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行业机构SemiAnalysis表示,我们正处于工业社会非线性转型的早期边缘,但美国所依赖的基石并不稳固。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目前正在经历一场革命,这将使所有制造业和关键任务行业实现全面自动化。这些智能机器人系统将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不是补充而是完全附加的全天候劳动力,生产率高于任何人类——这将使生产能力大幅扩张,而不仅仅是增加一个人类工作单位。目前唯一有能力达到这一自动化水平的国家是中国,如果中国在没有美国跟进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目标,那么生产力大幅扩张将只属于中国。
这是中国多年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制造业领域。该国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他们自然会实现规模经济,并已证明自己是最擅长大批量制造的国家之一,同时他们的工程质量已在几个关键行业中发展成为最高水平的竞争力。这已经在电池、太阳能领域实现,电动汽车领域也正在顺利推进。凭借这些规模经济,他们能够为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大型发展中市场提供服务,从而扩大其优势和影响力。
中国在机器人技术领域取得的进展,其影响力将比在过去那些战略性产业(如电池、太阳能和电动汽车)中取得的成就更具指数级增长。这些机器人系统将制造更多的机器人系统,随着每个部件的生产,成本将不断下降,质量会提高,这会进一步加强它们的“生产飞轮”。这将无限重复,随着质量不可避免地提高,其他国家将很难与之竞争。由于机器人是一种通用技术,这将对所有制造业以及所有其他目前具有优势的行业产生横向影响——纺织、电子、消费品等。目前,西方措手不及:韩国和日本的出生率危机正在扼杀它们的制造能力;欧洲工业部门被中国竞争和自身发电能力不足的问题所吞噬;美国则专注于其他市场并采购廉价的海外产品。与此同时,中国的制造能力不断增强,机器人技术正变得火爆起来。
中国的机器人本土化工作进展顺利。本土企业正在占领全球最大的市场,市场份额接近50%,而2020年仅为30%。虽然中国制造商目前在低端市场与西方巨头不相上下,但供应链审查显示,中国本土企业正开始占领高端市场。宇树机器人的崛起就是这种转变的例证:市场上唯一可行的宇树人形机器人G1现在已完全绕开使用美国零部件。
如今,在美国制造一只相同的机械臂(仿照Universal Robots UR5e制造)的成本比在中国高出约2.2倍。在产品内部,情况更加令人担忧。即使这些部件标有“美国制造”的标签,它们也严重依赖中国制造的零件和材料——没有可行的扩展替代品。
商用无人机市场体现了中国在其进入的每个战略行业中的规模化策略,然而,这是该策略在机器人相关市场中的第一个例子。本土领导者大疆,如今占据了全球商用无人机80%以上以及美国消费领域90%的市场份额!尽管该公司是行业的先行者,但它能够在超过十年的时间里保持并巩固其市场地位,这得益于中国的制造优势以及规模经济策略。
让我们来解释一下。要开发出一款功能完备、性能强大的硬件,必须反复快速地迭代创造+再造(即制造),以解决问题并在竞争对手之前完善产品。然而,对于西方竞争对手来说,最具挑战性的是,中国市场旨在奖励能够最快扩张的公司,因此,在中国竞争对手进入西方市场之前,它已经在成本上超越了西方竞争对手,剩下的就是在接下来的迭代中逐步完善质量。
尽管GoPro的大部分制造业务都在中国、马来西亚和日本,但GoPro仍试图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与大疆展开竞争,这意味着其无人机的每次迭代都要花费数周时间——GoPro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设计,将细节发送给中国制造商进行生产,然后运回美国,之后才发现在此过程中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相比之下,大疆的总部位于深圳,这意味着该公司可以在下订单后数小时内从深圳的任何一家工厂获得所需的任何零部件,并以惊人的速度进行迭代。
