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喻的
“世界本来就是迷宫,没有必要再建一座。”
博尔赫斯《阿莱夫》
第一部分
华尔街的“屠龙者”
所谓人生赢家,说的就是大卫·艾因霍恩这样的人。
他年纪轻轻创立投资公司,回报惊人;
他阻击造假公司,如蝙蝠侠般伸张正义又大赚其钱;
他还杀入德州扑克大赛前几位,智力和胆识一流;
他在35岁时拍得与巴菲特的午餐,自诩是地道的价值投资者;
......
在金融世界的大神当中,有些名字因其财富而被铭记,有些则因其智慧,但只有极少数人能像大卫·艾因霍恩那样,因其近乎神话般的勇气而赢得整个华尔街的敬畏。
他不仅是一位对冲基金经理,更是一位思想上的角斗士,一位敢于在众目睽睽之下向企业巨头宣战的“屠龙者”。
他的故事,尤其是在其职业生涯的黄金十年,不仅仅是关于金钱的叙事,犹如一部关于智识、策略和胆识的史诗,又或是大男主爽剧。
1996年,年仅27岁的艾因霍恩用区区90万美元创立了绿光资本,其中一半资金还是向父母借的。
这笔在华尔街看来微不足道的启动资金,却在他手中变成了点石成金的魔杖。
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绿光资本创造了年化超过25%的净回报率,这一惊人业绩让无数同行望尘莫及。
艾因霍恩的成功秘诀在于一种独特的混合策略:
他既是价值投资的忠实信徒,又是一位冷酷无情的做空猎手。
与传统的价值投资者仅仅买入被低估的“便宜货”不同,艾因霍恩将同样多的精力投入到寻找并做空那些估值虚高、存在财务欺诈或基本面严重 flawed的公司。
这种多空结合的策略,理论上让他无论在牛市还是熊市中都能游刃有余 。
他的才华远不止于投资领域。艾因霍恩是一位世界级的扑克玩家,这项充满概率、心理博弈和高压决策的智力游戏,仿佛是他投资哲学的完美延伸。
2006年,他在“世界扑克锦标赛”(WSOP)主赛事中力克群雄,取得第18名的骄人战绩,并将66万美元奖金悉数捐赠给慈善机构。
2012年,他又在一场奖金高达百万美元的慈善扑克赛中获得第三名。
这些成就并非简单的玩票,它们证明了艾因霍恩拥有一种罕见的天赋——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做出最优决策,并承受巨大压力的能力。
艾因霍恩职业生涯的巅峰之作,无疑是他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对雷曼兄弟的精准狙击。
这不仅为他赢得了巨额利润,更让他一战封神。
故事始于2007年7月,艾因霍恩开始建立对雷曼的空头头寸,他敏锐地察觉到,这家投行巨擘的资产负债表背后,隐藏着大量估值不清、流动性极差的房地产相关资产。
他相信,雷曼正在使用可疑的会计手段来掩盖其真实的财务状况。
最终,预言在2008年9月应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引爆了全球金融海啸 。
艾因霍恩的空头头寸为绿光资本带来了超过10亿美元的利润(部分报道称更高),他也因此被冠以“屠龙者”的威名。
雷曼并非孤例。早在2002年,艾因霍恩就曾公开做空联合资本,指控其存在财务欺诈,并最终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调查所证实。
这一系列成功的猎杀,构建了他作为公司“吹哨人”和价值捍卫者的英雄形象。
绿光资本早期战绩卓著,成立至2007年的十余年间,基金净值年化增长超过25%。
第二部分
高回报不等于高利润
艾因霍恩的传奇故事,尤其是他那看似依然亮眼的长期年化回报率,描绘了一幅令人艳羡的成功画卷。
然而,当我们拨开时间的迷雾,会看到一个残酷的现实:
尽管基金经理的“成绩单”可能很漂亮,但对于在错误时间上车的绝大多数投资者而言,他们非但没有赚到钱,反而可能深陷亏损的泥潭。
这就是金融世界里最令人困惑的悖论之一——高回报率并不等于高利润。
人类的天性是追逐成功,投资者也不例外。资本如潮水般涌向那些在过去创造了辉煌业绩的基金。
绿光资本正是这一现象的完美注脚。在经历了十多年的高光时刻,尤其是在“一战封神”的雷曼做空案之后,艾因霍恩的名字成了华尔街的金字招牌。
慕名而来的投资者络绎不绝,推动绿光资本的管理资产规模在2014年达到了约120亿美元的顶峰 。
