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账期承诺:薛定谔的“60天”

虎嗅APP
12 Jun

出品丨虎嗅汽车组

作者丨肖漫

头图丨《西线无战事》剧照

6 月 10 日晚至今,已有 17 家车企作出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 60 天内”。

汽车供应链一直苦于“长账期压力”,这是第一次真正被摆到台面上寻求解决方案,车企给出的“60 天承诺”是否能够彻底解决供应链承压难题?

汽车供应商苦账期久矣

汽车零部件行业应收账款金额连年上升。Wind 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大部分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在成倍增长,部分企业甚至在十年间翻了 10 倍以上。

账款周期也在持续走高。截止 2024 年三季度末,比亚迪长城上汽等车企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为 145天、153天、177天,包括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厂商此前也时常高于 150 天,普遍高于特斯拉通用、大众等汽车公司。

账期拉长,车企借助腾挪得来的资金支撑其在前端打价格战,转嫁了资金压力,而供应商只能被迫等待,应收账款不断累高,加大供应商的经营压力。

此次众多车企公开作出“60天账期承诺”由上至下敲响了警钟,给了汽车供应链回收账款的希望。但真正落到执行层面,要做的还有更多。

车企承诺 60 天账期并不意味着供应商可以在 60 天内拿到钱。从货物交割开始,车企给供应商完整的支付流程包括:开发票确定货值、到期结算(包括直接支付和给承兑汇票等方式,车企一般采用承兑汇票形式,进一步延长了兑付周期)。大部分供应商猜测,多数车企承诺的“60天”账期是指开发票后 60 天内给承兑汇票。

“缩短账期之外,更重要的是结算方式,如果60天后再给商票,帮助并不大。”一位长期跟踪汽车行业的业内人士说道。

车企给供应商的结算方式已经被切割成多个部分,现在没人能确定60天指的是中间哪部分,还是指整个支付流程。如果供应商拿到的是汇票,一般还要等上几个月才能真正拿到现金。

现金支付是供应商最喜闻乐见的结算方式,据一家供应链企业透露,此前仅有特斯拉一家车企采取这种方式。一般情况下,车企都会采用承兑汇票的方式进行结算,以此拖长账期。

承兑汇票由银行承兑和商业承兑两种,相对而言,银行承兑的确定性更高,到期承兑能够收到货款,商业承兑汇票未必能够如期拿到钱,部分车企甚至利用商业承兑深度绑定供应链企业。

商业承兑一般去金融机构进行承兑,大型车企基本都有供应商金融平台,包括比亚迪的迪链、长城汽车长城链、东风的东信、北汽福田的福金通、奇瑞的宝象等。

以迪链为例,收到迪链凭证的公司可以线上转单或申请融资,一级、二级供应商之间转单免费,三级及以上供应商转单按转单金额的 0.2% 收取手续费,承兑货款被层层转移,这会导致下游的中小企业加剧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6 月 1 日开始实施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有明确规定,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支付方式,不得利用商业汇票、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变相延长付款期限。

多数车企相继响应“60天账期”的呼吁,但截止目前,也仅有上汽和北汽两家明确表示,不采用商业承兑汇票等增加供应商资金压力的结算方式。

一位业内人士称,如果车企跟进承诺不采用商业承兑汇票的结算方式,大部分车企的现金流都会吃紧。

反内卷才刚刚开始

车企们在一天之内纷纷做出“60天账期承诺”,外界认为打响车圈反内卷的第一枪,但渗透在车圈的内卷竞争,还没有被彻底解决。

车企在前端打价格战,降价压力自然转移到弱势的供应链一方,从二级供应商到三级供应商到N级供应商,压力层层传导,裹挟着整个产业链条。

以汽车板为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文指出,汽车板目前已基本没有毛利,而汽车企业还在要求钢厂降价。

据钢厂反映,近年来汽车企业开展极致降本,不断要求钢厂降低汽车板价格。去年以来,部分主机厂要求钢厂汽车板供货降价超过 10%,已经远远超出钢厂可接受的能力。

以往钢厂通过先期介入(EVI)、加工配送等模式和汽车厂深度合作,但近年来,部分自主品牌汽车厂通过招标采购汽车板,按照一般的钢铁产品给汽车板定价,引发了钢厂之间的“内卷”,并且基本是“最低价中标”。

钢厂并不是个例,而是映射整个汽车供应链的现状。“年降 10%”已在近年来成为业内常态,殊不知在此之前,汽车年降的标准是“2%-5%”。

车企对最低价的盲目需求,会沿着供应链逐级传导,变成更薄的钢板,更少的工人收入,更简短的产品测试等等,减少的成本只会被转移,不会凭空消失。

“如果下半年还在继续打价格战,那行业内卷的情况就不会变好。”一位业内人士感叹道。

缩短账期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这还不是全部。汽车业真正摆脱内卷的那一天,也可能是空气悬挂供应商孔辉科技董事长郭川梦想成真的那一天。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End

想涨知识 关注虎嗅视频号!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