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平均涨幅超50%,银行股股价高吗?还能投资吗?

理财周刊
06 Jun

  由“丑小鸭”变“白天鹅”

  随着银行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调,股息率颇高的银行股成为了不少投资者青睐的投资标的,有些人甚至喊出了“存银行不如买银行股”的口号。

  3年前,银行股可没有今天的待遇,盘子大、股性不活跃、缺乏成长性、受地产行业下行影响严重是当时银行股身上的标签。3年后,情况打不一样了,在当年的明星股纷纷失去光芒的情况下,银行股异军突起,成为了股市中最赚钱的板块。

  根据统计,过去3年(2022年6月6日到2025年6月5日),42只银行股平均涨幅达到了50%,6只银行股股价翻倍,仅5只银行股出现了下跌。(见表1)

  估值是否合理

  经过3年的上涨,银行股的估值是否过高,还有投资价值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用到此前文章介绍的几个估值方法,来分析银行股的现实。

  在那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3个估值指标,市盈率(PE)、市净率(PB)和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PEG)。

  先看市盈率,42只银行股过去12个月滚动市盈率(PE-TTM)的平均值为6.4倍,低于上证指数的14.6倍,深证成指的25.1倍,沪深300指数的12.5倍,可以说市盈率指标还是比较低的。(见表1)

  再看市净率,42只银行股中只有招商银行的市净率略高于1,为1.05倍。其他41只银行股均小于1,属于破净股,安全边际还是比较高的。(见表1)

  表1 银行股的估值及3年涨跌幅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不过,如果用PEG指标来衡量,价格就不能算便宜了。因为近几年收净息差降低和手续费收入减少的影响,银行股的业绩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净利润普遍零增长,部分银行业绩还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由于增速较低,所以PEG指标偏高。

  恒定股利法

  除了上述3种估值方法外,对于像银行股这样分红政策比较稳定的股票来说,非常适合用恒定股利法测算其价值。

  股票的理论价值就是未来年份的股利贴现值的总和,由于未来的股利不好预测,就很难用这个方法计算股票的理论价值。但银行股就不同了,它们的股利比较稳定,可以近似地认为未来的股利是不变的,其理论价值可以用恒定股利法来计算。推导的过程有点复杂,这里就不展示了,结论很简单:

  P=D/d%

  其中,P是股票的理论价值,D是股票的年度股利,d%是无风险收益率,一般使用长期国债的收益率。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工商银行2024年共进行了2次分红,合计每股分红0.308元,如果我们用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作为无风险市盈率,目前约为1.7%,那么工商银行的理论价值是18.11元,而其股价才7元出头,远远低于其理论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工商银行股价近3年持续攀升的重要原因。(见表2)

  而在1年前,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是2.3%,工商银行2023年度的每股分红是0.3064元,当时工商银行的理论价值约为13.32元。虽然分红几乎没有增加,但因为无风险收益率的下降,其理论价值大幅度提升了。

  在使用恒定股利法时,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关注股利的稳定性,同时也要关注股本扩张对每股股利的稀释作用(参考《存银行不如买银行股,连创新高后,银行股还值得买吗?》)。表2中计算得出的理论价值未考虑股本扩张情况,无风险收益率采用1.7%。

  从数据看(见表2),除郑州银行的理论价值低于其股价外,其他银行股的理论价值均高于其股价。不过,这个理论价值也仅能作为参考,是不是能长期稳定赚钱,还要看这些银行股的业绩是否能保持稳定,是否能持续分红。

  表2 银行股股息率及理论价值

  数据来源:Wind资讯

(文章来源:理财周刊)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