这正是悲剧的开端。
投资者们基于过去的辉煌,将最大量的资金托付给了艾因霍恩,而这恰恰发生在他即将迎来职业生涯中最艰难的“失落十年”的前夜。
他们在山顶上车,却不知前方是万丈悬崖。
要理解这个悖论,我们必须区分两种衡量投资回报的方式:
时间加权回报率:
这是基金经理通常对外宣传的“年化回报率”。它衡量的是在期初投入一美元,并在整个期间内不做任何追加或赎回,这笔钱所能获得的复合增长率。
这个数字剔除了资金流入流出的影响,能够相对纯粹地反映基金经理在择时和选股上的“技能”。
例如,绿光资本成立以来的年化回报率在经历辉煌后,仍维持在13%上下 。
资金加权回报率 :
这才是投资者真正感受到的回报率,也称为内部收益率。
它将所有资金的流入(申购)和流出(赎回)都考虑在内,计算的是整个资金池的实际盈亏状况。
如果一只基金在规模很小时取得了高回报,而在规模巨大时遭遇了亏损,那么它的资金加权回报率可能会远低于时间加权回报率,甚至为负。
对于绿光资本而言,这两种回报率之间存在着一道巨大的鸿沟。
艾因霍恩在管理小规模资金时创造了奇迹,但当数百亿美元的庞大资本聚集在他麾下时,他却遭遇了滑铁卢。
这意味着,大部分投资者的钱,并没有享受到早期的超额收益,反而承受了巅峰时期的巨额亏损。
这个话题我此前也写过,因为并非本文重点,姑且一笔带过。
简而言之,即使是超级明星基金,算下来年化回报还不错,投资者投入其中的整体资金池,也可能是净亏损的。
众所周知,2008年之后,美股迎来了一个超级大牛市,算下来年化回报相当惊人。
然而,假设一位投资者在2014年初,也就是绿光资本声誉最隆、规模最大的时候,投入了100美元。
到2022年底,经历了长达九年的等待,他的账户余额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可能缩水了。
事实上,直到2022年凭借约25.3%的强劲反弹,绿光资本才勉强抹平了自2015年以来的累计亏损。
对于那些在巅峰期入场的投资者来说,他们苦等八年,最终只是“回本”而已。
这还是华尔街最聪明的人之一,左手价值投资,右手投机高手,手中弹药充足,却无法在大牛市中赚到钱。
我用艾因霍恩的故事,引出了本文的题目:
“赚钱有多难?”
难就难在,即便你跟随的是一位被公认为天才的投资大师,即便他的长期“时间加权”回报率看起来依然体面,但如果你在错误的时间、与大多数人一起涌入,你最终体验到的,可能不是财富的增值,而是真金白银的永久性损失。
更何况普通人呢?
第三部分
失速十年复盘
一位曾经能够洞察先机、狙击雷曼兄弟的投资大神,为何会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步履维艰,光芒尽失?
绿光资本的失速并非单一事件的结果,而是一系列宏观环境剧变、策略模型失效、风险管理失控以及个人认知固执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
解剖艾因霍恩的“失落十年”,就像是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投资困境做了一次深刻的病理切片。
并且,从这个超级聪明人的起伏中,我们普通人也能有所启发。
在解释自己为何陷入困境时,艾因霍恩本人给出了一套宏大而悲观的叙事。
在他写给投资者的信中,他反复强调一个核心论点:
“市场已经从根本上被打破了!”
他认为,当今市场的主导力量不再是像他那样的传统价值投资者,而是三股新兴的、对“价值”漠不关心的势力 :
1、被动指数基金:这些基金只会机械地买入市值最大的公司,无论其估值多高。
2、量化/算法交易:这些程序追逐短期动量和市场情绪,而非公司基本面。
3、散户投机者:他们热衷于追捧热门概念和“网红股”,交易的依据是故事而非财报。
艾因霍恩哀叹,市场参与者不再问“这家公司值多少钱?”,而是在赌“明天股价会不会涨?”。
在这种环境下,他所擅长的“买入被低估的便宜货,做空被高估的泡沫股”的策略,犹如逆水行舟,处处碰壁。
大量他认为便宜的股票无人问津,股价长期低迷;
而他做空的泡沫股,却在低利率和狂热情绪的助推下,估值一路冲上云霄。
他将自己这样的传统研究者比作濒临灭绝的“恐龙” ,其精湛的估值手艺在一个不再以价值为锚的市场上,变得无的放矢。
事实果真如此吗?
