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四年后,医药行业终于迎来爆发,wind香港生物科技指数(887177.WI)年内累计涨幅近82%,成为最亮眼的板块;经历同周期洗牌的风电板块,当前正蓄势待发。
海内外需求共振
从去年开始,风电招标量就开始爆发性增长。根据金风科技年报显示,2024年国内风电整机新增招标164.1GW,同比增长90.2%。其中,陆上新增招标152.8GW,海上新增招标11.3GW。根据世纪证券统计显示,截止至2025年6月初,全国风机累计公开招标容量48.8GW,同比增长78%,其中陆上风机公开招标容量39.2GW,同比增长61%,海上风机公开招标容量9.6GW,同比增长213%。
由于陆上风电中标至装机往往在一年左右,海上风电周期更久,因此中标数据可作为先验指标。也就是意味着今年开始,风电产业链进入装机周期,业绩也得到了保障。
从长期来看,风电需求依然旺盛。
就陆上风电而言,风光大基地为陆风提供了需求基础。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首批规划的“沙戈荒”区域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基本完工。第一批基地已建成 9,199 万千瓦、约占 95%,投产 9079 万千瓦,第二批、第三批“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正积极推进。根据规划,第二批规划450GW,第三批50GW,为风电基础需求提供了保障。
远期而言,2060碳中和也催生绿氢的使用增加。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风光离网制氢的成本逐步降低,绿氢作为化学原料的成本已经达到合理水平。绿氢作为化学原料,可以摆脱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随着全球降息周期的不断推动,下游需求会逐步释放,间接带动风光离网制氢的需求。
就海风而言,国内在政策指引下,沿海各省加速推进海上风电。
目前我国各沿海省份发布的“十四五”期间海上风电规划装机规划超65GW,开工规划近88GW。2025年3月,《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发展海上风电,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通道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根据CWEA风能协会预测,2025-2026年中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10-15GW、15-20GW;到2030年预计海风新增装机约50GW。
从规划看,十四五各省海风规划共65GW,十四五装机预计44GW,尚有21GW待装机;再加上2023-2024年新增竞配51.15GW(大多为十四五规划以外增量),奠定后续装机基础;从招标看,海风建设周期为2年左右,天风证券统计2018-2024年海风新增招标为70GW,对应装机为41GW,尚有29GW待装机,尤其2022-2024年行业装机放缓,招标规模明显高于装机;从开工看,各省公布25年重点开工海风项目共52GW,将于25-26年并网。
根据央视新闻,到2030年,我国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预计将达到 2 亿千瓦,深远海将成为未来海上风电“新蓝海”,预计十五五年均装机容量将达到29GW。
国内深远海审批政策逐步明确,各省积极推进国管海域开发及深远海示范。2024年以来,浙江、广东、海南等地均出台相应政策以及提供资金支持,加快推进深远海风电开发,同时陆续启动海上风电场址修编工作,将海上风电场址全面向30公里以上的深远海推进。预计到2025年后,国内百万千瓦级、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将主要位于深远海,深远海将是“十五五”时期海风的确定性发展方向。
海外市场方面,欧洲风电景气度持续向好,一带一路逐步放量。
2025年欧洲海风迎来拐点,装机高增70%以上。且2025年欧洲各国加快海风开发及审批流程。具体来看,英国在2025年1月宣布加快海上基础设施建设,已解锁13个海上风电项目,对应规模16GW;德国亦在2025年1月宣布新增海风风场规划8GW,并从2025年起未来四年内启动10个场址拍卖,总装机容量12GW;2024年7月,欧盟批准了法国对海风项目108亿欧元的支持计划,用以支持2.4~2.8GW海风项目;2024年10月,法国第十次海上风电招标(AO10)的提案启动磋商程序,授予约9GW海风装机容量。