因此在2016年,GoPro的Karma Drone和Hero5被大疆无人机超越。大疆无人机的价格略低(999美元对比1099美元),电池续航时间长50%,已实现避障功能,而GoPro的Karma无人机在发布时却遇到了硬件问题,并且由于其产品有缺陷(有时会在操作过程中断电)而不得不启动召回/退款计划。GoPro或许可以通过足够的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但该公司根本没有时间,因为大疆已经在各方面超越了GoPro。
进入西方市场后不久,大疆凭借其惊人的成本优势和强大的生产能力迅速导致市场供大于求,并占据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其他所有大型无人机公司都很快被大疆激进的定价策略压垮,GoPro以“利润挑战”为由解散了Karma项目,许多其他公司也随之倒闭。只有大疆明白这是一场规模竞争,并在进入西方市场之前早已做好准备。
在机器人领域,制造业的主导地位至关重要。要制造一个功能齐全的机器人,意味着要无数次地重新制造,并不断调整每一个细微的错误,直到最终打造出一个坚固耐用、可扩展且经济高效的产品。对于那些在附近拥有制造能力且成本合理的企业而言,这种优势是唾手可得的,而没有制造能力则意味着处于劣势。中国的工业基础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份额是美国的三倍,在各个方面都胜过美国。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研究了当前的市场状况。分析表明,中国正在迅速占领市场,将竞争对手甩在身后,并计划抢占一项革命性的技术。我们还将探讨其对西方后缘半导体生态系统的更广泛影响。
中国的优势使其完全有能力引领下一代机器人技术——我们预计该领域将产生明显更高的宏观经济效益。现在,让我们从一些基础知识开始,解释一下为什么机器人比大多数人理解的更难制造。
不仅仅是一个“机器人”
机器人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其最终目标是一台或多台机器能够以与人类相同或更低的成本完成一个或多个人类工作单元。这项壮举在于设计一个将许多相互连接的独立部件组成的硬件系统与软件层集成在一起,并需要反复迭代才能识别两个系统之间的差异并最终以完美的精度解决这些差异。本质上,这是两个系统之间的微妙舞蹈,每次编排迭代都会从复杂性中雕琢出同步性。当每次迭代都接近解决方案时会发生什么?
将可靠性融入低成本、高性能和可扩展的系统,可实现前所未有的新型系统。与人类相比,当前机器人系统的劳动力技能较低、能力较低,而且流失率更高。将机械能力与软件智能融合,将使世界越来越接近完全扩大工业经济的能力,超越人类劳动力的限制。与人类整合感官输入和认知处理以理解和与世界互动类似,具身人工智能(embodied AI)可以执行相同的操作并自主运行,从而使一组新系统为所有行业做出贡献。即将到来的机器人转型有望解决所有这些问题并创造一支只有电影才能描绘的新型劳动力,但该领域和行业拥有远比“具身AI”一词所包含的更深层次的内容。
从历史上看,在这个行业中运营一直是充满痛苦的,从制造能力低于标准,到管理产品规模化成为一场噩梦,并且始终存在许多瓶颈:
·硬件节流精度、移动性和操控效率创新有限
·软件/AI功能从未实现功能的多样性和实时理解
·安装前期资本支出过高
·系统维护的运营成本增加
从历史上看,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使自动化成为问题而非解决方案。然而,硬件和AI模型的突破终于打开了快速发展的早期阶段的闸门,并释放了通用机器人技术的潜力。
迈向通用机器人
通用机器人技术是机器人技术的终极目标:一种可以在任何环境中执行任何任务的机器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取代人类。在这一过程中,谁能率先迈向通用机器人技术,谁就能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目前在世界各地大规模实施的机器人是僵硬而脆弱的:环境必须预先定义,任务必须是静态的,任何因素的微小变化都意味着机器人将破坏整个过程。现有的瓶颈是无法突破的,并且扼杀了整个机器人产业几代的发展,无论其智能与否。这意味着唯一可能的改进是小规模、迭代和渐进式的发展,任何试图为机器人配备超出当前能力水平的任何功能的公司都以失败告终,让许多研究人员和投资者被边缘化,尤其是在西方市场。唯一试图跨越鸿沟进入通用机器人领域的人是实验室里的研究人员。打造一个可以达到与人类相同水平的准确度(通常要求约99.99%)的功能性替代物,并确保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物有所值,这简直是白日梦。