2015年,绿光资本净值暴跌20.2%,是其成立以来第二糟糕的年份。
在年底致投资者的信中,艾因霍恩坦率地进行了复盘,承认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表现最差的投资恰恰是我们最大的头寸” 。
他点名了三颗引爆基金的“地雷”:
太阳能公司 SunEdison (SUNE)、能源公司康索尔能源(CONSOL Energy, CNX)以及半导体公司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 MU)。
这三家公司都是他重仓持有的“价值股”,然而在2015年,它们的股价分别暴跌了74%、77%和59% 。
艾因霍恩在信中写道:“这并非我们第一次踩雷,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同时踩中三颗地雷,还是让我们难以招架……对于一个集中投资组合而言,同一年出现三只大雷实在太多了,成功变得不可能。”。
从概率的角度看,同时踩三个大雷,的确有些奇怪。
难道原因仅仅是因为艾因霍恩投资模式赖以成名的“集中投资”策略吗?
另外一种解释也许更接近事实:艾因霍恩做了些超出自己能力半径的事情。
他太像一个积极进攻的拳手,运气好时有超额收益,一旦“运气不好”,其风险管理体系就会出现结构性失灵。
当然,更本质的原因是:
投资赚钱太难了。
如果说2015年的失利是策略层面的重创,那么与特斯拉长达数年的缠斗,则更像是一场混合了投资理念、个人意气和时代精神的史诗级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让绿光资本元气大伤,也彻底暴露了艾因霍恩认知框架的局限性。
艾因霍恩的做空逻辑非常“古典”。他认为特斯拉是一家被严重高估的“泡沫”公司,其财务状况不可持续,生产存在瓶颈,且面临传统车企的激烈竞争 。从传统的估值指标看,他的判断在当时似乎无懈可击。
其实,当年这么看的人并不少。大约在2015年前后,我有个投行的朋友去考察特斯拉的工厂,回来说:“这家公司糟透了,只有几个墨西哥人到处敲敲打打。”
在诸多做空特斯拉的投资人中,艾因霍恩算是名气较大且坚定不移的。
然而,市场并未按照他的剧本演绎。做空特斯拉成了绿光资本持续多年的噩梦。
2018年,绿光资本全年巨亏34%,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泡沫篮子”空头组合失血不止。
仅在2018年第二季度,特斯拉的空头仓位就是其“第二大亏损来源”。
2020年,特斯拉股价飙升740%,艾因霍恩的空头仓位再次成为当年“最大的亏损来源” 。
这场战争很快演变成了艾因霍恩与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的个人恩怨。
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嘲讽艾因霍恩,甚至戏称要送他一箱“做空短裤”以示“安慰”。
这种公开的羞辱,很可能让艾因霍恩更加难以低头认错,将一个投资决策变成了捍卫个人声誉的战斗。他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判断,宁愿承受巨额亏损也不愿止损离场。
不做空,似乎是价值投资者的基本原则之一。因为即使看对了,也可能熬不到正确的时候。
在投资这场游戏中,在错误的时间做正确的事,等同于错误。
何谓“正确”?
也许艾因霍恩和芒格一样不看好特斯拉,但是“不看好”和“做空”在逻辑上并不等价。
在不少人看来,特斯拉的价值并不体现在当时的财报上,而是体现在一个关于未来、关于技术革命、关于一个极具魅力的创始人的宏大叙事上。
艾因霍恩无法理解,在一个由叙事和信念驱动的新范式中,传统的价值标尺已经失灵。--你可以说“我不懂这个范式”,但不代表可以去大举下注于对立面。
综上所述,绿光资本的波折是多重因素的合奏:
宏观层面,他所信奉的价值投资风格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被成长投资所压制。
超低利率和宽松流动性在过去十多年推升了高估值成长股的吸引力,使得资金潮水涌向少数科技巨头。
策略层面,昔日的成功滋长了过度的自信乃至固执,让他在面对范式转移时,反应迟钝,纠错不力。
从华尔街的屠龙者到被市场趋势无情碾压的“恐龙”,艾因霍恩的故事以一种残酷的方式证明:
投资太难了。
艾因霍恩不是普通人,虽然他的基金大幅缩水,但这两年已经在慢慢东山再起。2025年的一季度,他的基金表现算是不错。
第四部分
投资生存法则
大卫·艾因霍恩的成功令人向往,但他的挫折更值得我们深思。
从他代价高昂的磨难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几条关乎投资生存的黄金法则。
法则一:风险控制永远优于追逐天才
艾因霍恩无疑是投资天才,他的智识和分析能力远超常人。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天才,一旦忽视了风险管理,同样会遭遇灭顶之灾。
2015年的集中持股爆雷,以及在特斯拉上的空头豪赌,根源都在于风险控制的失效 。
