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联网江湖 志刚
一周前,拼多多发布了2025Q1财报,财报显示,一季度公司营收放缓,净利润下滑。
一季报发完,市面上就有各种声音出现,有人说拼多多不行了,也有人说只是短期调整,拼多多的增长能力还在。
真相到底是什么?
财报发布之后,不如让子弹飞一会。
如今,时间过了一阵子,大家的意见都发表完了,舆论场的闹腾劲过去了,咱们不妨冷静分析这份一季报,可能会有不同的视角。
千亿扶持的“本分哲学”
电商行业走到今天,大家已经打了好几轮牌。“618、双十一”各种补贴大战干了这么多年,经营能力不行的早就出局了,今天的电商三巨头,没有哪家经营能力不行。
基于此,我认为拼多多一季度营收放缓、利润同比下滑,并不意味着经营上掉队了。
其实放缓本身也是一种战略选择。
经营层面,企业增长放缓有这么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经营能力不行,行业高速增长自己亏得底儿掉,像以前汽车行业威马,神仙难救。
第二种,就是阶段性放缓。
譬如,网约车赛道,曹操、享道一发力,滴滴业绩增速就放缓,待市场节奏松下来,再徐徐图之。今天出行市场还是滴滴老大。
今天的电商行业也是如此。
看到拼多多这份一季报,我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拼多多为什么会放缓?
数据本身就是答案。
一季度,拼多多营收增长10%。营业利润同比下降了38%。
财报显示,利润之所以下降,是因为营业支出比2024年同期增加了37%。从金额上看,2024年一季度拼多多营业费用281.44亿,25年一季度是多少呢?386.40亿元人民币,增加了约105亿。
从成本结构看,大部分还是营销费用支出。光这一项就花出去334.0亿。我查了一下过去的数据,25年一季度,是历年来各季度营销花钱最多的。
行政费用方面,拼多多一季度行政费用16.58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是18.23亿,行政费用还降了。
从拼多多最近的动作来看,对商家的减佣、扶持确实影响了一季度营收,而一季度增加的费用里也包括了之前拼多多推出“百亿减免”“千亿扶持”所需要的花费,这些都是影响财报当季营收、利润的科目。
因此,从数据上也不难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拼多多一季度营收、利润增长放缓并非能力问题,而是一种战略选择。
原因就在于,千亿扶持是个长周期战略,能做这个选择,反倒体现出拼多多对经营能力很自信。
你看,在营收、利润放缓的同时,拼多多一季度在线市场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4.8%至487亿元,是好于预期的,这反映出的就是经营能力。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其实也反映出拼多多的“本分哲学”:
要扶持商家就掏出来真金白银,千亿扶持,拼多多不玩虚的。
遥记得曾经的“百亿补贴”时代,有那么一些公司,自家现金储备还没百亿,就要搞百亿补贴,后来被打假。唯有拼多多把这事儿做成了,原因在于拼多多“本分”,不管百亿、还是千亿,拼多多是真补贴。
这份放缓的季报,也是一种本分。
这表明,拼多多既然把“千亿扶持”的招牌打出去了,那么到商家端就是真千亿扶持。
毕竟,一季度的成本数字就摆在那里,“千亿扶持”不是单薄地喊口号,而是作为实际行动真真切切地体现到财报里面。
而过去拼多多百亿补贴的成功表明,本分终究是会获得回报的。
脚步慢了,但目光更长远了
拼多多为什么要现在放缓脚步?很多人表示看不懂。我认为是战略目光放得更长远了。
回想当年拼多多推出百亿补贴,也没几个人真看得懂。
2019年618期间,拼多多推出百亿补贴,那时候拼多多没有盈利,当季度亏损14.9亿,季度营销费用增长105.46%,季度营收增长169.10%。
当时,拼多多百亿补贴也是真补贴。
天眼查APP显示,2018年拼多多刚上市,上市不到一年就大手笔补贴,当时市场上质疑拼多多的声音也不少。
彼时有很多人建议拼多多要做物流,要做多元化,因为友商都在做。但拼多多就是看准了百亿补贴一条路。
此后的几年中,除了疫情那两年,拼多多其他时间都是高营销投入、高增长。主打一个越补贴,增长越猛。
真补贴是有成本的。
利润层面,直到2021年二季度,拼多多营业利润才转正。短暂的放弃利润,拼多多得到的是一个五环内的天下。
业务上,凭借着百亿补贴,拼多多成功开进“五环”。回想一下身边的朋友们是什么时候开始用拼多多的?是不是从买拼多多百亿补贴的苹果手机开始的?