甚至连谷歌都无法克服数据稀缺的问题,它曾建造了一个由14个机器人组成的“机械臂农场”,连续运行3000小时,只是为了实现可靠的抓取。这套系统从未离开过实验室。数据稀缺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由于缺乏硬件标准化,研究人员被迫建造临时拼凑的机器人,然后手动收集训练数据,这个过程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此外,与推动大模型发展的互联网上免费提供的文本数据不同,机器人技术需要多模态数据,而这种数据并不存在。每个试图训练机器人的人都必须亲自在物理空间中使用功能齐全的机器人收集所有数据。硬件限制使问题更加复杂。要构建一个具有足够强大的执行器系统,使其能够微调动作,所有这些都与彼此不理解的非标准化部件相互连接,使机器人能够执行单一任务,甚至执行各种动作,这极其困难。
然而,我们正处于这种非线性转型的早期边缘,但美国所依赖的基石并不稳固。整个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大量研究和资金投入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突破。逼真模拟数据的进步、在多个机器人上扩展现实世界训练的能力以及基础模型的兴起,为更智能的系统打开了大门。同时,电动执行器等硬件的进步大大降低了成本,使机器人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在所需的精度水平上运行,从而解锁了以前不可能实现的新动作。通用机器人技术终于被释放,成为潜在的现实世界解决方案。
通用机器人技术的第一步将是进入“部分非结构化”领域——最初是在它们通常的环境中。在工厂中,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在孤立的预定义环境之外运行,并处理多项任务。随着机器人逐渐向通用领域迈进,它们将在工厂环境中取代越来越多困难和多样化的任务,直到实现每个步骤的自动化。
对于机器人来说,一个更困难的领域是人类聚集的领域。在这个领域,机器人被认为足够智能/安全,可以在完全非结构化和动态的环境中运行。由于人类行为不可预测,机器人需要适应以避免安全风险。除了工业的全面自动化之外,这些机器人还将缓解老年人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提高医院效率,提高手术准确性,并实现危险建筑任务的自动化,从而满足几乎所有的劳动力需求。
中国已经生活在另一个时代
由于中国政府的投资和加速机器人技术的战略宣言,中国在机器人系统通常僵化且脆弱的约束条件下,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工艺。虽然仍然需要完美结构化的环境和静态任务,但中国已经实现了完全“无人值守”的“黑灯”工厂。小米的“黑灯”智能工厂全天候运行,每秒生产一部智能手机——无需任何人工。这也不是唯一的一个,中国能够在没有通用机器人的情况下实现这种自动化水平,而当通用机器人出现时,其生产能力的影响不容小觑。这并不是说美国正在走向失败,而是要展示制造能力的巨大差异。通用机器人将使这个机器与生物体难以区分,移动机器人不断移动并解决任务以支持和维持生物体的活力和功能。
这只是创建全自动机器生产商品的第一步,随着AI基础模型变得更加可靠和准确,它们将不断发展。中国已在广东的库卡工厂制造机器人,库卡主管表示,他们应该能够将生产时间从每半小时一台机器人缩短到每分钟一台机器人。他们说的没错。上述所有工厂都在最低水平的AI或通常的结构化环境中运行,执行静态任务和基本编程。通用机器人将把这项业务集中到一台机器上,不久之后,任何复杂的制造任务都可以由通用机器人系统完成。
从工业机器人到协作机器人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了解一下该行业的现状。过去几年,机器人的类型和外形已经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实用化。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最引人注目的大规模自动化应用是工业机器人。
传统工业机器人(如关节式机械臂)优先考虑速度、精度和有效载荷能力。它们配备高扭矩执行器和精细调节的高频控制系统以实现精度,通常用于需要重复性和高吞吐量的重工业环境,例如汽车工厂或电子制造业。
它们需要在隔离单元中工作有两个原因:一是确保人类安全,二是因为他们缺乏灵活性。