他对自己判断的过度自信,让他押下了超出合理风控范围的赌注。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在投资的世界里,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收益是次要的。
一个投资者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找到下一个能涨十倍的股票,而是确保自己不会因为一次错误而被市场淘汰。
控制仓位、做好分散、避免使用高杠杆,永远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这才是通往长期成功的基石。
法则二:市场保持非理性的时间,可能比你保持偿付能力的时间更长
这是从艾因霍恩做空特斯拉的史诗级失败中,可以学到的最经典的教训。
市场可以在极长的时间内偏离其内在价值,这种非理性的持续时间,足以摧毁任何一个资金有限、需要向客户交代的基金经理。
在你认为市场“错了”的时候,它很可能会继续“错”下去,直到耗尽你的所有弹药。
因此,逆势而为需要极大的审慎和极小的仓位,否则,即使你最终被证明是对的,也可能早已不在牌桌上了。
法则三:警惕自身成功的“回音室”
过去的成功是最大的敌人。
艾因霍恩“屠龙者”的赫赫威名,让他建立起一种强大的自我认同:
他就是天选之人。
这种认同感在他对抗雷曼时是巨大的优势,但在对抗马斯克时,却变成了一个心理陷阱。
当投资决策与个人声誉和自我认知捆绑在一起时,就很难再客观地看待问题。
他很可能陷入了一个由自己过去成功所构建的“回音室”中,听不进任何相反的意见,直到输掉一切。
天才总是太想证明自己了。
普通投资者同样需要警惕这种心理偏误。
当一项投资连续盈利时,我们很容易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英明”,从而变得过度自信,加大投入,最终在市场转向时遭受重创。
法则四:了解游戏规则,更要警惕规则的变化
艾因霍恩的职业生涯,恰好横跨了投资游戏规则的两个时代。
在2008年之前,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仍由主动型基金主导,深度基本面研究是有效的“游戏规则”。
然而,2008年之后,量化宽松、被动投资和社交媒体驱动的散户崛起,彻底改变了市场的生态。游戏规则从“比谁的研究更深”变成了“比谁更能把握流动性和市场情绪”。
艾因霍恩显然看到了规则的变化,但他没能或不愿改变自己的打法,依然用旧地图在新世界里航行,结果可想而知。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学习基本的投资知识,更要对驱动市场的宏观力量和结构性变化保持敏感,并不断反思自己的策略是否依然适应当前的环境。
法则五:分散化是凡人唯一的“免费午餐”
艾因霍恩的集中投资策略成就了他,也毁灭了他。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模式,或许只适用于极少数天赋异禀且资源无限的顶级玩家。
对于99.9%的普通投资者而言,我们没有任何信息、研究或心理上的优势去进行如此高难度的博弈。
因此,分散化是我们唯一可以依赖的、几乎没有成本的风险管理工具。
艾因霍恩2015年同时踩中三颗重仓股地雷的惨剧,就是对“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句古老格言最生动的诠释。
通过在不同资产、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进行合理的分散,我们虽然放弃了“一夜暴富”的可能,但极大地提高了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长期存活下来的概率。
更别说All in和加杠杆了。
总之,投资没有容易模式,每一步都暗藏风险;
唯有谨记这些教训,时刻反思自我,我们才能在复杂的市场中少犯错误、活得更久、走得更远。
第五部分
普通人的应对之道
当连大卫·艾因霍恩这样站在金字塔尖的投资大师,都发出“市场已坏”、“赚钱难做”的感慨时,我们这些在信息、资源和精力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普通人,更应该彻底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重新审视自己的财富之路。
赚钱很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束手无策。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认识到它的艰难,我们才能选择一条更现实、更稳健、也更可能通往终点的道路。
以下是几个老生常谈的建议:
1、调低预期,理解复利的力量
首先要接受一个事实:
资本市场中获取高额回报非常困难,暴富神话极其罕见且难以复制。
与其幻想一年翻倍,不如务实地追求长期稳健的合理回报目标。
假如每年能取得略高于通胀和无风险利率的收益,长期复利作用下也能积少成多,助你实现财务目标。
“赚钱难”并不意味着“赚钱不可能”,而是要用长期视角看待投资,把心态从赚快钱转为赚长钱。
