告》显示,51.4%的大学生每学期需要支付1000-2000元的社交娱乐消费。

父母往往都希望孩子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经营好人际关系,“向上社交”这条职场金句,如今也被写进大学生的生存指南。如果因为生活费不足无法承担集体活动的AA制费用,大学生可能面临被孤立和边缘化的生存处境,甚至可能因为和同学的“信息差”失去一些升学和就业上的发展机会。

两代人对于大学生活的

不同认知

在关于大学生活费的争议中,不仅有作为子女的大学生群体的声音,也能听到父母们流露出的无奈和心酸。

中国父母以舍得教育投资闻名,在步入大学之前,各种教育花费可能已经榨干了一个中产家庭。然而,进入大学并不意味着教育投资的结束,当大学生的消费诉求从“生存”转向“发展”,必然会进一步考验家庭的经济实力,关于生活费的很多矛盾和争议也由此产生。

(图/社交平台截图)

我们根据网友留言总结出父母群体和在校大学生群体各自的观点立场。

部分父母认为,为大学生提供1500元左右的基本开支已经足够,如果他们觉得不够花,可以通过兼职等途径解决。

事实上,近年来有过打工兼职经历的大学生比例的确不断上升。麦可思调研发现,从2016年到2019年,该比例从30%上升至56%。

然而在部分大学生看来,如果因为生活费不够而忙于兼职,不仅会被剥夺应有的快乐与自由,还会影响未来的发展机会。

有网友批评当代大学生的攀比心理和过度消费问题。但也有人指出,这种攀比焦虑并非大学生才有的问题,而是早已内化到整个社会的运转逻辑之中。

对于具有生活能力的成年大学生而言,生活费并不属于父母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但在社会情理的要求下,供养大学生依然是中国父母必须完成的任务。

当一纸学历的含金量逐渐下降,当强调“吃苦”“自立”的传统观念遭遇消费主义的冲击,大学生活费引发的争议还会不断增加。最终留下的叩问直指,如何衡量教育投资的价值,大学和家庭都需要新的答案。

[2] 张砚《对大学生生活费支出的调查与分析》(合肥学院)

[3] 上海交通大学《2014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品牌认知调查报告》

[4] 华东政法大学《2018中国大学生网络生态和消费行为报告》

[5] 挖财记账《2019大学生消费报告》

[6] 天猫校园《2020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研究报告》

[7] 艾媒咨询《2024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研究报告》

[8]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俺来也《2024中国大学生消费洞察白皮书》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