这些机器人缺乏适应能力:环境中的任何细微偏差都可能破坏其工艺流程。例如,在汽车行业,点焊金属面板通常是自动化的。这项任务需要极高的精确度,以确保面板彼此正确定点,点焊点恰好位于指定点上,并且每次焊接都以相同的力度和持续时间进行。由于任务的精确性,定位或时间上的任何轻微偏差都可能影响焊接,从而影响车辆的结构完整性。
协作机器人(cobot)是针对受制于世界固有动态的人类居住环境提出的解决方案,可实现工厂内部更高水平的自动化。它们外观类似于工业机器人,但体型略小,在有效载荷能力和更高安全性、灵活性和可编程性之间取得平衡,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轻松地在工厂内重新定位和移动。这些机器人通常被赋予更高水平的AI能力,以执行当今的某些任务(例如,执行高度可变的拾取、放置和分类)。
协作机器人牺牲了有效载荷能力和速度,采用了性能较弱的执行器,并增加了一些安全硬件,例如力矩传感器以感知碰撞、额外的视觉传感器以构建更全面的视野,以及更多的板载控制器以实现冗余。它们可以通过某种界面(通常是平板电脑)进行手动引导或教学,因此编程操作所需的专业知识较少,并且能够轻松更改简单的任务。
通常情况下,协作机器人的任务需要较少的力量和更高的技巧,它们可能负责在工厂工序之间搬运轻质材料,而工业机器人则会负责搬运材料并执行较重的任务。协作机器人还可以作为CNC(计算机数控)等其他工业机器的伴侣——它们可以将原材料装入CNC机床上,取出成品零件,甚至执行清洁或质量检查等常规支持任务。
协作机器人在所有工业机器人安装中的份额一直在快速上升,因为它们可以实现更高的自动化设置并提高工厂的投资回报率。协作机器人在工业环境中具有经济可行性,因为环境可以足够结构化,以确保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保持较高的准确性。目前,全球已安装并运行超过400万台机器人,其中90%的年出货量为标准工业机器人,10%为协作机器人。工业机器人通常应用于汽车行业、食品和消费品包装以及电子产品制造。在同样的行业中,协作机器人可以执行更复杂、需要高精度的任务,但需要在人类的指令下进行。
虽然自动化的规模令人瞩目,但这些机器人几乎总是出现在工厂环境中,这是有原因的。并非所有制造对这些机器人来说都很容易完成,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和频繁的更换使得任务难以完全自动化,大多数需要精细运动技能和灵活性的任务所需的操作水平尚未开发。协作机器人也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但在实践中,自动化需要比任何现有机器人所能提供的更大的灵活性和能力。
移动机器人的兴起
移动机器人是自动化机器人领域的最新成员,它们利用移动性执行运输任务并与其他机器人协作,然而,所有机器人在移动能力方面都有不同的难点、应用领域和优势。自动导引车(AGV)是与协作机器人同时首次涉足移动领域的机器人。它们的工作很简单:将物品(例如亚马逊配送中心内的包裹)运输到另一个位置。它们仍然像大多数其他机器人一样是刚性的,需要在地板上放置一些引导装置以便AGV跟随。
移动机械手通常是工厂中的轮式机械手,法律要求工厂的地面必须是平坦的,移动机械手用于在非常严格和短距离的导航范围内抓取和移动物体。四足机器人是四条腿的移动机器人,常见于更开放的环境中,通常用于检查建筑工地或类似场所的各个区域,但它们也仍处于原型设计阶段。最后,类人机器人能够与其他机器人处于相同的环境中,但更适合在人类密集的环境中工作。这些机器人目前正在生产中,目的是成为一种进化的、功能更强大的移动机器人,具有更大的自由度、更丰富的任务范围和更广阔的领域,但尚未集成到任何正式环境中。
然而,所有这些形态的机器人仍然只能在静态结构化环境中发挥作用。目前,移动机械手在工厂中仍处于早期部署阶段,四足机器人即将开始部署到建筑工地。目前,只有AGV得到广泛部署和集成,而移动机械手、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仍处于更开放世界领域的早期形态,这得益于当前AI的进步。
供应链困境
在美国,“美国制造”的标签往好了说是误导,往坏了说是巨大的危害。实质性转化原则允许在中间国家对外国材料(尤其是来自中国的材料)进行大量加工,然后再在美国进行最终组装。这意味着即使产品的核心部件源自中国,也可以贴上“美国制造”的标签,从而掩盖其对外国的真正依赖程度。因此,许多美国公司将从中国购买廉价材料,将其转化为贴有原产国(COO)的机器人硬件,并以低于实际开采美国资源并在美国进行生产的美国公司的价格进行竞争。这个问题很难说,且更难解决。