这就是占领心智的意义。
当年百亿补贴奏效之后,资本市场也逐渐看懂了这个逻辑,于是,拼多多市值从不到240亿美元一路猛涨到2400多亿美元,翻了十倍。
今天拼多多做“千亿扶持”,与当年做“百亿补贴”底层逻辑是一样的。今天“千亿扶持”本质上就是升级版的百亿补贴。
是战略上的“半步领先”。
之前跟一个大佬聊企业战略,他说企业做战略布局,最好是“半步领先”。领先得太早,容易成为先烈,领先半步虽然也会被质疑,但只要能落地目标能实现,市场也会重新认可。拼多多当年做百亿补贴,是典型“领先半步”,今天的千亿扶持亦是如此。
做千亿扶持,背后的逻辑其实是,电商行业发展到了“供给决定增长”的阶段。
与当年做百亿补贴不同的是,“百补”是牵引需求,今天拼多多做千亿扶持,扶持的是商家,是在牵引供给。
今天我们的消费社会是过剩的,所有的商家、品牌都要学会在一个过剩的环境里找到增长。我们的整个消费经济,其实早就进入了供给决定的市场阶段。
我们以汽车行业为例,汽车行业2018年开始进入了存量市场,产销总量都在下滑。然后呢?6年之后小米su7新车发布,发布会刚结束10万辆的产能就已经卖完了。事后统计数据发现,买小米su7的车主,有25%是增购。
再看电影行业,这两年电影业的惨烈大家有目共睹,光线传媒股价一度跌到8块多。这么惨一个行业,还不是出现了《哪咤2》这样的精品?而且票房还创造了新历史。
这说明什么?说明好的产品是能带动需求的。
正如萨伊理论所讲:供给决定需求。
电商行业,同样发展到了供给决定增长的阶段。
电商行业,商品太多,好商品总是太少。当我们换个角度,看到电商产业供需关系层面的变化,其实就不难发现,投入千亿帮助商家做好供给端这件事儿,是能带来增量的。
只是,挖掘这个增量,拼多多就需要转变角色,向下增长。
所以,千亿扶持不只是升级版的百亿补贴,也同样是放大版的助农。
过去,拼多多扎根农业很深,助农工作做了不少,也有不少成功,这个过程中,也让拼多多扎根供应更深,扎根产业更深。
今天的“千亿扶持”,其实也是放大版的助农,拼多多想把助农的成功,延续到千行百业。
由此来看,拼多多牺牲利润、增速推出“千亿扶持”,跟当年腾讯打散自身的能力,然后俯下身子去做To B是一个逻辑。
腾讯当年为啥放着高利润生意不做,要做难做的To B?
其实都是向下扎根。
腾讯做To B,拼多多做供应,就像是北魏鲜卑扎根中原,从游牧走向农耕。这个过程里要有舍弃,并且要有向下生长的能力和定力。
舍弃的可能是短期营收、利润,获得的可能是更大的成长空间,
毕竟,今天向下根植产业就越深,未来向上生长就越稳。所以,阶段性地放慢脚步未必就是坏事,关键是要把眼光放长远再落脚。
走慢路,也是一种大局观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意思是:“一座大学有多少栋楼,多少科研设施这些是硬实力,但有多少名大师才是核心竞争力。”
大厂也是如此。
什么是大厂?有破亿用户规模,过亿的DAU,有入口地位、有超级APP。做到这些可以算是大厂。
但真正的大厂,不止在于数据上的硬实力,更在于经营者有没有大局观,能不能带着行业带入一个新阶段,能不能刷新行业对增长的“认知”。
特斯拉的成功意义在于,让所有汽车行业的人意识到,新能源汽车能做成,由此把汽车行业带入一个新阶段,刷新行业认知。
特斯拉是大厂,马斯克实现造车梦之后,又搞机器人。你看今天,蔚来、小鹏都说自己要搞机器人。于是特斯拉一次刷新了行业认知。
国内也有这样的大厂。
比如华为。
华为做出了鸿蒙,做出了我们自己的PC操作系统,由华为开始,中国经济增长动能开始转换,从恒大模式逐渐过渡到华为模式。
电商行业也需要这样的大厂,在新的时期,为行业找到新增长方向,建立新认知。
也因此,拼多多的千亿扶持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千亿扶持之下,拼多多正在把更多行业带到下一个增长阶段。
电商行业发展到现在,已经走到了新阶段。
新的阶段,其实平台牵引传统产业升级的阶段,是平台把能力打散,赋予产业带企业、商家自主增长能力的阶段。
可以看到,在“北方鞋都”安新,拼多多带动安新制鞋产业,百元的跑鞋卖出了新市场,让代工企业有了建立自有品牌的机会;在惠州,拼多多带动勃肯鞋销量增长帮助当地产业实现新升级;在深圳,相机品牌KOMERY借助拼多多,彻底打开了CCD相机市场的新增量……
这其中平台扮演的角色,需要做的就是推动产业链升级,让好的东西,能被消费者看到,进而用好供给拉动消费增长。
拼多多能做到这些,其中关键之一就是不断投入商家端、产业端。对此,拼多多CEO陈磊说:“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拼多多果断支持消费者和商家,将他们的需求放在平台之前。”
这个想法其实很朴素:当外部环境恶化,行业巨变来临之前,至少要先护得住商家周全。
毕竟,中国经济要实现内循环,中小商家服务的主流消费市场是重要一部分,怎么拉动消费,各行各业都在尝试不同的路子。
有的还在挖掘新需求,有的在挖掘新流量。而拼多多找了一条新路子:千亿扶持,不失为一种挖掘整个消费领域增长的解法。
实际上,拼多多带动的不只是商家端、消费端,也是平台端。示范效应下,未来也可能有更多平台入局,进一步深挖优质供给,激发经济活力。
有道是:“一花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当整个消费领域有了增长方向和确定性,千亿扶持的长期价值,就会逐渐显现出来。拼多多也自然能从中受益。
这可能才拼多多“走慢路”的真正意义所在。
写在最后:
很多人说ESG是企业的第二份财报。
要像研究企业的社会价值,大部分人会先看ESG报告。没错,ESG反映出的是企业软实力。但ESG之外第一份财报里也有更大的社会价值。
就像拼多多这份一季报那样,那些成本投入、那些增长方向探索,那些深嵌在业务里的社会价值,才是真正的价值。
这些价值,将来会怎么释放?值得期待。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