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元瘦身咖啡成本竟1元 揭开“快速瘦身”真面目

市场资讯
Jun 09

近年来,随着超重和肥胖人群不断扩大,减肥市场随之升温,各类宣称“快速瘦身”“纯天然无副作用”的产品频繁出现在社交平台和电商页面。然而,这些看似“便捷无害”的瘦身食品背后,真的安全吗?本期节目将通过真实案例和记者调查,揭开网售减肥食品背后的危险添加。

减肥食品中非法添加禁用物质

三十岁出头的四川消费者周先生,体重常年维持在190斤以上,已经影响到自己的健康,他决定尝试减肥。

不节食不运动 “咖啡瘦”饮料宣称一周见效?

一次偶然机会,周先生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有人在兜售一款名为“咖啡瘦”的固体减肥饮料。该微商宣称,不用节食也无需运动,只要坚持每天喝“咖啡瘦”,一周后体重就能明显减轻。

朋友圈网购减肥饮料 服用后引发不适

据周先生回忆,该名微商宣称这款咖啡成分均为天然植物萃取,无副作用。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周先生向对方支付了600元购买了一个月用量的“咖啡瘦”。没想到的是,刚喝了没几天,周先生就出现了心慌、头晕、失眠等不适症状。意识到问题后,周先生立即停止服用,并将情况反映给了当地市场监管部门。

减肥饮料检出国家明令禁止成分

接到举报后,四川甘孜州新龙县市场监管局对该产品送检。结果显示,这款“咖啡瘦”中非法添加了西布曲明——一种国家明令禁止的化学物质。

早在2010年我国便已将西布曲明列为禁用物质,严禁其生产、销售和进口,更不能在食品中添加。

鉴于案件严重性,市场监管部门随即将线索移交警方。警方调查发现,销售者李某某通过微信朋友圈大肆宣扬“咖啡瘦”具有减肥奇效,以168元10包的价格对外出售,大量销售给全国多地消费者。

她的供货上家是一名叫“穆某某”的女子,通过微信接单、快递发货,从未线下接触。警方顺藤摸瓜,追踪到辽宁一处民居。在现场,警方查获2万多包未封装的“咖啡瘦”及大量原料。警方对现场样品抽样送检,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均含有西布曲明。

地下室暗藏生产窝点 卫生堪忧

进一步调查发现,穆某某以3元一包的价格大量购进添加了西布曲明的散装“咖啡瘦”,然后再非法印制包装,将其加工成每袋25包的成品,最后以一百多元的价格批发给下家,非法获利八十余万元。而穆某某的供货来源,是一对夫妇在别墅地下室非法生产的窝点。

在生产窝点记者看到,各种原料随处堆放着,搅拌机、封口机等设备上布满了灰尘和污渍,现场卫生状况令人担忧。

调查至此记者发现,所谓能减肥的神奇咖啡就是在这样的黑窝点生产出来的。为了牟取暴利,犯罪嫌疑人闫某某和张某某以低价非法购进添加有西布曲明的劣质咖啡原料,自行灌装后,以1元左右的批发价销售给穆某某等中间商。经过中间商二次包装后,网络上所谓有奇效的各式减肥咖啡就被生产了出来,最后以600到800元不等的价格销售给全国不知情的普通消费者。

最终,涉案人员因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依法判刑。

“瘦身食品”种类繁杂

与此同时,记者在网络平台调查发现,各类宣称“减肥无副作用”的产品正通过社交媒体、直播带货等渠道大量销售。这类产品多为普通食品,外观形态包括糖果、饮品、胶囊等,但多数打出“天然提取”“饱腹代餐”等概念,暗示或者明示具有减肥功效。那么,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所谓“瘦身功效”的食品是否安全有效?

饮料、糖果等瘦身食品扎堆网络平台

调查中记者发现,在某头部社交媒体,记者输入“瘦身食品”等关键词进行搜索,随后就会持续频繁收到各种相关的直播营销信息,一些商家还打出宣传,他们的所谓瘦身食品专供直播间销售。

记者注意到,在网购平台上也涌现出各种宣称具有瘦身功效的食品,这些食品种类繁杂,既有饮料也有糖果,甚至还有的包装成胶囊状。记者注意到,这些所谓“瘦身”食品,实际上多为普通食品,按照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普通食品不得声称具有保健功能。但现实中,不少营销人员往往会暗示消费者,他们的产品在短期内能够迅速减重。

推销策略一 不节食,就能瘦

这个销售果蔬和奶咖饮料的直播间则暗示,消费者吃了他们家的产品,无需控制饮食就能瘦。

推销策略二 亮报告,消疑虑

为了打消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顾虑,有的带货主播还在直播间展示了所谓检测报告。