将制造能力投入使用并大规模生产工业机器人以引入自动化,这比许多人想象的要困难和耗时得多。许多工业机器人的供应链非常复杂,来自世界各地,而这些地方的零部件生产通常已经通过竞争成本优势占据主导地位。有许多供应链中断的案例震撼了西方经济体。例如,在2020-2022年新冠疫情期间,洛杉矶和长滩的港口外排起了长队,有超过100艘轮船等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同一时期(2020-2021年),中国为了实施自动化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从2020-2021年增加了44%的机器人安装量。
为什么美国没有效仿?新冠疫情是多年来对供应链依赖性的最大警示,但美国却视而不见。如下所述,美国在任何相关的机器人制造节点中都没有显著的市场份额,而且在大多数节点中,它基本上不存在。
机器人技术的历史以及当前机器人技术的诞生
过去几十年来,通过机器人技术实现工业自动化的进程一直在推进。在此期间,一些国家已成为自动化未来的典范,而另一些国家则失去了自己的地位。让我们来看看当今世界各国在机器人自动化竞赛中处于什么位置,以及推动其市场发展的驱动力。那么,机器人领域的世界领导者是如何占据上风的呢?
机器人领域历来由四个国家主导:韩国、日本、德国和美国。如今,中国是机器人领域的一支主要力量,我们随后将深入探讨这个国家。仔细研究一下前面四个国家,就会发现在不同程度上推动它们成功的共同因素:
·重工业:它们都是汽车和电子等重型工业的历史大参与者,这些行业容易通过机器人实现自动化。
·大型工业集团的存在——例如丰田、西门子、三星、艾默生
·精通技术的文化
·人口和劳动力成本
韩国和日本均出现了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和低出生率,目前,韩国已将自动化推向极致,10%的劳动力实现了自动化,但其工业机器人约60%的零部件依赖其他国家。日本在自动化竞赛中的机会略大一些,因为日本拥有四大巨头中的两家。
德国对工业制造的高度重视使他们走上了实现高度自动化的道路,如果欧盟能够阻止中国蚕食其自动化公司的份额,那么德国将为即将到来的机器人技术解锁做好准备。
欧洲国家在向中国出售欧盟工业自动化产能和技术方面一直默许且被动。
美国拥有高度发达的科技行业,但缺乏国家战略,并且制造业外包存在弊端。美国的制造能力仍然是一个相关话题,问题在于,由于美国制造业的成本高昂,它无法在中国参与的领域竞争,而美国曾经拥有的“质量”护城河正在慢慢消失,因为中国现在有能力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大多数质量相似的商品。
沉睡的巨人和初露头角的大卫
库卡(KUKA)是机器人领域被称为“四大”的少数几家公司之一,发那科(FANUC,日本)、ABB(瑞士/瑞典)、安川(Yaskawa,日本)和库卡(KUKA,原德国,现中国)这些公司几十年来一直主宰着该行业。
仔细观察这四家巨头,就会发现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数十年的经验、广泛的产品组合(协作机器人、机器人、多行业应用等)中的高产量制造能力,但研发投入相对较低,总体上参与打造这些下一代机器人的资本密集型和风险导向型目标的意愿有限,而这些机器人的前景在过去也未能实现。此外,他们的业务越来越倾向于中国——这带来了巨大的地缘政治风险。
这种情况尤其令西方担忧,中国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赶上并填补空白。
中国机器人冠军
虽然大型公司的营收远超中国,但市场格局正朝着西方沉睡巨头日益自满和中国创新转变。中国机器人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埃斯顿、埃夫特和新松机器人等本土公司以及它们最近对上述欧洲机器人公司的收购正在推动中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这些公司都想成为巨头。大多数公司都专注于强大的垂直整合,比如埃斯顿高达95%的核心部件都是内部制造的,这使其能够快速迭代产品开发;而埃夫特正计划建造一座“超级工厂”,将年生产能力提高至10万台机器人;新松机器人已经具备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生产能力,全球工厂面积约为230万平方英尺。此外,他们的研发数字可能不言而喻。新松机器人的创新战略走得更远。该公司甚至收购了一所领先的德国机械工程职业学校,这样他们既可以在国外培训新员工,又可以获得德国数十年的工程师培训经验,同时在中国一所大学建立了自己的机器人学院。
传统工业机器人市场和相关硬件仍由ABB、库卡、发那科和安川这四大巨头主导,但它们的发展步伐已无法与中国同行相提并论。创新和研发投入的匮乏为中国企业进入市场敞开了大门,而且中国企业也正加速发展。
