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府的“罗斯福计划”是否可行

北京青年报
Jun 16

    向长河

    6月11日,英国财政大臣蕾切尔·里夫斯发布一项被媒体称为“史上最敢花钱”的财政支出计划——未来几年将在医疗、国防、住房等领域投入巨额公共资金,彻底告别保守党时代的紧缩政策。

    这一雄心勃勃的蓝图,被工党政府内部称为“罗斯福计划”,旨在效仿上世纪30年代美国新政,通过大规模公共投资重振英国疲软的经济。在公共债务与GDP之比已突破100%、年政府借款达1483亿英镑的背景下,这一豪赌能否成功,成为英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

    根据工党政府发布的财政支出审查报告,该计划的核心是向关键领域注入前所未有的财政资源:

    医疗领域: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运营预算每年增加290亿英镑,年均实际增长率达3%,旨在缓解积压的手术需求并推进数字化改革。

    国防安全:到2027年将国防预算占GDP比例从2.3%提升至2.6%,以应对东欧和中东的地缘政治危机。

    住房建设:通过10年期“可负担住房计划”投入390亿英镑,并设立政府住房机构提供100亿英镑金融支持,吸引私人资本参与开发。

    里夫斯宣称,这是英国财政路线的历史性转向——从紧缩走向“为未来投资”,通过公共投资拉动需求、填补基础设施缺口,最终激活私营经济。然而,这一设计直接撞上英国经济的残酷现实:政府债务利息已占总支出的近10%。

    展望未来,斯塔默政府的“罗斯福计划”面临三重挑战:财政空间的硬约束、执行力陷阱与政治共识的脆弱性。

    其一:该计划面临的首要矛盾是目标规模与财政可行性的脱节。英国财政研究所所长保罗·约翰逊尖锐指出,大部分资金集中在议会前两年投入,后期财政空间将急剧收紧。而当前政府融资成本高企。2025年初,英国长期国债收益率一度飙升至5%以上,20年期和30年期金边债券收益率持续坚挺。若计划引发市场对债务失控的担忧,借贷成本进一步上升,每年1430亿英镑的利息支出可能吞噬新增投资。

    更微妙的是税收难题。影子财政大臣梅尔·斯特赖德已警告,该计划可能引发加税猜测,动摇企业信心。历史经验表明,在通胀高企期扩大财政赤字,可能削弱货币政策效果,迫使英国央行维持高利率。

    其二:执行力方面,英国公共部门的执行效率长期堪忧。当理想化的蓝图遭遇英国低效的行政机器,投资转化为经济增长的链条可能随时断裂。

    其三:政治共识的脆弱性显而易见。保守党领袖凯米·巴德诺赫的抨击直指计划软肋:以借贷支撑发展是“将债务转嫁给下一代”。而工党内部同样存在分歧:工会大会秘书长保罗·诺瓦克一面称赞计划是“公共服务的强心针”,一面要求政府停止削减福利支出并推动“富人增税”。 

    政治风险还来自地区公平性质疑。住房和基建投资集中于伦敦与东南部,可能加剧区域失衡。若两年内未能兑现“振兴英国”的承诺,工党恐将重蹈历史覆辙——2010年工党首相布朗因财政扩张未能挽救经济而败选。

    从更长的历史进程看,斯塔默政府的“罗斯福计划”可谓英国政府财政紧缩与扩张的轮回与嬗变。2010年保守党上台后,为应对金融危机引发的财政恶化(赤字占GDP达10.4%),推出严苛紧缩计划:5年内削减占GDP13%的支出,冻结福利金涨幅,开征“卧室税”。结果却适得其反:2010-2018年,英国公共债务占GDP比重反从75.2%升至86.9%,增速超过多数发达国家。紧缩政策不仅未能修复财政,反而抑制需求,拖累复苏。

    2022年俄乌冲突期间,保守党财政大臣亨特被迫推出550亿英镑增税减支方案,承认英国“已陷入衰退”。而2018年保守党元老哈蒙德虽宣称“紧缩时代结束”,却因脱欧僵局无果而终。工党此次计划,实则是对紧缩政策失败的矫正尝试。但问题在于:当债务负担较2010年更重时,简单逆转政策是否可行?

    英国工党的“罗斯福计划”诞生于一个矛盾时刻:民众对紧缩的厌倦达到顶峰,但财政容错空间缩至最小。该计划成败不仅关乎党派政治,更将检验现代国家能否在债务高压下实现自我更新。

    历史提供了两种先例:19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12%的赤字率推动美国走出萧条;而2010年代南欧国家在债务危机中扩张支出,却陷入更深的衰退。英国的选择实则是一场精密走钢丝——过度谨慎则振兴无望,用力过猛则债务反噬。

    6月12日,就在计划公布次日,英国4月经济数据出炉:萎缩0.3%,远超预期。这一信号警示里夫斯:市场与民众的耐心不会长久。若两年内未见增长曙光,“罗斯福计划”恐将沦为英国财政史又一段昂贵而无奈的插曲。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