根据欧洲风能协会(Wind Europe),2025-2030年预计欧洲海风新增48GW,年均8GW,为25年装机规模的1.8倍。
此外,近期菲律宾启动3.3GW海风项目拍卖,要求2028-2030年完成交付,项目开发周期显著短于类似规模的以往海外海风项目,预计中国企业从核心设备供应(风机/基础/海缆)到工程承包都将大比例参与。
不难看出,不管是国内市场需求还是海外市场,风电行业都维持较高的景气。
风机招投标价格上升,风电企业业绩全面回暖
需求量的高景气,也带动价格的持续回暖。
在价格方面,国际能源网统计,2025年1-5月,央国企陆上风电项目(含塔筒)中标均价为2091元/kW,陆上风电项目(不含塔筒)中标均价为1527元/kW。海上风电项目(含塔筒)中标均价为3132元/kW。
按照2025年4月价格进行对比,陆上风机中标价为1943元/KW,较2024年最低点上涨36.4%,较2025年1月份上涨19.0%。
自2024年底《中国风电行业维护市场公平竞争自律公约》签订以及国电投修改招标规则以来,国内陆上风电中标价稳步修复,风机价格上涨原因包括:(1)部分企业不参与亏损单;(2)质量事故导致业主修改招投标规则、更加重视质量。
除了国内风机价格上涨以外,出海构成重要的需求增量,为企业带来结构性的优化。
具体来看,国内风机企业近年出现了国内风机制造业务大规模亏损,相同体量出货,海外利润是国内的外业务3-4倍,吸引力各家厂商积极布局海。
2020年以来国内风机价格快速下降,风电行业回报率提升;海外电价风险小;且部分国家也有碳达峰相关目标,安装风电积极性高,海外风机巨头风机价格上涨,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机遇。出海构成重要需求增量,带来结构性的优化,出海业务毛利率通常高于国内业务5-10pct,是未来业绩估值提升的重要力量。
截至2024年底,我国风电机组累计出口20.79GW ,2020-2024年我国风机累积出口量CAGR42.44%。2020年-2024年出口分别为1.2、3.3、2.3、3.7及5.2GW。风机累积出口至55个国家,越南、澳大利亚、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南非、埃及出口量排名靠前,合计占比超50%。
与此同时,2024年我国主机企业出海订单体量快速增长。远景、运达、三一、明阳、金风、电气风电2024年新增海外订单合计23.5GW,相比2023年全年9.1GW增长157%。且2024年全年新增订单与全年实际出口量相比已有大幅提升,2024年我国出口风机总量5.2GW,远低于当年新增订单23.5GW。
订单和出口量的不匹配,也导致2025年风机出口继续呈现爆发趋势,根据东方证券统计,2025年1-5月中国风电整机厂商国际中标体量达到7.60GW,同比增长接近190%。
由于招标到装机的周期变化,以及价格的不断提高,出口占比的提升等因素,风机产业链一季度便出现了改善的景象。
一季报显示,整机厂商中,明阳智能(601615.SH)一季度营收77.04亿元,同比增长51.78%,净利润3.20亿元,同比增长1.88%;金风科技(002202.SZ,02208)一季度营收94.72亿元,同比增长35.72%,净利润6.68亿,同比增长72.78%。配件厂商中,新强联(300850.SZ)一季度营收9.26亿元,同比增长107.46%,净利润1.76亿元,同比增长448.17%;日月股份(603218.SH)一季度营收13.01亿元,同比增长86.41%,净利润1.17亿元,同比增长37.11%;金雷股份(300443.SZ)一季度营收5.05亿元,同比增长97.54%,净利润0.56亿元,同比增长91.18%。
从调研纪要来看,二季度景气度持续。大金重工出口海风出货量近4.5万吨,海力风电国内海风出货量20万吨以上,同比增长545%,环比增长300%,金风科技Q2预计出货量8GW+,同环比增长100%+,海风及出口占比有望接近20%,运达股份预计Q2排产5GW,Q1出货2.5GW。金雷股份预计Q2铸件轴发货3万吨,环比增长370%,Q2锻件轴发货3.5万吨+,日月股份预计Q2发货量18-19万吨,同比增长50%。
结语
综合来看,在国内“十四五”规划下沿海省份超65GW的海风装机目标、深远海开发的加速推进,以及欧洲市场2025年装机量预计超70%的高增长,共同奠定了全球风电需求的强劲基础。微观层面,风机企业Q2出货量及利润显著回暖,叠加招标价格回升、毛利率改善和海外订单爆发式增长,行业盈利拐点已至。整个风电产业链都有望迎来业绩拐点,尤其是整机龙头企业,将深度受益于国内外市场的双重机遇。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