中国决意称霸机器人领域
中国正在发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变化,2018年中国每万名员工拥有的机器人数量排名前十,到2024年将以每万名员工拥有470台机器人的水平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中国每年的机器人安装量远远超过四大西方国家的总和。
如此规模的变革,堪称一场机器人革命。目前,中国制造业以汽车和电子产品生产为主,因为自2009年以来,中国生产的汽车数量超过美国和日本的总和,并组装了全球约70%的电子产品。尽管自动化行业规模庞大,但2023年全球51%的机器人安装量来自中国,仅当年就增加了27.6万台!
2023年,中国加倍投入机器人技术,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四年计划,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经济增长的战略引擎。在这一纲要中,他们强调要建立强大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到2025年实现“规模化生产”,到2027年实现增长引擎。这种国家支持对该行业意义重大,因为中美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于2024年10月发布了一份问题警报,指出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公司仅在2023年就筹集7.69亿美元,2024年上半年筹集超过9.9亿美元。中国相信机器人技术及其相关的形态是国家的未来,不久前,宇树科技CEO王兴兴甚至出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
如今,人形机器人现在在中国也蓬勃发展,但仍然被认为是最难解锁的,许多较早的预测都误解了即将到来的革命,例如高盛不得不将其2035年的TAM(潜在市场规模)修改了6倍!在北京举行的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超过27种不同的人形机器人首次亮相并活跃起来,而特斯拉擎天柱(Optimus)则一动不动地待在一个透明的盒子里。这与2025年2月和旁边的人类进行同步舞蹈的宇树Unitree H1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看到中国人形机器人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但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能够以比其他任何国家更快、更大的规模生产这些机器人。优必选科技(UBTech)已计划在2025年底前量产近1000台人形机器人;智元机器人(Agibot)于2023年创建,并已开始量产,截至2024年12月15日已完全生产962台人形机器人。最重要的是,宇树科技已经在美国上市,而这款人形机器人的标价令人震惊,仅为1.6万美元。世界上没有其他人形机器人可供消费者购买,大多数人形机器人的标价都在10万美元左右,而相当一部分人形机器人的标价高达20万美元左右。
未来前景
这是行动的号召。在美国,有许多公司试图制造自己的硬件,但自主硬件开发意味着公司自行设计和组装,而当材料和基础零部件从中国涌入时,每个人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美国曾经拥有坚实的基础来推动重工业工厂的发展,但随着廉价的海外制造挤占了美国制造商的市场份额,以及美国转向尖端技术和服务,这一基础逐渐衰落。然而,每一家破旧的工厂和每张“中国制造”的标签,都是一个国家枯竭的点画派形象。现在,这个国家站在劳动力无限扩张与被淘汰的两难境地,工业历史的回声正在呼喊。
中国10年前就知道这些机器人将成为一股强大力量,并在2023年再次加倍投入。这不是一个假设的问题:中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他们率先解锁这些机器人,他们将比美国更快地迭代,他们将以前所未有的程度补贴该行业,他们将实现大规模的规模经济。如果不做任何改变,通用机器人热潮对美国来说只不过是一场噩梦。美国必须参与机器人革命,否则所有劳动力将永久依赖于中国。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