推销策略三 无毒无害,产品安全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商家在销售这些所谓瘦身食品时大多还会将安全作为卖点,带货过程中反复强调,产品没有副作用。

实际情况如何?记者观察到,已经有不少消费者在评论区留言,身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

在这款宣称由天然果蔬制成的组合饮料的评论区中,消费者表示,刚吃了一次就上吐下泻,因腹泻险些脱水,最终不得不上了医院。有的消费者则表示,喝完后一天腹泻十多次,严重到无法上班。还有消费者留言称自己买到的产品无异于“泻药”。

在这款糖果的评论区里,消费者反馈吃后出现了“口渴心慌”的不适症状,“副作用很大”;还有消费者则表示,“吃完整晚睡不着、头疼头晕”。

送检11款减肥食品 6款非法添加

这些网络上热销的所谓瘦身食品是否安全且有效?带着疑问,记者从所调查的直播间网购了多款产品,送往权威实验室对其配料及添加情况进行分析。

记者购买了销量大的一些网红瘦身食品,包括糖果、咖啡、果冻、胶囊型食品共计11款,这些食品在宣传时均暗示具有瘦身效果。到货后,记者发现有些食品的包装简陋,甚至缺乏必要的产品信息。

江苏省苏州市行刑衔接联合实验室专家组专家温尧林介绍,这个产品背后一看最核心的批准文号没有,生产厂家没有,生产地址没有,它就是个“三无”产品,标识上有很多违规的地方。

记者注意到,这些所谓瘦身食品的配料表中显示大多由果蔬或其他天然植物原料制成。样品送到实验室后,实验人员运用科学方法筛查出其中的可疑信号,再比对我国食品中非法添加禁用物质名单,历时近半个月时间,最终得出11款样品的非法添加情况。

经分析结果发现,11款所谓瘦身食品中有6款添加有违禁化学物质或处方药物。其中,有一款花型糖果和一款胶囊型食品中发现了违禁物质西布曲明。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朱毅:我们国家也是在2010年就不再批准西布曲明以任何形式在我们国家出现,它既不能生产也不能销售,既不能作为食品的添加剂也不能作为保健品,也不能作为药品,在我们国家相当于它没有任何合法存在的可能性了,只要查到,只要出现它就是违法的。

除了非法添加西布曲明,在这次送检的11款样品中,有两款糖果和一款果蔬饮中发现添加了处方药噻嗪类化合物;有一款所谓瘦身固体饮料中发现添加了处方泻药比沙可啶类化合物的衍生物。

据了解比沙可啶类化合物是一类刺激性泻药,为处方药,通常被用于治疗短期便秘,为避免药物依赖,用药周期一般不超过一周。副作用包括腹痛、腹泻、恶心等。

而噻嗪类利尿剂也是一种处方药,用于治疗高血压,误服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

温尧林介绍,噻嗪类物质属于利尿剂,通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和水肿性疾病。它是处方药,正常人不能轻易服用,一定要严格遵守医生医嘱。通常会非法放在减肥类的产品当中,就是通过它的利尿的效果,让消费者脱水从而达到所谓的减肥效果。正常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食噻嗪类化合物往往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或者会出现电解质紊乱。长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噻嗪类的化合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都会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肾脏都会有损伤。

瘦身功效驱动 非法添加更隐蔽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在瘦身食品中非法添加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其中的非法添加物质也越来越隐蔽。

不同人群应如何科学减肥?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减肥产品涉嫌非法添加违禁成分。目前相关线索已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进入夏季,减肥话题再次升温,如何科学、安全地减肥成为公众关心的热点。那么,不同人群该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减肥方案?减肥过程中是否可以使用药物?

北京、四川等地医院,记者看到,为了减肥而寻求医疗帮助的消费者络绎不绝。医生介绍,除肥胖人群外,近年来还有不少因服用来路不明的“减肥食品”而出现不良反应、前来就医的患者。

医生:减肥不能盲目 警惕速效产品

针对这一现象,医学专家提醒广大消费者,减肥不能盲目,尤其要警惕成分不明的“速效产品”。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赵宇星表示,不建议去购买成分不明、来路不明的网红减重产品。如想使用保健品减重,认准国家批准的戴着“蓝帽子”的这种保健食品。如果已经在应用这些非法添加药品,出现了不良反应,要即刻停药,赶快到医院就诊。

如何鉴定自己是否肥胖?

医学专家指出,首先应判断自己是否属于肥胖人群。常用的标准是体质指数(BMI),即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当BMI指数≥28,即可判定为肥胖,建议进行干预。

医学专家强调,对于体质指数小于28的超重人群,体重管理贵在持之以恒,追求短期快速减肥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伤害。

科学减肥并非一朝一夕,也不是靠“神药”就能实现。制定合理目标、采取科学方式,才是实现健康减重、避免伤害的根本之道。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田思琦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