高净值投资者或许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但也应明白,在市场不确定性面前,稳健增长的复利远比追逐单年暴利更可靠。
2、拥抱谦逊,从指数基金开始
芒格曾直言不讳地指出,绝大多数职业投资者都不可能战胜标普500指数。
如果连以此为生的专业人士都难以企及市场平均水平,那么一个业余投资者试图通过频繁交易、追逐热点来“击败市场”,无异于痴人说梦 。
因此,普通人最明智的第一步,就是放弃战胜市场的执念,转而拥抱市场本身。
这意味着将资产的核心部分配置于低成本、广覆盖的指数基金或ETF。
通过买入整个市场的组合,你就能获得经济增长的平均回报,并通过复利的力量,让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稳步增长。
这是一种承认自身局限性的谦逊,也是一种对抗人性弱点的纪律。
当然,指数基金,尤其是大A的指数基金,是个复杂话题,也有太多胡说八道的东西,我就不掺合了。
3、构建你的“全天候”方舟
对于希望在风险管理上更进一步的投资者,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的“全天候”投资组合策略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蓝图。
达利欧的核心思想是,未来是不可预测的,与其徒劳地猜测经济会增长还是衰退、通胀会上升还是下降,不如构建一个在任何经济环境下都能表现相对稳健的资产组合 。
其逻辑在于,不同资产在不同经济“季节”里表现各异。通过将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可以实现风险的相互对冲,从而平滑整体投资组合的波动。
“全天候”投资组合经典配置(仅为示范)
这种策略的精髓不在于追求最高的回报,而在于追求最高的回报风险比。
达利欧指出,通过有效的跨资产分散,可以将投资组合的风险降低70%至80%。
对于普通人而言,这意味着更安稳的睡眠和更强的持仓信心,从而避免在市场剧烈波动时因恐慌而做出错误决策。
4、定期再平衡,降低组合波动
制定好资产配置后,还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定期调整,使实际配置比例重新回到目标水平。
这一过程称为再平衡。
再平衡有两大好处:
一是强制“高卖低买”,当某类资产大涨超配时卖出一部分、跌价变便宜时买入,从而获取逢低加仓的收益;
二是确保风险水平不偏离计划,当某资产暴涨后占比过高,及时减仓能避免组合过度暴露在单一风险中。
很多高净值投资者会每半年或每年对投资组合做一次检查,根据预设的比例阈值执行再平衡操作。
普通投资者也完全可以借鉴,以纪律性的操作来对抗人性中的贪婪和恐惧,使投资组合始终贴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长期目标。
5、坚守你的“能力圈”
投资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你的能力圈有多大,而在于你是否清楚地知道它的边界在哪里。
艾因霍恩的悲剧,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源于他踏出了自己的能力圈。他的核心专长是对公司进行法务式的财务剖析,而不是判断一场科技革命的未来或与一个“网红”CEO进行舆论战。
当他用自己熟悉的锤子去敲打一个全新的钉子时,失败在所难免。
这对普通人的启示是:只投资于你真正理解的东西。
如果你的工作与科技无关,就不要仅仅因为媒体的渲染而去追逐人工智能概念股。
如果你没有时间阅读公司年报,就不要轻易尝试主动选股。
承认自己的优势在于耐心、纪律和对自己所从事行业的理解,而非专业的金融分析。
选择与自己认知能力相匹配的策略,无论是简单的指数定投,还是长期持有自己消费和了解的蓝筹公司股票,都是在能力圈内行事。
这是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偏差犯下致命错误的最有效方法。
最后
归根结底,当赚钱如此之难时,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将重心从“预测市场”转向“优化自身行为”。
这意味着:
坚持纪律,减少交易:制定一个长期投资计划(如每月定投),然后像机器人一样去执行。频繁交易是业绩的腐蚀剂,它只会增加成本和犯错的概率。
拥抱长期主义:将投资的视野从几天、几个月拉长到五年、十年甚至更久。忽略短期的涨跌,相信优质资产在长期内会穿越周期,向上增长。
保持敬畏之心:永远不要认为自己比市场更聪明。市场是由无数聪明的头脑、强大的算法和复杂的情绪构成的混沌系统,任何个人在它面前都是渺小的。
理解“赚钱有多难”,不是为了让我们感到绝望和退缩,而是为了让我们在踏上这条道路时,能够抛弃傲慢与幻想,带上谦逊、纪律和耐心这三样最强大的武器。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可靠的财富之路,或许恰恰是那条看起来最“无聊”的路:
做好资产配置,定为再平衡,耐心持有,静待复利花开。
作者:孤独大脑(lonelybrain),可能是最烧脑的公众号。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