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智超讲财商)
销量崩盘直接冲击了埃安的资本布局。
小水编辑部
6月14日,一则“某车企IPO疑告吹:员工内购股票‘爆雷’,上百员工拒还息”的消息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
尽管爆料者“明镜pro”未直接点名涉事车企,但综合爆料者提出的各项指标来看,被传的IPO暴雷车企大概率是广汽埃安。
昔日“网约车之王”为何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局。
根据披露,爆雷品牌最显著的四大特征:
1、系大型车企旗下的新能源品牌
这一条基本可以将新能源造车新势力排除,他们都不是大型车企下的新能源品牌。
而传统汽车品牌下的新能源车品牌,入围的有吉利、长城、上汽、广汽,比亚迪,东风、奇瑞、长安、五菱、一汽、江淮。
传统大型车企里,旗下新能源有能力做到独立上市的,肯定不是江淮。比亚迪已经上市排除在外,上汽集团是整体上市的,也排除,奇瑞同理。
2 、2023年销量达到历史峰值
从2023年汽车销量排行榜可以看出,排名在前十的传统车企旗下新能源品牌有广汽埃安和长安、长城入围。
如果说前十都到不了,大概率不符合销量达到历史峰值这一说。
3、因估值问题错失2023年IPO
因为要在2023年冲击IPO,那么2021和2022年的销量肯定不能跌出前十,因为必须持续盈利,销量大跌或者下跌肯定财务数据会不好看。
根据这一条,结合销量,基本可以看出个大概。这一条基本就已经能在几家大型传统车企里锁定选项。
2023年,也就是两年前,冲刺IPO的大型车企子品牌很少。上汽集团是整体上市的,没听说它家有拆分智己汽车上市的计划,故排除在外。
只剩下广汽埃安、长城和长安。
但长城汽车和长安汽车已经在A股上市了,而后未有听说分拆子品牌上市。
虽然广汽也上市了,但是分拆新能源子子品牌上市这件事,2022-2023年一直在圈内流传。
2023年的广州车展上,广汽埃安的总经理古惠南透露,公司目前正在向证监会上报首次公开募股申请的相关材料,拟冲刺新能源汽车科创板第一股。
这里基本已经能断定明镜pro所指的就是广汽埃安了。
广汽埃安,前身是广汽新能源,成立于2017年。
2019年,广汽新能源发布了首款以“埃安”为品牌名的紧凑型SUV——埃安S。
埃安大卖!2020年11月,广汽集团干脆把“广汽新能源”更名为“广汽埃安”,宣布独立运营。
此后,广汽埃安又趁热打铁推出售价更便宜的埃安Y(售价10.59万~14.99万),进一步攻占网约车市场,一度被网友戏称为“最懂中年失业人”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埃安的品牌年销量,此前几乎每年翻一翻,从2018年的2万辆,一路暴涨到2023年的48万辆。
公司年销量也完全秒杀蔚小理,仅次于比亚迪、特斯拉两大巨头,打败了吉利、五菱等传统汽车巨头。
但进入2024年,其销量遭遇断崖式下跌。
数据显示,2024年1-7月,广汽埃安累计交付量仅21.3万辆,仅完成年度70万辆目标的30%。
更令人担忧的是,上半年销量同比暴跌39.65%,月均销量从4万辆腰斩至2万辆。
2024年全年广汽埃安累计销量为 374,884辆,同比下滑 21.19%,仅完成年度最低目标70万辆的 53.55%。
随着大面积车企降价,网约车市场饱和及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试点推进,传统网约车需求锐减,导致埃安的市场份额进一步萎缩。
2025年开年销量继续下滑15.3%,未来能否扭转颓势仍存巨大不确定性。
为挽救销量,埃安今年4月实施全系降价,但效果甚微。
销量崩盘直接冲击了埃安的资本布局。
2022年10月,埃安完成A轮融资,估值高达1032亿元,创下国内新能源整车行业最大单笔私募融资纪录。
彼时,广汽集团高层豪言要用 “埃小蔚”取代“蔚小理” ,总经理古惠南甚至抵押房产购入股权。
三年后的今天,这场资本盛宴已成残局。
2024年8月,北京产权交易所一则招商公告意外曝光埃安“正在准备港股IPO”,但该公告24小时内即被撤下。
埃安官方解释称这是“股东内部资产处置”,与IPO无关。
古惠南今年3月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的表态意味深长:“广汽埃安并不缺钱,IPO不是为了去融一笔钱,核心是要解决体制机制的问题。”他坦言当下不是IPO好时机,“整个资本市场都不好”。
更严峻的是,新能源车企IPO政策已悄然收紧。
然而,上市搁浅直接引爆了员工持股这颗“定时炸弹”。
2022年,埃安启动混改时,679名员工和广汽研究院115名技术人员共同出资近18亿元参与持股,占股4.55%。
按照当时协议,员工认购资金需锁定五年,2025年5月前只需支付利息,6月底开始偿还本金。
随着6月还款节点临近,员工收到公司通牒:若不续缴利息,将按42%折扣强制清退股权。
更激化矛盾的是,传言称管理层已获得全额退款及利息补偿,而中高层还额外获得奖金补贴。
“肯定的是,2027年之前这批资金是锁定的,入股者都不可能拿到钱。”广汽集团内部人士向湾财社记者辩解说,“即使是高层,也不可能说退就能退”。但这种解释未能平息基层员工怒火。
据电车Daily调查,上百名员工已联合拒付利息,并准备通过劳动仲裁维权。
一位参与持股计划的销售人员算了一笔账:“我贷款认购了50万元股权,每月利息就要还五千多。现在房子抵押了,股权却要打四折收回,这不是逼人上绝路吗?”
编辑校对 | 保镖
信源 | 公号明镜pro、大厂相对论pro、汽车行业快知道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