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湾商业观察》施子夫
近日,南京维立志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立志博)再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上市,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和中信证券。
2024年11月末,维立志博首度递表港交所,其后失效未果。二度冲刺之下,公司的经营情况仍不容乐观。
1
无商业化持续亏损超7亿,百济神州终止协议
招股书及天眼查显示,维立志博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临床阶段生物科技公司,专注于中国及全球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重大疾病新疗法的发现、开发及商业化。公司的管线包括14款候选药物,其中6款已进入临床阶段,包括1款核心产品及3款主要产品。
招股书介绍,公司核心产品LBL-024已于2024年7月进入针对晚期肺外神经内分泌癌的单臂注册临床试验,是全球达到注册临床试验阶段的首款4-1BB靶向候选药物。截至最后可行日期,除化疗外,全球范围内尚无专门用于治疗晚期肺外神经内分泌癌的获批药物。LBL-024作为一款处于注册临床试验阶段的4-1BB靶向候选药物,旨在填补该重大治疗缺口。
众所周知,生物医药类企业往往研发周期漫长,前期投入较大,亏损不可避免。
维立志博仅在2023年实现收入886.5万。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三个月(报告期内),公司净亏损分别为3.62亿元、3.01亿元和7536.7万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2.27亿元、2.03亿元和6652.2万元。
对于近900万的收入,公司表示,该收入来自根据百济神州(06160.HK)协议就公司所提供的桥接研究服务而自百济神州收取的款项。公司现时并无产品获准进行商业销售,亦未自产品销售产生任何收入。于往绩记录期间,尚未录得盈利,并存在营运亏损,亏损主要由于股权回购义务的公允价值变动。
招股书显示,LBL-007(LAG3单克隆抗体)是一种全人源IgG4单克隆抗体,靶向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AG3),旨在治疗鼻咽癌、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食管鳞状细胞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黑色素瘤及其他实体瘤。
该产品即维立志博与百济神州的合作产物。2021年12月,公司就于大中华区之外开发、生产及商业化LBL-007的独家授权与百济神州订立授权及合作协议。其后,百济神州一直进行多项全球试验,以评估LBL-007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及标准疗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及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效果。
根据百济神州提供的终止通知所指,该协议其后已于2025年5月18日终止。百济神州并无披露亦无计划披露终止协议的原因。于该终止后,维立志博已重新获得开发、生产及商业化LBL007的全部全球权利。
2
现金流连年为负,短期偿债压力偏大
从开支来看,研发成本无疑是最大支出。报告期内,公司研发开支分别为2.31亿元、1.86亿元和5775.1万元,分别占同期总经营开支的25.6%、24.2%和38.8%。同时,公司行政支出分别为3804.7万元、8769.2万元和1887.6万元。
公司预期,至少未来几年会产生合理开支及账面营运亏损,原因为需要深入推进临床前研究、继续进行候选药物临床开发、就候选药物寻求监管批准及制造候选药物、推出日后获批的药物以及招募更多经营业务所需的人才。公司预期会产生与作为营运相关的成本。由于开发状况、监管批准时间表以及管线产品商业化,预期财务表现在不同期间将有所波动。
维立志博认为,公司有充足的营运资金支付起最少未来12个月至少125%的成本,包括研发开支、行政开支、融资成本及其他经营成本。
不过,在现金流方面,公司实际情况也不太乐观。
报告期内,经营活动所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93亿元、-1.19亿元和-2636.5万元;年╱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2.48亿元、3.73亿元和4.31亿元;流动负债总额分别为13.95亿元、3.98亿元和4.62亿元。
显然,一方面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即便有所好转,但仍持续为负;另一方面公司流动负债高于账面资金,也凸显出公司短期偿债压力偏大。
针对此次上市募集资金用途,公司表示将主要用于核心产品LBL-024及其他候选药物的临床开发、商业化准备以及持续的研发投入。
然而,备受外界高度关注的是,维立志博在递表前后出现了股东“快进快出”的情况。
招股书显示,2024年11月22日C+轮融资时,安徽昆路以9000万元的代价认缴维立志博450万股股份,每股价格20元,但仅仅五天后11月27日,安徽昆路又将其中315万股股份按原始成本价20元/股的价格分别转让给智享生物(苏州)、汉康中小企、厦门济世乐美、南京佳康瑞臻、成都怀格。
不仅如此,同样在2024年11月末,维立志博Pre-A轮投资者的转让价也不太理想。南京凯泰、南京捷源、北京汉康分别将持有的187.5万股、100万股、93.75万股股份转出,转让价格分别为8元/股、16元/股、15.68元/股,均低于2017年Pre-A轮融资时16.15元/股的认购价格。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曾指出:“一方面,安徽昆路如果是作为一个‘中转站’,在股权转让中扮演中介的角色,这可能涉及到复杂的资本运作或是为了满足某些特定的财务或法律要求。另一方面,安徽昆路如果是提前离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或IPO前景持有保留态度,或者他们已经实现了预期的投资回报,选择在合适的时机退出。考虑到安徽昆路在获得股权后仅5天就进行了转让,这种行为确实不常见,可能暗示着对公司短期内的信心不足或是其他战略考量。”(港湾财经出品)
责任编辑:郝欣煜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