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装修正好赶上国补,各种大家电、小家电,总价格加起来比以前省了大几千块。”家住北京市房山区的李先生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自己还有一辆2010年的汽车打算在今年换掉,已经逛了几家4S店,报废补贴叠加厂家补贴能省不少。
消费者获得优惠的最上游,源于2025年开年,中国消费市场迎来政策“及时雨”。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覆盖范围从传统家电汽车延伸至手机、平板等数码产品。与此同时,记者注意到,各地区的促消费政策如雨后春笋,例如广西、福建、深圳等地不断推出相关政策,带动消费增长。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刘方认为,当前各地促消费政策有着一定的共同点,即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并且能够坚持顶层设计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促消费政策效果最大化。
而政策效应正在持续释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4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7%。而在另一维度,受益于政策端,相关企业的销售情况,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精准促消费
2025年促消费政策的一大亮点是“加力扩围”。“加力”体现在资金规模上,中央财政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首批810亿元已于1月初下达地方,1月和4月已下达两批共计1620亿元的中央资金。
“扩围”则覆盖了四大领域,首次将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3类数码产品纳入中央补贴;汽车报废更新范围扩展至国四排放标准燃油乘用车及2018年年底前注册的新能源车;家电以旧换新从8大类更新至12大类;家装厨卫“焕新”补贴范围进一步拓宽。
记者与多位消费者沟通了解到,此次政策设计精准针对消费痛点。如数码产品补贴规定单件售价不超过6000元,每件补贴比例达15%,最高500元。空调补贴上限由1台增至3台,满足“一户多机”需求。
地方的促消费政策更加精准,记者注意到,浙江省的补贴范围从国家12类扩展至85类,新增手机、智能手表等3C数码产品(限6000元以下)及传统家居品类,并允许各地结合市场情况自主扩品。
在刘方看来,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各地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不断扩展品类、优化流程,更好满足群众需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表现。
广东省于6月1日起发放“惠民托育券”,其中分为“托育体验券”和“托育消费券”,体验券设有5天和10天两种,鼓励家长带娃“试水”托育机构;消费券则根据金额分为500元、1000元、1500元和2000元四档,可直接抵扣托育费用。
“这是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形成‘市场效率’与‘政府效能’叠加效应的表现。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制约消费增长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刘方认为。
此外,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提到,一些地方在政策上进行了创新。例如,重庆市和江苏省的以旧换新政策实行限额管理,确保补贴资金的有效使用;湖北省的国补活动将持续到2025年12月31日,每日限量发放国补资格券。
刘方告诉记者,不同的地区也有一些差异化特色。“一线城市坚持科技赋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如北京市明确提出,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驱动,重塑时尚产业生态,培育消费新场景,助力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二、三线城市则通过产业联动与县域下沉,充分激发下沉市场潜力。广西在2025年举办超多场县域活动,带动交易额快速增长。一些文旅资源富裕型地区则通过IP打造与场景延伸,打造出特色化的消费增长点。”
政策效果显著
政策效果正逐步显现,根据商务部数据,截至5月31日,2025 年消费品以旧换新5大品类(汽车、家电、手机、数码产品、家装厨卫)合计带动销售额达到1.1万亿元。
此外,受政策影响,多家上市公司业绩呈现积极表现。东方证券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京东带电品类(手机、电脑、家电)收入达1384.7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远超日百品类。这种分化直接源于政策驱动:2025年国家以旧换新补贴资金规模扩大至3000亿元,且首次将手机、平板纳入补贴范围。
京东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2025年智能手表新品类用户同比增长超过60%,1000元以上价位段的智能手表增长显著,运动类智能手表增速超90%,健康监测类、时尚类智能手表同比增长超100%。数码相机、AI智能眼镜的成交额同比增长超5倍。
对此,京东数码采销赵烁分析认为,国家消费补贴政策的落地是重要推手。该政策覆盖了智能手表、儿童手表、手环、投影机、智能眼镜等广泛数码品类,大幅降低了用户的换新成本。“这些强劲的增长势头,清晰地映射出市场对前沿科技产品的旺盛需求,并直接推动了厂商加快新品上市的节奏。”
此外,上游厂商也受到了明显带动。九阳股份(002242.SZ)一季报显示,公司营收、归母净利润等指标虽然同比略有下降,但环比去年三、四季度已明显改善。在“国家补贴”的政策支持下,去年年底以来,大家电表现优于小家电,但随着国补范围新增电饭煲等小家电品类,对厨小电行业也逐渐形成拉动。
记者注意到,近期促消费政策中(如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覆盖数码产品),“聚焦头部平台/渠道+扩大补贴范围”的策略非常引人注目。
“头部平台(如京东、天猫、抖音)拥有亿级用户基础和精准营销能力。例如,今年‘6·18’大促期间,天猫、京东等平台通过”国补+平台补贴“双重叠加,带动数码、家电类销售额同比增长超20%,其中折叠屏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新增补贴品类增长尤为显著。同时也能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如浙江通过”浙里焕新“平台整合政务与商业数据,实现消费补贴”立购立减“,资金撬动比例要高于传统线下渠道。”刘方表示。
刘方告诉记者,头部平台的数字化能力大幅缩短补贴申领周期。例如,山东消费券通过京东平台发放后,核销审核时间大大缩短。
体育消费潜力再现
尽管2025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育大年”,但体育赛事对消费增长的拉动仍然显著。
数据显示,在“苏超”第四轮(6月14日—15日)期间,各主场城市重点监测的商超、餐饮住宿及生活服务企业表现亮眼,销售额较上周末跃升48%,客流量激增43%,相关指标呈现显著攀升态势。
地方政府也在抓住这一体育赛事带来的机遇。据了解,江苏省正着力打造“苏超联赛+苏新消费”联动品牌,同步推出购物、美食和体验的相关系列活动,从餐饮、购物到休闲娱乐全方位覆盖,将赛事热度直接转化为消费动能。
而再往前,第九届哈尔滨亚冬会也展现出了超强的“吸金”能力。2025年春节假期,哈尔滨接待游客1215.1万人次,同比增长20.4%,其中入境游客激增144.7%。冰雪大世界单日门票收入突破历史峰值。旅游经济之外,亚冬会还带动了当地冰雪赛事装备制造产业革新、本土品牌走出区域等。
此外,当前各类体育赛事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如四川的“巴蜀雄起杯”业余足球联赛,贵州“村BA”“粤超”联赛等。
对此,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建议,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围绕赛事主题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如展览、音乐会等,进一步丰富游客体验,延长停留时间,从而更有效地拉动消费增长。
在刘方看来,体育赛事的消费引擎价值,本质在于将“竞技激情”转化为“在地体验”,通过以文化认同为纽带、以产业链重构为工具、以可持续生态为目标,实现从“流量爆点”到“经济支点”的升级。未来,需深度绑定城市基因,让运动精神与消费增长共振共生。
“一是要定位精准、匹配城市基因。比如冰雪资源区丰富的东北可以强化‘专业赛事+大众体验’。二是产业链条化,打通‘赛前—赛中—赛后’。如赛前开发预售系统(门票+酒店套餐),制造消费预期(如亚冬会倒计时文旅优惠)。赛中植入本地产品,如常州‘9.9元门票+萝卜干’套餐,缩短消费链路。三是数字化赋能,构建流量沉淀体系。探索建立赛事会员数据库,推送个性化消费券。四是以政策协同,避免‘后赛事衰退’。”刘方表示。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