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经作者陈琦
当前商业图景下,“大鱼吃小鱼”的风向逐渐改变。那些短期内无法上市,体量足够大且价格低估的优质企业将成为被吞并的重要对象,主导的一方通过一战定乾坤,彻底夯实行业霸主地位,互联网江湖迎来定向收割的终局。
2025年6月10日,腾讯音乐以12.6亿美元现金及不超过5.57%的股权,正式宣布收购喜马拉雅。消息发出后,腾讯音乐美股盘前大涨8%,在线音频领域的荔枝FM美股盘前大跌超10%,市值仅957万美元。
这场持续三年的“收购绯闻”终于尘埃落定,却也暴露了中国长音频行业在资本寒冬中的深层矛盾:从估值超300亿元的“音频独角兽”,到以6.55折的价格“打折出售”,喜马拉雅的命运折射出长音频赛道从“风口狂欢”到“变现困局”的残酷现实。
喜马拉雅自2012年上线以来,凭借丰富的内容生态,包括有声书、播客、知识付费等,迅速积累大量用户,2019年用户规模突破6亿,月活用户超过2亿。从成立到赴美提交IPO申请前,它进行了12轮融资,融资金额近百亿元,股东阵容豪华,包括腾讯、小米、百度等。
作为中国长音频领域的开创者,喜马拉雅凭借“PGC+PUGC+UGC”的内容生态,一度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截至2023年底,其全场景月活跃用户达3.03亿,订阅收入占比超50%,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然而,看似辉煌的数据背后,却隐藏着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变现路径单一:2023年,喜马拉雅订阅收入占比51.7%,广告收入占比23.1%,直播收入占比18.4%,创新业务占比仅6.8%。过度依赖会员订阅和广告,导致其抗风险能力极弱。
版权成本高企:喜马拉雅的内容库主要依赖第三方IP,版权成本占总收入比例长期高于20%。例如,2023年其收入分成成本占比达23.4%,直接压缩了利润空间。
用户增长停滞:2021年至2023年,喜马拉雅月活用户增速从24.4%降至3.9%,付费率从12.9%降至11.9%,显示出用户增长和付费意愿的双重疲软。
长期以来,喜马拉雅都面临着亏损的压力。从2018 - 2022年,其亏损金额累计达31.66亿元。直到2023年,才通过裁员、降薪、减少销售及营销开支等降本措施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为2.24亿元。但此时,公司的营收已经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
自2021年起,喜马拉雅四次冲击IPO,从美股转战港股,均因“持续亏损”、“商业模式不清晰”等问题折戟。在这样的盈利困境、营收增长瓶颈和上市之路坎坷之下,喜马拉雅仅凭自身力量,难以实现突破和持续发展,背后的资本也面临退出压力,所以寻求强大的合作伙伴成为必然选择。
腾讯音乐的收购行为也有着自己的“算盘”,核心在于补齐长音频短板,争夺用户时长。腾讯音乐在长音频领域早有布局,2015年推出企鹅FM,2020年上线微信听书,同年收购懒人听书,但均未形成气候。2023年,企鹅FM因亏损严重停止运营,凸显腾讯在长音频领域的“广撒网”策略失败。此次收购喜马拉雅,是腾讯在长音频赛道“最后一搏”。
喜马拉雅3亿月活用户中,知识付费、播客等高粘性用户占比超30%,可填补腾讯音乐在长音频领域的用户空白。喜马拉雅的有声书、播客内容库,可与腾讯音乐的版权音乐形成互补,打造“音频+音乐”的一站式平台。腾讯音乐可通过喜马拉雅的订阅用户,提升付费会员渗透率,同时利用其广告资源,优化广告变现效率。
此外,腾讯音乐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喜马拉雅丰富的内容生态相结合,有望在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带来新的机遇。例如,利用腾讯的AI技术,对喜马拉雅的内容进行更精准的推荐和个性化定制;探索新的付费模式和盈利渠道,如联合推出会员套餐、开发音频电商等。
腾讯音乐的收购方案包含12.6亿美元现金及不超过5.57%的股权,这一设计既降低了现金压力,又通过股权激励绑定喜马拉雅管理层,确保收购后的整合效果。
如此大规模的收购,必然会面临严格的反垄断审查。如果监管部门认为此次收购可能导致市场垄断,对市场竞争产生不利影响,可能会对交易进行限制或提出整改要求。例如,要求“数据隔离”或限制业务整合,这将大大削弱此次收购的协同效应,增加整合难度和成本。
喜马拉雅方面,在被收购后承诺将保持现有品牌不变、现有产品独立运营不变、核心管理团队不变、公司战略发展方向不变。尽管喜马拉雅承诺“四个不变”,但在实际运营中,双方在会员体系、技术中台、内容管理、组织架构等方面的整合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实现会员权益的互通、技术的融合、内容的互补以及人员的协同,都是摆在面前的难题。如果整合不当,可能导致用户体验下降、创作者流失、内部管理混乱等问题。
喜马拉雅的出售为整个行业敲响警钟,依赖单一商业模式的平台难以抵御市场周期的波动。未来,音频行业需在多个维度寻求突破。
首先,盈利模式需多元化。除传统会员与广告外,平台可探索更多场景化服务,如为企业提供音频营销解决方案,或与线下场景(如景区导览、商场语音互动)结合创造收入来源。其次,技术赋能将成为关键。利用AI技术降低内容生产成本、提升音频质量,通过个性化推荐算法增强用户粘性,甚至开发基于语音交互的创新产品,都是可行的方向。
更重要的是,行业需跳出“内容平台”的固有思维,向“音频生态”转型。例如,构建主播孵化体系,帮助优质创作者实现商业价值;开发音频社交功能,增强用户互动性;或拓展海外市场,挖掘新兴区域的红利。只有打破现有的边界,音频行业才能找到新的增长极。
喜马拉雅的“卖身”标志着中国长音频行业从“独立平台”时代向“生态附属”时代的转型。对于腾讯音乐而言,收购喜马拉雅是补齐长音频短板的必要之举,但能否真正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仍需时间检验。
对于喜马拉雅而言,易主或许意味着卸下盈利的枷锁,获得更多资源与空间去探索长期价值。对于行业而言,这场变革或将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与技术突破。我们期待,在经历阵痛之后,中国音频行业能迎来真正的“耳朵经济”时代——一个内容更丰富、技术更智能、场景更多元、价值更凸显的全新时代。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