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要警惕低垂的果实

蓝鲸财经
23 Jun

文|象先志

罗永浩数字人前几天完成了在百度优选的直播首秀。

从事后的数据看,“假罗永浩”打败了真罗永浩,以至于真罗永浩说被吓了一跳。

有媒体判断,这是百度电商的突围战。

当然,笔者的看法并没有这么乐观,国内电商行业的竞争烈度和参赛门槛有目共睹。百度想借罗永浩和直播就坐上牌桌,最高情商的评价也只能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从企业形象公关的角度说,这场直播的目的已然达到。

有人说看了一分钟就发现是数字人,两个理由:老罗没骂人;老罗非常愿意讲解商品细节。

笔者也看了直播,拟人度确实很高,能体现百度在这方面的技术实力,慧播星产品后面估计会有一批销路。

对百度AI而言,这是一次不错的战术成果展示。

唯一的问题是,战术上的成功扭转不了战略面上的整体局势。

在这轮大模型变革爆发时,尽管被认为从BAT头部掉队,但百度的技术实力,尤其是在AI领域的研发积累,仍然被视为处于国内第一梯队。

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初次亮相的文心一言一言难尽,资本市场仍然给予了相当正面的反馈。

然而,在后续的两年多时间里,百度几乎再也未能以技术惊艳行业和公众,高光一去不再。

这个现实Robin和管理层大概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这种焦急情绪,成了百度在战略选择和动作执行时的一个输入。只是商业世界运行的逻辑有其客观规律,技术突破更无法急于求成,百度需要警惕低垂的果实。

低垂的果实

先从一则新闻说起。

北京的一场论坛上,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宣布,目前已有65%的央企选择与百度智能云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探索AI创新

这个新闻可以跟之前百度发布的Q1财报互相验证。

财报数据显示,智能云业务当季表现强劲,同比增速达42%。了解国内云计算行业的读者,应该知道这个增速算很高的。

但这两个新闻连在一起,可能恰恰表明百度智能云的这个增速成色有待商榷。

智能云或许在走前几年各大云厂商的老路,在靠“低垂的果实”来充实自身业绩。云计算最初被认为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领域,但在国内被各家卷成了价格战。

第一批泛互联网领域的企业上云后,传统行业的客户上云意识和需求没有那么大,因而需要云厂商主动花大力去嫁接推广。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为了保住市场份额,也为了汇报时的业绩,各大云厂商普遍不惜代价去拉大项目,在非公有云领域卖力赚吆喝。

在技术吸引力不足的情况下,不去追求提升技术基础设施的吸引力,而选择拿大包、保业绩,就是在摘“低垂的果实”。

只不过这种果实,可能非但不可口,甚至可能有慢性毒性。

非公有云的项目要满足个性化和定制化,云厂商需要投入大力资源对接,相较于统一标准的公有云,只有营收没有利润。

所以,近两年头部云企都逐步抛弃了上述模式,回到“公有云优先”“被集成”的路线,主动收缩追求可持续性。

而百度跟央企的合作,考虑到当前云计算仍属买方市场,同时重点客户自身话语权较强,相关的项目可能以非公有云为主。

比如,本月百度智能云跟中国能建投资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重点推进中卫市海原县一体化项目落地实施。

