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内创新药接连收获海外大单,双抗领域尤为突出。
不久前,三生制药、普米斯等公司的产品先后被海外大药企发掘,拉动国内创新药板块大幅上涨,港股创新药ETF(513120)年初至6月13日最大涨幅达73%。
6月23日,和铂医药宣布与日本大冢制药达成合作,将其自主研发的BCMA/CD3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TCE)HBM7020的全球开发权益(除大中华区外)授权给大冢制药,交易总金额高达6.7亿美元。受此消息刺激,和铂医药股价涨超12%。
与此同时,另一家专注于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的公司也在冲刺港股IPO。
格隆汇获悉,岸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岸迈生物”)于6月17日递表港交所,以18A章规则寻求港股上市,由中信证券、招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01
创始人是三生制药的前研发总裁,招银国际参投
2015年,在创始人吴辰冰博士的领导下,岸迈生物注册成立,并将发展战略定位于双特异性抗体领域,公司的总部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
目前,吴辰冰及其配偶金质女士、Sanaron是公司拥有最大投票权的单一最大股东集团。
岸迈生物经历了多轮融资,主要机构投资者包括国投创新、德诚资本、元禾原点、夏尔巴、招银国际、Mirae、Hony Capital等。
在2022年4月的股权转让中,公司的估值约4.92亿美元。
公司过往融资情况,来源:招股书
吴辰冰博士今年57岁,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学工程本科,佐治亚大学博士,并在纽约州纽约市癌症研究所的研究资助下,在哈佛医学院完成免疫学博士后培训。
吴辰冰拥有超过20年的生物制药经验。在创立岸迈生物之前,吴辰冰曾担任三生制药的首席科学官兼研发总裁,还曾担任上海睿智生物制剂高级副总裁、美国艾伯维的Volwiler副研究员。吴辰冰目前在岸迈生物任首席执行官,主要负责为指明整体方向和提供领导。
公司的首席医学官朱永红是罗彻斯特大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博士。之后,他在免疫学公司DNAX Research Inc(现为Merck旗下公司)完成发现研究领域的工业博士后培训。
朱永红博士拥有20多年在跨国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的研究经验。在加入岸迈生物之前,他曾在罗氏、武田、复宏汉霖等公司从事研发工作。
自2023年底起,岸迈生物已达成多项对外授权合作,总交易价值超过21亿美元,在T细胞衔接器领域中排名全球第二。
其中,公司与Candid的合作旨在利用抗体设计能力,发现和开发用于自身免疫适应症的新型T细胞衔接器。
BD合作情况,来源:招股书
02
专注于双特异性抗领域,核心管线处于II期临床阶段
岸迈生物深耕双特异性抗体治疗领域,专注于在全球范围内开发治疗各类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T细胞衔接器。
截至2025年6月10日,公司有8个自主开发的在研管线。
在肿瘤学领域,公司的业务管线有6条,包括:
3款处于临床阶段的候选药物,核心产品EMB-01(靶向EGFR/cMET),2款基于T细胞衔接器的关键产品EMB-06(靶向BCMA/CD3)和EMB-07(靶向ROR1/CD3);
3款临床前候选药物,基于T细胞衔接器的EM1032(靶向ALPP(G)/CD3)、EM1034(靶向LY6G6D/CD3)和EM1031(靶向KLK2/CD3)。
在免疫领域,包括一款处于临床阶段的候选药物,即基于T细胞衔接器的关键产品EMB-06,以及两款基于T细胞衔接器的临床前候选药物EM1039和EM1042。
候选药物的管线图载列,来源:招股书
核心产品EMB-01
核心产品EMB-01是全球首批进入结直肠癌II期试验的EGFR/cMET双特异性抗体之一。EMB-01是一种同时靶向EGFR和cMET的四价双特异性抗体,旨在阻断这两种受体之间的信号交叉调控,诱导这两种靶点的共同降解,从而有效克服单靶点疗法的耐药。
公司EMB-01单药治疗用于三线转移性结直肠癌的II期试验的IND申请于2025年5月获批准,预计将于2025年下半年启动该II期临床试验。此外,作为一种联合治疗策略,公司还计划开展一项EMB-01联合化疗在多线治疗中的Ib期研究。
在一项针对重度经治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Ib/II期研究中,该药物展现出良好疗效:
截至2025年3月6日,在44例可评估患者中,29例为左侧、RAS/RAF野生型结直肠癌,7例实现部分应答(ORR为24.1%)及17例实现病情稳定(包括11例肿瘤缩小性病情稳定),疾病控制率(DCR)为82.8%。6例确诊应答者的中位应答持续时间(DOR)为32周,其中2例部分应答患者在数据截止时仍在接受治疗。在基线特征更具挑战性(如右侧、RAS/RAF突变)的其余可评估患者中,疾病控制率达到46.7%。EMB-01在剂量最高1,600毫克、每周一次的情况下亦表现出可耐受的安全性。
