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出行不易的逆袭路:布满荆棘

蓝鲸财经
Jun 20

文|外参财观

在滴滴占据中国网约车市场半壁江山的格局下,曹操出行这个名字,代表了另一种可能。背靠吉利控股,以B2C自营模式起家,曹操出行在巨头阴影下顽强生长,‌曹操出行2024年营收为146.57亿元‌,同比增长37.4%,毛利率提升至8.1%,业务覆盖中国136个城市。然而紧随其后的,是高达26.8亿元的净亏损。尽管相比2023年的31.5亿亏损有所收窄,但这份亏损依然沉重刺眼。

作为脱胎于吉利控股集团的出行平台,曹操出行的战略选择天然带有“B端基因”。2024年,曹操出行显著加大了对企业级服务的倾斜力度。然而,B端市场同样强敌环伺,且对服务深度、响应速度及资源整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曹操出行这步“险棋”成效几何,尚需市场更严苛的检验。

在规模为王、盈利艰难的网约车行业迷局中,曹操出行能否真正走通一条可持续的成长路径?其重注押宝的B端战略,是破局妙手,还是无奈之下的资源分散?当资本耐心逐渐消磨,市场增量空间遭遇瓶颈,曹操出行的未来究竟是持续投入等待曙光,还是被迫收缩陷入困顿?

草根逆袭的B2样本

当滴滴以C2C模式席卷全国时,曹操用清一色的帝豪EV打开“绿色专车”市场;当行业深陷安全信任危机时,它以“统一培训、统一车辆、统一管理”的B2C模式建立安全口碑;当对手沉迷补贴大战时,它悄然绑定吉利集团资源,将“车服一体”打造成效率武器。这场看似重资产的豪赌,实则是错位竞争的精密计算。

其一:背靠吉利的“全产业链协同”优势。

曹操的核心壁垒,深植于吉利集团的血液之中。车辆采购端,依托吉利新能源车型规模化优势,单车成本较外部采购低约15%;维保体系上,共享吉利全国超1000家服务站,单次保养成本下降30%;金融支持层面,吉利金融提供低成本运营贷,资金成本优化2-3个百分点。这种“造车-出行-金融”的闭环,使曹操在车辆全生命周期管理上具备对手难以复制的效率纵深。

其二:B2C模式的“安全合规”护城河。

在滴滴安全事件频发的2019-2021年,曹操以“自营车辆+全职司机”的强管控模式,快速占领中高端商旅用户心智。其司机需接受72小时封闭培训,车辆每日强制消毒质检,车内标配一键报警与行程分享功能。据交通运输部2023年服务测评,曹操亿公里投诉率仅0.12次,为行业平均值的1/3。在政策持续收紧的背景下,合规运力已成稀缺资源——曹操在一线城市合规车辆占比超95%,而聚合平台不足70%,这为其守住高端市场提供政策筹码。

其三:吉利生态的“特权沙盒”

曹操的真正杀招,在于它背靠的是一座汽车帝国的全息实验室。企业出行、长短租车、代驾服务——这些看似分散的业务,实则是吉利验证“车服一体”模式的先遣部队。当互联网平台从零构建场景时,曹操直接调用吉利的企业客户池、4S店服务网络、金融工具库进行生态嫁接。别人烧钱培育市场,曹操用吉利的现成资源浇灌业务,这种“生在罗马”的特权,使其在细分场景的卡位战中快出对手一个身位。

机遇背后的荆棘之路

背靠吉利控股集团这棵大树,曹操出行发力企业级服务(B端)的战略选择,看似是一条充满协同效应的“捷径”。2024年,其B端业务收入占比快速提升至约35%,成为财报中最亮眼的增长点。吉利体系庞大的员工通勤需求、遍布全国的经销商网络试驾与客户接送服务、以及关联企业频繁的商务出行需要,为曹操出行提供了稳定且可观的初期业务来源。

当市场鼓吹其“背靠吉利的B2C模式颠覆传统网约车”时,却刻意回避一个残酷真相,所谓“车企基因优势”,不过是把制造业的重资产枷锁,套在了互联网出行这匹轻装快马的身上。这种模式的底色并非创新突围,而是资源依赖型企业的路径复刻:用母公司的整车产能消化库存,用地方政府的政策红利置换运力指标,用加盟司机的血汗支撑直营体系的虚假繁荣。从诞生之日起,曹操就注定无法成为真正的“出行新势力”,它只是吉利集团在电动化焦虑下,仓促抛出的又一件贴牌代工品。

B2C模式在出行领域绝非护城河,而是吞噬现金流的无底洞。当滴滴用算法调度千万社会车辆、高德以聚合平台轻装收割流量时,曹操却沉迷于“自购车辆、自聘司机”的陈旧剧本。这与其说是战略定力,不如说是传统车企对“失控运力”的病态恐惧,他们宁愿承受天文数字的折旧成本与人力负担,也要死死攥住那把早已生锈的“管理权钥匙”。

更致命的幻觉在于对“供应链优势”的自我陶醉。当曹操高管炫耀“70%车辆采购自吉利体系”时,实则在坦白其生态的封闭与脆弱。深度绑定母公司的代价,是失去对市场变化的敏感触觉与快速迭代能力。这种“近亲繁殖”的供应链,表面压缩了采购成本,实则扼杀了创新基因。

以生态之名重筑防线

当重资产的镣铐与价格战的绞索越收越紧,修修补补的“优化”不过是饮鸩止渴。要撕开生路,唯有以手术刀般的决绝,剖开自身商业模式的病灶,完成一场从“负重蛮牛”到“敏捷猎豹”的基因突变。重资产模式,曾是曹操高举的盾牌,如今已成勒进血肉的枷锁。在行业野蛮生长的草莽年代,自营车辆与合规司机构筑的安全壁垒,确为曹操赢得口碑与政策护身符。但当硝烟散尽、监管落槌,全行业被迫穿上合规的“紧身衣”时,曹操的“重装铠甲”瞬间沦为致命负担。

网约车的规模效应,在自营模式下是伪命题。每新增一辆车、一名司机,伴随的不是边际成本递减,而是管理链条的几何级臃肿和刚性支出的叠加。曹操必须清醒:规模不等于壁垒,负重奔跑的巨人终将被轻装的狼群撕碎。真正的出路在于“价值密度”而非“数量堆积”,砍掉非核心、低毛利的“出血点”,将有限的自营资源浓缩为高端专车、企业服务等高附加值领域的“精兵”。

而最大的沉没成本,恰是其最被低估的资产:十年打磨的车辆管理体系、司机培训标准、安全监控技术。若死守“自有车队”的执念,这些能力终将被成本压垮。但若以开放姿态,将其转化为赋能行业的“合规操作系统”,为第三方运力提供认证、培训、监管SaaS服务——则枷锁可变钥匙,重负可化阶梯。合规不该是曹操的墓志铭,而应成为其收割行业升级红利的镰刀。

曹操出行能否从“烧钱换规模”的旧梦中醒来,真正拥抱一场深刻的“效率革命”?能否将吉利的产业背景从“输血源”转化为独一无二的“生态护城河”?这考验着曹操管理层的战略定力与执行力。出行行业的下半场,胜负手早已不是谁的车更舒适,而是谁的技术能穿透产业边界,谁的生态能吸附社会资源,谁的规则能定义未来城市图景。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