这个项目的主要内容,是中国能建以“新能源+数据中心一体化”模式投资建设绿色数据中心项目。

中国能建是央企,数据中心建设肯定也是大单,但这种项目并不属于一般类型的公有云业务,跟向一家游戏公司租赁弹性算力肯定不一样。

上个月百度中标了中石化某地一个700万的项目,要建设一个无人仓储管理系统,百度既要负责开发定制的智慧物资管理系统,还要负责采购硬件,还要做质保期的运维。

客观的讲,智能云在本身不具备市场份额、同时百度又没能打出技术优势的情况下,要进一步打开局面的确很难。

但如果走已经被验证排除过的老路,去摘“低垂的果实”,也需要极其警惕。

这不是百度最近第一次走捷径。

年初DeepSeek R1发布过后,Robin选择立刻接入DeepSeek,并在官网首页以DeepSeek R1作为营销手段。

这跟Robin在模型开源闭源问题上的彻底反转一起,大幅消解了百度仅存的技术形象。

把DeepSeek的开源模型拿来用,短期内当然有助于绕过自身模型面临的技术瓶颈,但长期来看仍然是典型的“低垂的果实”。

如果拿出DeepSeek的是百度

当ChatGPT横空出世时,科技行业普遍认为谷歌将面临最大威胁。

这种判断的逻辑链条非常清晰:谷歌的核心商业模式是搜索广告,而ChatGPT展现出的自然语言交互能力,极有可能颠覆传统搜索引擎的交互范式。

更致命的是,微软凭借跟OpenAI的关系,迅速将ChatGPT整合进Bing搜索引擎,直接威胁谷歌的核心腹地。

一时间,两面夹击进退维谷,"谷歌将被颠覆"的论调甚嚣尘上。

彼时的谷歌,也的确陷入了短暂的战略迷失,Bard产品仓促上线,媒体用“兵败如山倒”来形容这家老牌巨头的焦灼。

但很快,通过整合DeepMind和Google Brain,谷歌快速推出并迭代Gemini系列模型,同时围绕模型做出了一整套从AI原生基础设施到2C入口应用的整体布局。

于是乎,当今天谈起哪家巨头在AI领域动作迟缓或被颠覆的时候,人们想起的典型案例会是苹果

但对于当时的百度而言,ChatGPT带来的更多是机会而非威胁,百度自己手里握有最大的主动权。

ChatGPT很牛逼,但并不能给百度造成任何直接的竞争压力。

相反,它给百度明明白白指出了一条具有远大前景的新路。只需要充分利用多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积累和先发优势,百度就能彻底摆脱多年颓势,重新成为最头部的国内科技企业。

试想,如果拿出DeepSeek的是百度,今天可能围绕百度的所有现实问题都不存在了。

但历史却走了一条与上述设想完全不同的路。

虽然官方提到文心大模型的调用次数比一年前增长了数十倍,但从文小言在C端的表现看,这个调用次数主要由百度APP、百度文库、百度网盘等原有生态产品的自调用撑起。

而文小言APP5月月活仅1200万,远低于豆包、DeepSeek、腾讯元宝等竞品。这大概也是促成Robin决定开源的因素。

闭源路线并非完全行不通,但要像Anthropic、OpenAI或者谷歌一样,具备技术领先性,再通过技术领先性去撬动公众讨论和用户规模。

AI战略进展不及预期,意味着新的增长引擎仍遥遥无期,这是百度当前面临的最大困境。

百度的传统现金牛——以搜索和信息流广告为核心的移动生态业务——早已进入增长高原期,甚至面临下滑压力。百度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第二增长曲线来对冲移动生态的疲软,支撑未来的想象空间。

从财报看,百度智能云营收增速(Q1同比42%)上确实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然而,如上所说,这份增长的“质量”可能值得商榷。

如果过度依赖“低垂的果实”——那些高度定制化、利润率低、需要大量人力投入的非标准化、非公有云项目(如中能建数据中心、中石化无人仓储),虽然短期内填充了营收报表,却难以沉淀为可规模化复制、具有高毛利潜力的核心技术与平台能力。

这种模式消耗巨大,可持续性存疑,且与云计算行业追求标准化、规模化、高利润率的“公有云优先”主流趋势有所背离。

因此,百度面临一个尖锐的矛盾:智能云需要保持甚至加速增长,以弥补移动生态可能的下滑,并支撑公司整体估值。

但智能云当前的“量增”模式其内生增长动力和盈利能力,是否能支撑起如此重任?

智能云的增长速度,必须显著超越移动生态的衰减速度,并且这种增长必须是高质量、可持续的。

目前的数据和模式,并不足以提供这种确定性。

5月9日百度发布2024年ESG报告,截至2024年12月已培养592万AI人才,5年前“500万AI人才计划”于2024年4月提前完成,未来5年将再培养1000万AI人才。

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说,百度的确无可指摘。

你可以说在过去十多年里,百度在AI领域的巨额投入,没能在公司业绩层面产生明显回报,但起码有一点是毫无争议的:百度笼络过顶尖的AI人才,也为国内AI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

例如,百度被称为“自动驾驶的黄埔军校”。从毫末智行的顾维灏到文远知行的韩旭、陈世熹,从小马智行的彭军、楼天城到地平线的余凯、黄畅,从禾多科技的倪凯到Momenta联创孙刚,这一长串的名字都曾经拿过百度的工卡。

但与这么多的人才都擦肩而过,恰恰说明不是时代没有给百度机会,而是当机会像雨点一样撒来时,百度都选择了一闪而过。

大模型时代,同样的剧本不应再次重演,如果百度要抓住机会,现在首先应该警惕那些“低垂的果实”。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