结直肠癌是一种起源于大肠的结肠或直肠部分的癌症,通常始于结肠或直肠内壁的息肉,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发展成癌症。结直肠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如果不及早发现和治疗,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2024年,全球新增结直肠癌病例超过200万例,是全球第三大最常见癌症。
在中国,由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日益增加,亟需更有效的疗法,治疗该疾病的市场潜力巨大。2024年,结直肠癌是中国第二大最常确诊的恶性肿瘤,亦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大主因。2024年,中国报告的结直肠癌新发病例约为54.24万例,是全球结直肠癌病例最多的国家。2024年,中国结直肠癌药物市场价值约为31亿美元,预计到2034年将达到7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9.1%。
目前,在中国获准用于治疗结直肠癌的抗体药物有3款,分别是伊匹单抗、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
全球尚无用于治疗结直肠癌的EGFR/cMET双特异性抗体上市。全球范围内正在开发的用于治疗结直肠癌的EGFR/cMET双特异性抗体候选药物一共有7款。
招股书称,EMB-01是全球率先进入治疗结直肠癌II期试验的EGFR/cMET双特异性抗体,且其有望成为全球率先上市的结直肠癌靶向EGFR/cMET双特异性抗体之一。不过,其他竞争者的进度并没有落后很多,且参与者不乏国际巨头,公司未来面临的竞争格局并不乐观。
全球用于治疗结直肠癌的EGFR/cMET双特异性抗体候选药物,来源:招股书
关键产品
此外,岸迈生物还在推进一系列创新T细胞衔接器资产:EMB-06和EMB-07,继续拓展双特异性抗体的前沿领域,目前,这两款产品均处于I期临床阶段。
EMB-06是一种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而开发的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出最低限度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同时保持强大的抗肿瘤活性。此外,相关数据表明其可能有利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公司打算开发EMB-06/CND106用于治疗与自身抗体相关的疾病╱适应症。
EMB-07 是一款ROR1/CD3双特异性抗体,公司正在对晚期实体瘤或淋巴瘤患者开展一项I期、开放标签的EMB-07研究。该研究目前正在中国和澳大利亚进行。
03
尚无产品上市,面临股东优先股赎回权相关的风险
岸迈生物目前并无获准进行商业销售的产品,报告期内没有产品销售收入。
2023年,公司产生亏损5.95亿元,主要由于研发活动和管理活动有关的开支,以及与优先股有关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负债。
2024年确认收入4.59亿元,全部源于对外授权及合作协议,同年实现利润4770万元。
招股书称,预计至少在接下来几年,随着继续推进研发计划,并为商业化核心产品做准备,公司将产生重大开支。
截至2024年年底,公司的负债净额为23.44亿元,主要由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金额较大,达27.47亿元。
岸迈生物已与相关股东在2025年6月6日签订补充协议,赎回权应于提交上市申请之日终止。但是,如果出现以下任意一种情况,赎回权则自动恢复:
1、公司向联交所送达撤回申请的书面通知;2、公司收到联交所就申请发出的书面拒绝;3、申请失效,且在失效后三个月内未续期申请。
作为一家研发阶段的创新药公司,研发开支是岸迈生物成本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2023年及2024年,公司的研发开支分别为1.85亿元、1.23亿元。截至2024年年底,公司的研发团队由30名成员组成。
关键财务数据,来源:招股书
截至2024年年底,岸迈生物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86亿元。招股书称,估计这一现金流状况将能够使维持12个月的财务稳定,公司未来将继续密切监察营运产生的现金流量,如有需要,预期会进行下一轮融资,缓冲期至少为12个月。
总体而言,岸迈生物手握大额BD,研发能力受到市场的初步认可,不过公司的领先窗口期并不突出,此外公司还面临一定优先股赎回权的风险;未来公司能否顺利推进产品的研发,最终实现产品上市销售,格隆汇将保持关注。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