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上瘾,大脑萎缩47%!MIT祭出206页92图超长报告

市场资讯
19 Jun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新智元报道

编辑:KingHZ

【新智元导读】AI上瘾堪比“吸毒”!MIT最新研究惊人发现:长期依赖大模型,学习能力下降、大脑受损,神经连接减少47%。AI提高效率的说法,或许根本就是误解!

ChatGPT正在“吸干”你的大脑!

刚刚,麻省理工学院完成了针对ChatGPT用户的首次大脑扫描研究,结果让人惊掉下巴。

针对日常写作中使用ChatGPT带来的影响,这次用数据揭示了AI版“魔鬼的交易”:

依赖AI写作,等于用长期思维能力,换取短暂效率。

简直堪称“出卖灵魂”!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历时3个月深入研究了LLM的认知成本,揭示了一个紧迫问题:

学习能力可能因LLM的使用而下降。

尽管使用LLM在初期带来明显效率优势,但长达4个月的实验发现:LLM组在神经活动、语言质量和评分等方面,全面落后于“仅用大脑写作”的对照组。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2506.08872

简而言之,过去关于AI提高生产力的说法,可能全错了!

图4: 实验过程中的参与者,佩戴Enobio脑电头戴设备和AttentivU专注力监测头戴设备,使用BioSignal Recorder软件进行数据记录

与魔鬼的交易

AI“吸干大脑”

用ChatGPT,只要花几分钟就能完成日常写作,方便快捷,但代价是什么?

83.3%的ChatGP用户无法引用自己写的内容,哪怕只是几分钟前完成的论文。

好好想一下:

你写完、保存,然后就忘了——因为从头到尾,思考的是ChatGPT,不是你。

图6:各组别中无法回忆Session 1论文任何引文的参与者比例

脑部扫描揭示了使用AI的损害:大脑的神经连接从79个骤降至仅42个。

也就是说降低47%

如果电脑失去了一半的处理能力,大家都会会认为它坏了。而ChatGPT用户的大脑,正在发生同样的情况!

无辅助写作(纯大脑组)在所有测量频段均表现出更强的神经连接强度,其中theta频段和高alpha频段的增幅尤为显著。

看过学生利用AI写的论文,老师们不知道哪些文章使用了AI,但能感觉到有些不对劲:

·没有灵魂。

·空洞无物。

·语言接近完美,但没有真知灼见。

人类的大脑即使无法明确说出认知债务的存在,也能够察觉到它的影响。

可怕的是:在没有人工智能辅助的情况下,当研究人员让ChatGPT用户写作时,他们的表现比从未使用过人工智能的人还要差

这不仅仅是依赖,而是认知能力的萎缩。就像一块忘记了如何运作的肌肉。

麻省理工学院的团队对54名参与者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脑电图(EEG)大脑扫描。

他们追踪了α波(创意处理)、β波(主动思考)以及神经连接模式,发现了因过度使用AI而导致的大脑损伤。

这不是观点,而是可测量的实验。

事实证明:AI并没有让人变得更高效,反而让人变得懒于思考、在认知上破产!

这次研究人员还发现了AI生产力悖论:

毫无疑问,ChatGPT让人完成任务的速度提升60%

但它同时降低了真正学习所需的“有效认知负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高达 32%。

这是用长期的大脑能力,换取短期的效率。

那些庆祝AI提升工作效率的企业,正在无意间打造出认知能力更弱的团队。

员工变得依赖于他们无法离开的工具,而独立思考能力则有所下降。

最近的许多研究都强调了同样的问题。

今年年初,微软进行了类似的项研究,相关结论已引起媒体广泛报道:

MIT研究人员把这种现象叫做“认知债”——技术债的大脑版:

每次用AI走捷径,你都在用未来的思考能力支付“利息”。就像金融债务一样,这笔账迟早要还。

研究中最值得关注的发现或许是:LLM辅助组(LLM-to-Brain)参与者表现出明显的思维窄化倾向。

但也有好消息——

研究第4阶段的惊人发现:“高基线认知者”(原本思维能力强的人)使用AI时,大脑神经连接度反而提升——AI成了他们的“认知增强器”

但“长期依赖者”被迫脱离AI工作时,表现甚至比“从未用过AI的人”更差——他们的基础认知能力出现了“用进废退”式的退化。

用AI的代价

全是“认知债务”

我们正处于一个技术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必须认真全面地理解将大语言模型(LLM)引入教育和信息环境可能带来的认知影响。

这类工具确实为学习和获取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它们对人的认知发展、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所带来的潜在影响,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并持续深入研究。

研究表明,与使用搜索引擎相比,LLM显著降低了参与者在回答问题时所需要的思考成本

但这种“省力”的背后却带来了代价:参与者不倾向于去质疑或深思LLM所提供的答案——

这些所谓的“观点”,其实只是基于训练数据生成的概率性结果

这种情况令人担忧,因为原本在社交媒体中普遍存在的“回音室效应”,如今在AI工具中延续下来——

用户所接触到的内容,越来越受到算法推荐机制的影响,而这些机制的背后,是模型背后所代表的公司和股东的优先考量。

在访谈中,只有极少数参与者表示他们没有跟随LLM的“思路”进行写作,而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路径。

从伦理角度来看,仅用大脑进行写作的参与者不仅满意度更高,其脑电图也显示出更强的大脑连接性

相较之下,使用 LLM 辅助写作的参与者,在回忆或引用自己写作内容时也存在明显困难(第1次实验,见图6和图7),对自己所写文章的归属感较低(见图8),花费时间更少(见图33)。

在真正广泛接受LLM并视其为一种正面工具之前,有必要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以全面评估它对人类思维能力和大脑发展的深层影响。

图1:α波段动态直接传递函数(dDTF)脑电图分析结果对比(LLM组、搜索引擎Search组、纯大脑brain组),并标注显著性水平(*表示中等显著,**表示高度显著)

解决方法

解决方案不是禁止人工智能,而是战略性地使用它。

选择权在你手中:

产生认知债务并成为人工智能依赖者。 或者提升认知能力,成为人工智能的倍增器。

首批针对AI用户的大脑扫描研究刚刚向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利害关系。

谨慎选择。

参考资料:

https://x.com/itsalexvacca/status/1935343874421178762

https://arxiv.org/abs/2506.08872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